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從無人貨架引發的風波看技術革命與社會影響



從無人貨架引發的風波看技術革命與社會影響
更新於2017106 17:52 竇文宇 FT中文網撰稿
紐約布魯克林,一個各國移民集聚的地方,有一家社區雜貨店(grocery store)叫做Pamela’s Green Deli。女主人(經理)Pamela在這裡開店近30年,店內除了賣食品及日常用品,也提供早餐(三明治)Pamela對於來買東西的社區顧客非常熟悉,和他們好像朋友一樣。 她的女兒,Diana Rodriguez6歲起就在店裡幫忙幹活,熟悉這裡的顧客及環境。她希望自己在大學畢業後,能像她從多米尼加移民美國的爸爸媽媽那樣,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社區副食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Pamela’s Green Deli這樣社區雜貨店,在西班牙語中叫Bodega。這種小店在大紐約地區就有1萬家。它們通常會開在美國大城市中的少數民族及移民聚集地區,既是當地居民市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社區服務,也是不少移民(比如多米尼加、波多黎各、中東)在美國賴以自立、存活下來的重要經濟形式。
但最近有一家來自硅谷的創業企業說,我們要砸掉這些雜貨店的飯碗(原話也許不是這樣,但意思是這個),而且我們取的公司名字就叫Bodega!
2017913日,由兩位前Google員工Paul McDonaldAshwath Rajan成立的創業企業Bodega,在加州正式投入市場試用。這是一個智能化的無人售貨櫃,5英尺寬,2英尺高,裡面存放一些常見的非冷藏食品及日用品。購買者用專用app可以打開櫃門,選取自己要買的物品,櫃內的攝像頭及掃描儀自動記錄所取物品的價格,然後購買者預存的信用卡會被相應自動扣款。
初期,這些智能貨架會擺放在公寓樓、辦公大樓大堂、健身房等公共場所,然後再逐漸滲透到各個社區。公司已從創投行業巨頭如First Round CapitalForerunner VenturesHomebrew那裡獲得了天使投資,並且拿到了來自FacebookGoogleTwitterDropbox一些高管的個人投資。
一個看起來很不錯的創業主意,不是嗎?
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成功基石在于技术研发能力,而后期商业的成功则取决于其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价值,应用到产品上并迎合消费者需求。
直到這個公司在Twitter上激起了民眾的反感及抱怨,Bodega一時成了熱門主題標籤。大多數的發言認為,這個有替代傳統社區雜貨店(Bodega)打算的創業想法,對依賴小雜貨店生存的中下收入人群,尤其是移民,是個經濟打擊,而且這種所謂的新零售形態,會破壞街頭小店長期形成的社區感及凝聚力——因為一旦這些機器遍布各處,買家將只會匆匆來去。長此以往,社區感將逐漸消亡。在民眾的激烈反對聲音中,以下這位的Twitter發言具有代表性:這不是什麼智能售貨盒子,而是一個分化社區的貴族盒子(gentrification box)
Twitter的反對聲浪掀起之後,CEO McDonald趕緊出來辯解說,公司從來沒有要把傳統的社區雜貨店取而代之的意思,但社會上的壞印象已經造成了。有人表示,會堅決捍衛傳統雜貨店的生存,並會和這家初創企業死磕下去(fight to the death)
致力於打造無人售貨櫃的美國創業公司Bodega,在美國網民的激烈反對聲中,漸漸失去了原本的好形象。創始人的回應也並沒有挽回大眾的心。而Bodega公司目前已經停止了接受採訪。美國新零售的第一把火,就這樣要歇了?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無人貨架也是最近很火的一個新零售模式。領蛙、老虎快購、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等一批新興創業公司湧現,BAT、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開始對這個行業虎視眈眈。這些無人貨架公司所用的技術,與美國Bodega的差不多,但區別在於目標市場。它們主要用於辦公室而不是社區場所。這種定位策略,並沒有消滅居民社區小店的意圖,所以在中國社會沒有遇到大的反彈,總體反應正面。
技術革新與社會影響
同樣是無人貨架的新零售模式革新,技術差不多,為什麼美國的Bodega公司遭到噓聲一片,而中國的卻波瀾不驚呢?
也許我們可以從加拿大社會學家Andrew Feenberg關於技術與社會的理論——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技術的批判理論)找到思路。
提到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這些灸手可熱的技術趨勢,你會想到什麼?是否是毫無表情、沒有感覺、立場客觀的的機器與算法? 其實,這只是表象。Feenberg的技術批判理論認為,技術並不是一個中立的工具(neutral object),而是會帶有自己的價值觀(values)及價值偏好:因為每項技術(比如無人貨架)不是來自真空,而是有其對應場景(context),包含三個維度:who(誰開發的這項技術)why(為什麼開發這項技術),以及how(這項技術會有何運用)
既然技術本身就不可避免帶有價值取向,所以Feenberg認為,可以通過對技術的設計(改變who,why,how維度),來傳遞實施技術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從而傳遞相應的社會影響。
例如,創業公司Bodega兩位創始人McDonaldRajan在設計他們的新型無人貨架時的一個主要價值取向,是為都市生活中的部分人士帶來方便快捷的購物,所以它的技術實施是直接進入社區的。至於如何通過零售業態加強社區凝聚感,並不在二位(估計也不在投資人)的價值取向中。所以他們忽略這個需求也不意外,儘管這樣做的社會效果是遭到了民眾的反彈及抱怨。
在宏觀層面,Feenberg技術批判理論的指導意義是,每個社會都有其主流價值觀。技術,在設計過程中如果忽略了相關考慮,可能與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相左。 這樣一來,技術本身的科學價值再大,也可能受到質疑挑戰,難以盡情釋放效果。
技術狂潮下的社會迷思
最近兩年,整個世界似乎進入了一輪新的技術高潮,各種新趨勢新名詞讓人眼花繚亂:如不斷迭代、百花齊放的智能手機,大數據存儲及分析,雲計算,新零售,無人售貨,電動車,無人駕駛,物聯網,智能家居,虛擬現實,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幹細胞,基因檢測,區塊鏈……
隨着新技術不斷湧現,風險投資大舉入局,企業對技術人才的追逐加劇,各地政府也爭相建設高新科技園。這種對高科技近乎迷信的熱忱,已經開始滲透進基礎教育,有的幼兒園已經開設編程課程。前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Eric Cantor甚至宣稱,未來掌握編程技能的重要性,將與學習語文及數學等同。
看樣子,強大、無所不能的各項技術將主宰未來,成為世界的救星,or will it?
以下運用Feenberg技術批判理論出發,筆者分析4個與個體或社會息息相關的技術運用案例,重點聚焦技術的設計價值取向及其社會價值影響。
案例1 技術:網遊(手游)
設計價值取向:追求玩家的投入度,滿意度
社會影響: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網遊對成年人工作的影響不容小覷。20177月,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Erik Hurst及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從20042015年,美國年輕男性(21-30)的每年平均工作小時減少了203個小時(下降了約12%)。與此同時,這個群體的玩網遊時間增加了45%,達每周5.2小時。Hurst的深入分析認為,功能更強大、更好玩的網絡遊戲,影響了美國年輕男性的工作意願,及工作時間投入。
案例2 技術:輔助生殖技術
設計價值取向:為不育症夫婦提供輔助生殖解決方案
據中國衛計委統計,2016年中國約有4500萬不孕不育症患者,而且每年以數十萬的速度遞增。不孕不育發生率大概在15%到20%,每八對育齡夫妻中就有一對不孕不育患者。輔助生殖技術為不育夫婦圓寶寶夢。
社會影響:目前輔助生殖技術的主要方法是體外受精的試管嬰兒方法vitro fertilization (IVF);但一個新的技術,體外配子(vitro gametogenesis ,IVG),正在從實驗室到臨床運用的轉化過程中。
這項技術號稱可以從人類的頭髮或皮膚細胞中,產生出精子及卵子。由於它繞過了傳統IVF中需要卵子、精子捐獻的限制,在理論上可以產生無限多的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如果再和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技術結合起來,不育夫婦還可以從產生的眾多胚胎中挑選嬰兒的性別、甚至高度、膚色等人體參數。
目前IVG還沒有在人類生殖技術中實際運用,但它的發展前景已經激起了醫學界及社會的關注。人們擔心這項技術的運用可能會讓不少國家已經嚴重失衡的男女新生兒比例更加傾斜;對特定基因的刻意挑選,也可能加劇世界上已經在發酵中的種族主義傾向。
案例3 技術:共享單車
設計價值取向:為城市中的短途出行需求提供便宜、便捷的交通工具。
社會影響:它被稱為中國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四大發明之一。一年多前起步,在摩拜和ofo的引領下,很快鋪滿了中國各大城市。手機智能開鎖,低至一元每次的價格,隨停隨取的便利,堪稱圓滿實現了這項技術的設計價值取向。今天,僅北京市就有235萬輛共享單車。但出問題的也正是北京這樣的一線和新一線城市:97日,北京宣布暫停共享單車的新增投放。
與其它機動車交通工具不同,共享單車隨停隨取。這本來是個優點,但正因此也成為了市容管理當局的夢魘。因為在擁擠鬧市中,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的現象屢禁不止。各地政府在清理整治共享單車的亂象中,付出了不小的行政成本。杭州市城管用於搬運、管理2.2萬輛違規共享單車的花費超過22萬元。而在各地不斷出現的共享單車墳場,更是成為這個技術運用的一道尷尬風景。
究其根源,有觀察家表示,目前的共享單車技術,並沒有考慮到其佔有公共道路資源與政府管理資源的因素,增加了社會的管理成本及環境成本。
案例4 技術:Facebook(社交網絡)
設計價值取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虛擬關係圈,通過信息的快速流動促進人們之間交流。
這個由哈佛輟學的高材生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urg)在2004年創建的虛擬社交網絡,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平台,擁有20億用戶。它的信息功能有多強大? Facebook用戶每60秒鐘,會發布51萬條評論,30萬個人帖子, 上傳136千張照片。 從互聯網時代連接人類的角度來看,Facebook應該說完成了其技術設計的目標。
社會影響:本來,社交網絡的領軍人物小扎一向是意氣風發的,但最近有些焦頭爛額。因為公司被指責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受到俄國利用發布了假消息,可能影響了美國大選的結果。
上周,Facebook向美國國會移交了受俄國影響而發布的3千條政治廣告。資料顯示,一個與俄國相關的機構,Internet Research Agency,通過470個假賬號,發布了這些廣告,共花費15萬美元。這些廣告的主題主要集中在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一些熱點話題上,比如移民、同性戀、種族關係、穆斯林群體等。希拉里的競選團隊表示,一些在Facebook上散布的假消息——比如教皇剛剛宣布支持特朗普之類,擾亂了選民的心態,可能破壞了選舉的公正性。無獨有偶,在今年春天的法國大選中,假新聞泛濫,以致Facebook不得不關閉了3萬個在法國的賬號。
如果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導人選舉結果,能夠被一個社交平台的假新聞所左右,這樣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大概是Facebook始料不及的吧?
技術時代, 價值與社會
人類正處在一個新技術不斷湧現、飛速發展的時代:從無人駕駛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無限可能激發了人們的憧憬、想象,及對技術有些天真的膜拜——認為它們將拯救人類。
Bodega,一個由兩位前Google員工創立的透着魔力的無人貨架零售系統,剛在加州小範圍推出試點,卻已經在全美掀起了不少的反對聲浪。人們指責無人貨架零售會摧毀街邊雜貨店及圍繞它們的社區文化。這個社會反應,對於這兩位雄心勃勃、對自己技術信心滿滿的創業者,應該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打擊。
Feenberg的技術批判理論,其實已經預見到了這一切。他指出,技術過去不是、現在和將來都不是一個中性的工具,技術的設計及運用,將不可避免地帶有特定價值觀的烙印;如果設計不當,技術可能會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邁向未來,人類社會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技術戰略?
首先,企業、創業者(以及投資人)都應該對技術的價值取向有清楚的了解,並在設計中考慮到社會影響。比如,騰訊以王者榮耀為試點,推出健康遊戲防沉迷系統12歲以下的遊戲者每天遊戲時間不超過1小時。雖然這個功能很基本,但已是邁向這個方向的一個正確舉措。
其次,政府對於技術的監管,可能需要看得更遠,超出技術的直接運用層面。比如,共享單車的發展,成本不僅僅在於車子及騎行,也在於公共空間資源的佔有及消耗。應杭州市政府要求,共享單車企業HelloBike實施了虛擬停車點技術,就是企業與政府良好互動,試圖解決技術的不良社會影響的一個例子。
最後,技術的未來在於年輕一代,而他們的成長將主要依靠學校系統。近年來技術發展的火熱,也催生了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課程的走紅,甚至有幼兒園也開設了編程課。這些舉措固然對於人類社會的技術發展固然有益,但也要看到技術的功效及社會影響,還是離不開價值觀的指引。正如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所說的那樣,今天的技術時代更離不開充滿想象力和情感感染力的領導者;從這個角度而言,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不但沒有降低,甚至更高了。
技術時代,夢想時代,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技術才會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大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