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柯文哲效應



柯文哲效應    
胡忠信  資深媒體工作者、時事評論家、電台主持人
選舉時的「柯文哲現象」衍生為選後的「柯文哲效應」-- P新政。
新任臺北市長柯文哲甫上任,仍然成為輿論焦點,他及父母接受電視節目訪談,仍然創下高收視率,柯市長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動見觀瞻。柯文哲上任三日內,立即下令拆除臺北車站前的公車專用道,此為八年多前馬英九在臺北市長任內規劃,接任者郝龍斌明知規劃不當,竟也閒置八年,造成交通阻塞,柯文哲沒有政黨包袱,一聲令下就解決,令市民大為讚賞。至於世界大學運動會花費二十六億新台幣營運設施,用完即拆,柯文哲也下令重新計議,撙節政府開銷,類似企業績效做法,令市政耳目一新,市民也眼睛為之一亮,選舉時的「柯文哲現象」衍生為選後的「柯文哲效應」--P新政。
然而,自己承認有亞斯伯格症的柯市長,也有快人快語、情緒失控之時。比如社會局舉辦公益活動,柯市長臨時受邀上臺跳舞,突然鐵青著臉當眾怒罵社會局長許立民:「下次不照劇本演出,唯你是問。」然後拂袖而去,雖然事後公開道歉,但也留下一片錯愕。又比如社子島開發計畫,柯市長放話政府與其出資新台幣三百億,不如一萬居民每人發放三百萬算了,又是一次快人快語,經議員、居民陳情抗議,柯文哲又一次政策轉彎。
柯文哲拜會李登輝時,李以過來人、老市長身分告誡「謙虛、忍耐、冷靜」,並不是沒有道理。「為政之道,耐煩而已」,「為政之道,必須心先存百姓」,柯文哲性急,求好心切,每天早上七時半召開市政會議,外科急診室醫生的性格表露無疑,但市政推動畢竟不同於急診室,有些事急不得也。柯文哲腦筋動得快,脫口而出,「綸言如汗」,往往又收回成命,令旁觀者有時捏一把冷汗,唯恐柯文哲如「未爆彈」不知何時會闖下無法收拾的大禍。「素人市長」的優點是沒有政黨包袱,不必擔心外界施壓與關說,但市政專業有限,「摸石頭過河」,是否一不小心失足,會被民意流水沖走?
再以柯文哲日前接受電視專訪為例,突然提到選舉時有某財團人士捐款予對手連勝文三億元新台幣獻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各方開始推理、揣測此財團人士為挺連不遺餘力的郭台銘。消息一出,郭台銘立即發布新聞稿怒告媒體人求償新台幣一千萬元民事賠償,柯文哲豈非吹皺一池春水、古井生波?即使此無心之言,柯文哲最近與財團遠雄、富邦、日勝生等槓上,市民都一面倒支持,畢竟柯文哲打破國民黨長期壟斷臺北市政局面,勝出連勝文二十五萬票,使「鐵桿藍」士氣瓦解,正是市民期待打破「政商共犯結構」。傳言多時的富邦併購臺北銀行案、美河市案、巨蛋案,一再傳出「圖利財團」流言,柯文哲已下令成立廉政委員會,逐一解密調查,到底「黑盒子」真相如何,市民當然引頸企盼,期待再造暮氣深重的官場文化。
「柯文哲現象」、「柯文哲效應」正是柯文哲市長所承載的民意,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民意如同海嘯、龍捲風、瘋狗浪,瞬間轉向,變幻莫測,柯文哲正是掌握主流民意才入主市府。正因為民意期待「百日新政」,期許一股「創造性破壞」,民意才會容忍柯文哲的突捶與暴衝。即使如此,「百日新政」蜜月期一過,新鮮感一退燒,最近台灣聞人「九把刀」、「阿基師」、「陳為廷」都因私德問題為輿論所不容,說垮就垮,殷鑑不遠;陳水扁、馬英九都曾是超級巨星,如今風采安在?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柯文哲所承載的民意,不只是市政推動的績效,還涉及「無黨籍人士」、「第三組勢力」在未來立委、總統選舉是否有空間的問題。如果柯文哲在一年內幹出一番作為,就可打破「藍綠對決」、「政黨惡鬥」魔咒;反之,「柯文哲效應」一退潮,「海水退潮時,就知道誰有沒有穿褲子游泳。」目前三分之一的人支持柯文哲,三分之一心存看好戲,三分之一是騎牆派,「西瓜偎大邊」跟著形勢走;柯文哲務必臨深履薄,步步為營,謹言慎行,盡己能力去做,切勿令市民失望。正如三國演義的典故,如果事後趙子龍得知劉阿斗投降曹魏,趙子龍會不會後悔萬軍之中曾隻身搶救阿斗?柯文哲所承載的八十五萬票民意,不正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