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蔡英文大勝,兩岸關係向何處去?




蔡英文大勝,兩岸關係向何處去?
加藤嘉一 2016119
「總統好!總統好!」
2016115日晚上,即台灣總統副總統和立法委員雙重選舉的前一天,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即台灣總統府前面的廣場,民主進步黨(以下稱民進黨)在下着雨的天氣下舉辦的造勢晚會上,選民們這樣喊叫。我在現場感覺到,在這裡沒有人懷疑第二天蔡英文會當選台灣下一任總統。蔡英文率領下的民進黨執政的「新台灣」,似乎早就成了定局,用我在選舉前到處聽到、看到的說法,就是「沒有懸念」。
晚上9點半左右登場的蔡英文則向選民們,尤其年輕人,引用了2014318日發生的「太陽花學運」的口號——「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她呼籲:「拜託大家,這個國家,還需要各位在後面推它一把,如果你還在猶豫,請不要再考慮,坐上巴士、坐上火車、坐上高鐵,用任何方式,明天一天要回家投票」,並強調「這是新政治的起點」。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
中午前後,我走進了位於忠孝東路3段和敦化南路1段的四處投票所。沒有擁擠,沒有混亂,場景有序。在台灣,人民用投票的方式選擇自己領導人看似已是常態。
我在敦化南路119038號的投票所認識的陳先生投了民進黨。曾與中國大陸有過生意往來的他對我說:「這次選舉是一次機會,國民黨權貴,欺騙老百姓」,並主動提出給我介紹「參加了太陽花學運的我兒子」。
陳先生的兒子陳威仲負責DJ的嘻哈搖滾音樂人,他跟其他幾名夥伴一起經常在台灣各地舉辦演唱會,用音樂的方式表達他對台灣的熱愛和政治訴求,並呼籲年輕一代覺醒,從公民運動的角度推動台灣發展。我在陳先生的陪同下走進他兒子陳威仲的工作室,開始跟他聊天。我問怎麼看這次大選時,他表達了與父親不同的看法,說:「我不認為這次選舉是一次機會,接下來台灣政治將進入冰河期。」我接着問他以及組織太陽花學運的夥伴們是如何評價那場佔領立法院,反對馬英九政權與中國大陸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運動,他用乾脆的口氣回答說:「失敗,政府還會繼續簽。」
經過選舉前幾天的深思,他最終還是投給了民進黨。他以及其他不少選民渴望看到的是台灣更大膽的變局,以及能夠推行變革的領導班子。
充滿「挫敗感」的太陽花學運骨幹們成立了新政黨——時代力量(New Power Party)。該黨得到民進黨的支持,在選舉中突飛猛進,恐怕是這次台灣選舉的一個看點。這次選舉中,蔡英文獲得約689萬票(得票率56.12%;朱立倫為約381萬票),民進黨在立法院113總席次中獲得68位席,即單獨過半;時代力量獲得了五個席位,其中的一席被稱為「學運戰神」的該黨主席黃國昌贏得。 他在選舉結果出來之後召開記者招待會時表示,「未來會支持民進黨推動的改革,也會理性監督新政府。」
這次選舉讓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是包括時代力量在內的小黨的出現(新黨、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台灣團結聯盟、信心希望聯盟、民國黨、軍工教聯盟黨、中華統一促進黨、自由台灣黨、台灣獨立黨等),以及這中間體現出來的「第三勢力」的崛起。比如,2001年成立的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在2016選舉政見中主張:」強化台灣經濟主體性及產業自主發展,反對快速傾中、依賴中國的經濟政策;反對ECFA 2010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反對兩岸沒有台灣優先的貨貿協議、反對以開放中國為主的經濟示範區。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在這次立法委選舉結束後公布的統計,從政黨票得票率來看,台聯獲得了2.51%,在18個政黨中排名第7,除了民進黨(44.06%)、國民黨(26.91%)、親民黨(6.52%)以外,僅次於時代力量(6.11%)、新黨(4.18%)、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2.53%)。另外我覺得不容忽略的是,在選舉活動中時刻強調「告別藍綠之間吵來吵去」的親民黨主席、總統候選人宋楚瑜,超出不少人的預測,獲得了約157萬票(他在2012年競選總統時只獲得約36萬票)。
據我觀察,這麼多小黨出現的一個間接原因,或許是通常以「藍」和「綠」為標誌的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台灣政黨政治中的核心焦點——兩岸關係上日益且不得不採取模糊態度和中間路線。比如,通常被認為具有「台灣獨立」傾向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整個選舉活動中圍繞有關大陸與台灣達成的「九二共識」採取不承認,不反對的模糊態度,其說法為:「不否認1992年兩岸香港會談的歷史史實,認同雙方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九二共識不等於全民的共識,是一種選項,但不是唯一的選項。」對此,有不少原來的民進黨的支持者是不滿意的,他們呼籲蔡英文公然反對並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再比如,台灣民間普遍感受近年台灣經濟很差是因為過於向中國大陸開放和依賴 ,在此情況下,國民黨在如何處理與中國大陸的經貿聯繫方面,也不得不變得謹慎一些。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許忠信17日對《自由時報》表達的觀點在我看來符合廣大台灣選民的看法:「自從簽下ECFA後,在中國磁吸效應下,台灣民間投資反而衰退,外資也不來,導致國內經濟停頓,薪資不成長。因此,新政府上任後,應該兩岸經貿先冷卻下來,並加強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貿易關係。」
無論是民進黨在「九二共識」上採取模糊立場,還是國民黨在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上不得不採取謹慎的態度,最根本的成因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崛起。在其不確定卻切實的崛起面前,民進黨在政治議題上不得不收斂一點,國民黨在經貿議題上不得不謹慎一點,均認為這樣才有可能迎合台灣廣大民眾在中國崛起面前所抱有的矛盾心理。
其矛盾心理正在加深,並變得越來越複雜,難以化解。台灣選舉結束後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民進黨人士對我表示,「其實,前一陣關於中國經濟,尤其有關股市的負面信息讓台灣選民進一步覺得不應該過於依賴中國市場,催化他們把票投給民進黨。當然,前一天發生的『周子瑜事件』 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可見,在習近平執政下似乎徘徊的經濟政策和繼續高漲的民族主義對中國大陸的對台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對兩岸關係則帶來了一定的變數。
兩黨採取模糊態度和中間路線或許迎合了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但立場的模糊和主張的曖昧卻排除了兩黨原有的支持者。我告訴這次有機會交流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教授何明修自己的觀察之後,他回應說,「我認同這麼多小黨作為『第三勢力』的出現,跟最近台灣政黨政治傾向於中間路線的近況的說法。因為光靠藍綠兩大陣營,已經難以呈現台灣內部的多元利益和價值訴求,尤其是年輕人的。」據他介紹,有不少小黨是從國民黨分離出來的,例如軍公教聯盟,代表宗教保守勢力的信心希望聯盟、民國黨。民進黨沒有這種情況,比如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那群人的觀點本來與民進黨有所不同。他們並不是『泛綠』,而是台灣近年來新浮現的』公民運動。
經選舉前後在台灣的觀察,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即台灣政治是不是已經不能在原來過於簡單化和二元對立的「藍」和「綠」的框架之內獲得解釋和建設?對此,我的初步思考是,接下來我們可能有必要嘗試更多從政治學裡的普遍解釋視角——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更通俗一點地說,左派和右派,從中延伸出來的偏左和偏右、極左和極右等——來討論台灣政治。就與這些政治立場相關聯的經濟社會政策而言,據我觀察,國民黨傾向於重視市場的作用,主張開放國內市場,民進黨則傾向於強調政府在利益分配中的作用。不過,圍繞這次選舉中成為焦點的薪資水準、住宅環境、產業結構、競爭優劣、對外開放、食品安全等議題,我卻看不清民進黨和國民黨之間的政策主張以及其背後的思想根基和價值理念有哪些區別。在台灣,依我淺見,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一極為根本的問題的政策討論似乎稀少,遠遠少於藍綠之間的口水戰和名嘴之間的互罵戰。
所謂中國元素如何影響了這次台灣大選,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這次蔡英文率領下的民進黨獲得大勝的基本原因,可以說是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經濟的停滯(比如,2015年台灣國內生產總值第三季度為負增長),以及馬英九總統無法推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實施具體的應對措施。另外,國民黨內部持續不斷的醜聞和難以擺脫的權貴形象,也導致喪失人民對它的信任和耐心。
希望扭轉形勢的國民黨在選舉活動中卻沒有把重點放在「如何拯救台灣經濟」上,甚至有意迴避,而始終追究蔡英文接不接受「九二共識」這一問題。但是,我認為,去年11月舉行的「習馬會」對圍繞國民黨的選舉情勢來說,明顯起到了弊大於利的作用。在不少選民因國民黨離中國大陸太近而感到厭煩的情況下,按道理,國民黨應該一邊巧妙地「再平衡」原來對大陸的政策,一邊大膽地提出拯救台灣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具體方案,而不執着於追問蔡英文如何面對「九二共識」。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國民黨在選舉戰略上把中國元素用錯了。民進黨反而通過在「九二共識」面前採取模糊態度的方式,巧妙規避了中國元素可能帶來的壞處。畢竟,民進黨的支持者裡面也有人認為跟中國大陸的經濟和人文往來很重要,為此,兩岸之間的政治基礎必不可少。蔡英文這樣做,首先是給與中國市場有生意關係,以及認為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繁榮離不開「九二共識」的台灣選民看的;其次是給把「九二共識」作為對台工作的政治基礎的中國共產黨看的;最後是給呼籲,甚至要求兩岸關係保持穩定和良好的美國當局看的。
總之,在處理中國元素這個問題上,應該說,蔡英文表現得比朱立倫更加務實、自信、有策略。這一對比這樣那樣地影響了選舉的結果,也可以說,中國元素實際上幫助蔡英文成了台灣第一女總統
這次大選的結果如何影響兩岸關係?在這裡,我提出三點判斷。
首先,台灣政治史上第三次政權輪替後,兩岸關係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但蔡英文會更多從台灣本土的政治體制、安全關切、輿論基礎出發,不輕易與北京方面發展關係,尤其政治關係,包括經貿關係。這一點比較赤裸裸地體現在蔡英文作為總統當選人在國際記者會的致詞中表達的一段話:「兩岸都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互動之道,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她強調,「台灣的民主制度、國家認同、與國際空間,必須被充分尊重,任何打壓,都會破壞兩岸關係的穩定」。
其次,兩岸關係很有可能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討論接下來兩岸關係里的政經議題,關鍵還是要看雙方怎麼面對「九二共識」。這次在台灣居留的時間裡,我向若干參與選舉活動的知情人士和緊密觀察選舉動態的台灣知識分子詢問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會不會公開支持或接受「九二共識」,結果,沒有一個人回答「會」。我認為,也不會。
他們反問我,在蔡英文不公開支持「九二共識」的情況下,習近平會不會跟蔡英文見面?對此,我回答,「不會」。問題是,這個並不妨礙兩岸推進經貿、人文、旅遊等領域的正常交流。我所見到的知情人士裡面,甚至有人提出,獲得『完全執政』之權力的蔡英文在兩岸經貿關係的推動方面,有可能會做得比馬英九多。除非蔡英文公然否認「九二共識」或做出有關所謂「台獨」方面的言行,北京方面不會拒絕與台灣方面發展經貿關係和民間交流。我判斷,蔡英文不會這麼做,當然,她也不會像馬英九那樣積極發展與北京方面的政治關係。由此判斷,「馬習會」給兩岸關係帶來領導人會談機制的可能性很低,很有可能被歷史學家描寫為「一次性」的。不過,我推測,假如北京方面確認了蔡英文不會承認「九二共識」之後,有可能敦促台北方面提出替代「九二共識」,能夠讓中共可以接受的具體方案,由此重啟兩岸領導人之間的會談機制。
最後,蔡英文用「維持現狀」來表述她對兩岸關係的立場,至於她具體怎麼做,還有待觀察。這個一方面取決於蔡英文和民進黨如何交接馬英九和國民黨在兩岸關係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蔡英文接下來跟她幕僚們如何梳理「完全執政」與「兩岸政策」之間的關係,並給予什麼樣的規劃。另一方面是取決於北京方面採取什麼樣的政策,以及在中共執政下的中國大陸將發生什麼。 
台灣選舉結果公布後新華社立即發表的評論《不畏浮雲遮望眼--且談如何看待台灣「大選」投票結果》里指出:「台灣政局變化,在兩岸關係歷史進程中不過是過眼雲煙。從根本上說,決定台灣前途、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大陸的發展進步。」 我對這段話的解讀是:只要大陸方面快速地、足夠地發展,台灣方面一定逐漸傾中,最終能夠和平統一。
不過,倘若北京方面光靠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這些源於「發展是硬道理」的元素來展開對台工作,其政策恐怕效果不佳,不斷落空。據我觀察,跟馬英九相比,蔡英文明顯具有強調台灣自由民主的體制和價值觀的政治風格。比如,她在國際記者招待會上主張,「我們也再一次告訴了國際社會:民主的價值,已經深入台灣人的血液;民主的生活方式,更將是2300萬人永遠的堅持。」
那麼,如果北京方面準備繼續發展跟民進黨完全執政下的台灣的關係,除了打經濟牌和市場牌,務必認真探索如何以尊重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的方式加強與台灣當局的溝通紐帶,吸引後周子瑜事件時代的台灣公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