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勞動力是多餘,或欠缺?



(Ajin 開口)

從馬爾撒斯人口論之後,產能是一直追著人口跑,產能根本追不上,也因此經濟著重點一直是產能,而不是消費,也之因此才有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概念,用生產力的價值作為計算依據。然而,世界已經不再如此,產能高於消費力。誰願意再繼續生產而無人消費呢?賣給誰?

世界的走向在此後30年內一定會回歸到自給自足的路線,原因很簡單,就是有多少人口,就需要多少產能,同時也需要有多少消費量,這些因素都必須平衡才能維持下去。如今世界一方面人口趨向老年化,讓勞動力降低,另一方面出現智慧機器人讓產能增高,取代勞動力,這兩個原因再被組裝在一起,等於告訴資本市場,勞動力可不要了。但問題產生了,那誰有消費能力?工業製造產品變成最不重要,反而自求溫飽是最重要的驅動力。

底下報導絕對不是忌人憂天,也不是日本獨有的個案,甚至在歐美也浮現同樣的態勢走向。人口老化,加上出生率降低,科技再提昇,智慧機器人取代一般勞力,這些現象的總合簡直就是縮小消費市場規模,遏止資本主義喉嚨了。那有一大堆數字化的財富不就相等於累積在天上一樣的意思嗎?鳥用?

也因此,產業界與金融界這互抵的兩大塊,此後20年內一定產生革命性的調和,否則以目前的制度,根本兩者可以互不相依,各自大賺其錢。2008金融海嘯之所以發生,最根本就是當下世界所施行產業與金融之間的轉換,在制度上有很大的破洞之故。此外,科技讓世界金融走到沒有通貨(紙鈔)的貨幣制度是不可避免的潮流。這一來,價值就變成完全被生產力所決定。但生產力卻如今逐漸依附著消費力才能呈現,所以最終取決的價值還是消費力決定一切。這就大大對目前的所有GDP概念的革命了,GDC (Gross Domestic Consumption) 應該是更正確的。

林全,陳添枝,彭淮南,這些KMT體制下養成的舊經濟思維,靠著建造基礎建設,南向出口,5+2產業叫做升級新創,這就要來搞經濟發展,卻完全不知該如何刺激民間拿錢出來投資新產業,結果呢? 俺打包票,註定是建鬼道前往養蚊館的經發政策啦。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足以證明俺的烏鴉嘴是正確的:消費從何成長?

至今小英政府的唯一兩個表現夠標準的閣員就是陳建仁副總統與林萬億。這兩人的工作可圈可點,真的有用心思考策略與改革方法。林全太過於畫唬爛,擺爛咖了。至於其他金融方面的人,那是遭到不行。

俺看小英真的好似橫下心僅想執政一任而已。要不然,毫無任何邏輯可以解釋目前狀況就是死豬一條,你要怎樣,請便!






勞動力不足讓日本看不到未來

2017/04/11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410日發佈的「日本未來推算人口」數據再次顯示出,日本正在朝著全球前所未有的老齡化國家行列邁進。雖然與5年前的推算數據相比,預計少子老齡化的速度將放緩,但是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生産年齡人口大幅減少的趨勢沒有改變。如果不採取少子老齡化對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及生産效率提高政策等根本性舉措,日本將無法迎來充滿活力的未來。

      日本相關部門此次公佈了截止2065年的50年的推算結果和每年的推算結果。





      較為嚴重的問題是勞動人口將大幅減少。據推算,2065年日本1564歲的生産年齡人口將比2015年減少4成。預計到2040年生産年齡人口也將比現在減少2成以上,減至5978萬人。當前生産年齡人口正以每年超過50萬人的速度減少。從推算數據來看,預計未來20年生産年齡人口將大幅減少300萬人。

      目前日本的建築、運輸和護理等行業的有效求人倍率(即有效職位數量與有效求職人數之比)已經超過3倍。如果人口持續減少,需要大量人手的行業將難以為繼。從根本上提高生産效率和技術革新成為當務之急。

      在護理行業,正在推進活用IT和引入護理機器人等舉措,但是勞動力仍趕不上隨著高齡化進程的加快而不斷增長的需求。在運輸行業,正加緊推進部分取消指定配送時間服務等業務調整,但是只要配送件數不減少的話,以目前的人手維持一定的服務水平將十分困難。





      勞動人口的減少對日本經濟整體造成的衝擊也很大。日本內閣府2014年的推算數據顯示,日本人口在以目前的速度的減少、生産效率也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204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將陷入負增長。相反,要想將2040年代之後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維持在1.52%的話,必須維持1億人口,並將生産效率提高至全球頂尖水平。

      據日本生産性本部的統計數據,2015年日本的勞動生産率(按購買力評價換算)為74315美元。在七大工業國(G7)之中墊底。要想追趕在G7中位居首位的美國,必須將日本的生産率提高至1.6倍。尤其必須提振生産率低下的服務行業的生産率。

      雖然快速見效的藥方不多,不過有必要讓女性工作、維持家庭的經濟力,並加緊完善育兒環境。雙職工家庭出現增加的話,日本的生産率有望提高,勞動力也很可能出現增加。

      在日本自民黨內部,為了推進保育和幼兒教育的免費化,從國民和企業徵收保險的「兒童保險」構想浮出水面。雖然尚不確定能否實現該構想,不過為了促進女性參加工作,有必要出台大膽的政策,讓年輕人可以安心生育。

      除了女性外,讓更多人參加工作的對策也不可或缺。提高退休年齡,增加老年人的就業,調整配偶者控除制度,促進主婦就業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此外,不局限於時間和場所工作的人也有增加的餘地。在人口不斷減少的背景下,有必要提高每個勞動者的生産率,提高國家和企業的增長力。



15 則留言:

  1. 漸漸體會,均質化,是制訂政策最大的罩門。然後,好人常常幹出「為你好」的壞事。
    以一例一休來看,政府立意良善,但是,勞工的感受,又如何?不是喊大數據嗎?應該數據搜集的差不多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為你好」就是大家長哲學!大家長就是獨裁專制的最高道德依據,「為你好」!教官進入校園不就是為你好?警總橫行白色恐怖,隨意逮捕,不就是為了治安需要,為你好?

      一有大家長,隨後整個:科技,邏輯,理性,法治,客觀,數據,創新,發展,全部一古腦地被大家長的威權掩蓋,非這樣不行,而且還主動悍衛維持。五千年來至今還看不夠嗎?

      拜託,給人一些自由選擇創新的空間吧!市場不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嗎?小英政府千萬要避開「為你好」的大家長恩典,那是蔣介石的專利啦!

      刪除
  2. Another factor dragging down production is an increasing portion of population who rarely work or not work at all.

    回覆刪除
  3. What is the "work"?
    賽車選手,是"工作",還是"玩樂"?
    樂團歌手,是"工作",還是"玩樂"?
    現在很夯的"AR/VR",是"工作",還是"玩樂"?
    甚至大部分的"人文藝術","自然科學家",是"玩樂",還是"工作"?

    回覆刪除
    回覆
    1. Everything generating income is work. The group I mention is those are not self-sufficient, or even totally dependent on others, whether through family or social welfare.

      刪除
    2. 從經濟學觀點來看,是工作或玩樂,這並不重要。只要有被需求,就有價值產生,這才是經濟關心的重點。歌唱,賽車都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玩樂。關鍵是有被消費的需要,才有價值產生。

      那麼價值如何產生?這就是哲學,與心理學的範疇了。例如連爺爺的老婆灌製CD,還要花錢請人,那個價值就是倒貼,是負數。

      只要有性需求,就會產生價值,但同時也產生無限的問題:從衛生,從養育,從道德,從糧食,從人口,從 - - - ,多到不無法估計的問題都從性需求而來。要處理這性的問題,光從玩樂,或工作都完全不足。

      所以觀點切入不要從工作,玩樂等角度看經濟問題,而應該是從價值的產生切入,那才重要。

      經濟不是要讓所有人都享受,不需工作吃喝玩樂就是理想境界。經濟也不是要一直工作,勤奮不懈,經濟發展是需要不斷地創新,產生新消費項目與需求,才能帶動文明與進步啦!

      刪除
    3. 最終的需求是性需求,這倒是真的,有些人能當上總統可能是在這方面有不菲的展現。

      刪除
    4. 只要牽涉感覺,就是主觀。主觀需要對照,所以就算不用工作天天吃喝玩樂,人也未必會覺得快樂幸福。勞動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幸福的一部分,能有工作來對照,假期才會有爽度。不然再爽的事都會因為邊際效益而無趣,更別提對於意志力的腐蝕。

      刪除
    5. 從某些選民的主觀可以發現,無法接受現實和竄改歷史的人應該是同樣一群。

      刪除
    6. 所以才會需要「Safe Space」或是要求他人遷就啊!

      刪除
  4. 我確實誤會X大的意思。
    椰子大也提出很好的切入點。
    最近家裡整修房屋外牆與室內浴廁,都是「防水工程」。搭鷹架,二丁掛及窗緣土水填縫,油漆,是三批人馬,要個別找。
    從業人員,跟學校教育,完全搭不上。一個社會的運作,「火車頭」若能動起來,其他產業自然就會有循環需求。
    蔡英文政府,火車頭,是哪些呢?已公佈的,似乎不樂觀。

    回覆刪除
  5. 看鴻觀講比特幣這類,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想法。如果不想從頭看完從22分或33分鐘以後開始看。
    銀行轉型成純粹投資輕資產,只做投資組合放貸,不再需要存保,風險趨避的人把錢直接存放中央銀行個人帳戶。
    央行要搞寬鬆就直接匯進所有個人帳戶。
    https://youtu.be/5qdl76WWaG8



    我個人還聯想 到未來另一個趨勢,人工智慧與自動工廠會讓失業率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會由政府發錢給失業的人,如果央行對所有國民開個人帳戶,這兩件事好像可以兜在一起。

    回覆刪除
    回覆
    1. 精采,精采,特此向大大彎腰,提供這很營養的資訊。

      數位貨幣必定帶來整個價值概念的革命。到底價值是經過啥客觀程序決定?各國央行能否決定數位貨幣的量?各國數位貨幣的匯率轉換如何決定?

      這些問題定會再度影響到其他概念,例如目前的國際金融對沖體制,進而牽涉到邦國主權 - - - ,反正從2008 開始,整個金融業與產業之間的千變萬化,已經讓二戰以後的全世界體系,受到非改不可的衝擊。

      問題是如何改?往何方向改?至少在金融體系方面,Ben Broadbent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見解。然而,這緊是一個開始,冰山一角而已,多的還未呈現等待浮出水面呢!


      刪除
    2. 感覺上看過有些評論會說鴻觀貨幣戰爭是太偏激 陰謀論很重 ,因為我只看視頻沒看書,可能書中的重點不一定一樣。至少歷史與政治分析上很漂亮。我猜測他們收集資料撰寫類似羅輯思維是一整個團隊,不會低於三個人。
      他對一路一帶的評價過高,但也還可以接受。回歸工業製造與農業甚至有機生產的基本面,這部分我是很認同的。

      刪除
    3. 看這種東西,絕對不能照單全收,尤其是明明知道這些人的先天性主觀族群意識的作祟,立場上多少受到影響,分析的客觀性也就會有所偏差。

      例如,若說他們對一帶一路有高評價,那麼他們對數字貨幣所可能造成對世界金融的衝擊立場,相對就會減少,因為一帶一路是回到將區塊整合成以北京為大一統中心的中央經濟體系,透過一帶一路把爪牙伸展到歐陸。換句話說,就是要回到所謂成吉思汗帝國的經濟版圖啦。這樣構思的哲學底層根本和數位貨幣完全相違悖的。

      數位貨幣根本連所謂中央銀行都沒有,完全根據供量需量來決定價格,根本不再有所謂的銀行印鈔票這種事。經濟運轉所依靠: 1資訊以及所有行政作業都依靠電子瞬間傳送,這些就形成大數據,也是數位貨幣供需量的脊椎。2. 至於貨物運輸是靠在地生產,而不再是五萬公里外殖民地掠奪的運輸。這種經濟態勢的運轉與一帶一路是完全相反。

      一帶一路頂多的功能就是節省原物料(石油,農產,礦產)的運輸費罷了,其他一帶一路完全無法搞出高附加價值的功能。更何況當數位貨幣盛行時,那時已經是綠能到處流行,太陽能到處普遍,可攜帶能源,可回收能源都進入更高科技,虛擬境界取代人身旅行,這些潮流都告訴我們交通運輸不再是經濟動脈了。

      這種事都需要用套餐方式來看,數位經濟就一定有固定的配套體制。相對的,一帶一路也另一套固定的配套體制。絕對不可能專挑中華京爺喜歡的夢想組合來編一條交響曲。

      不可能要每天大太陽晴天好天氣,而同時要農田不乾旱,這是辦不到的事,因為自然法限制也!若可能,這地球早在五千年前到現在就只有一個邦國存在,叫中國啦!

      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