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美“各說各話”
週三結束對北京為期3天的訪問時,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為世界頭兩大污染國達成了“歷史性”和“里程碑式”氣候變化協議而歡呼。
但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聯合記者會在中國電視和報紙上沒有得到報導,並且由於中國官員對習近平應該回答媒體問題的建議感到不悅,這個記者會幾乎沒開成。
經過數周的交涉,雙方同意各回答一個問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被告知向奧巴馬提問,英文《中國日報》(China Daily)向習近平提一個預先定好的問題。
美國國務院官員僅為促成這件事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提供了一個小小的例子,展現困擾中美關係的根本分歧。
中美雙方實質上展開了一場例外主義(exceptionalism,指認為自己獨一無二,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特殊優越性——譯者注)的衝突,兩國領導人越過對方向本國民眾“喊話”,試圖呈現不同版本的雙邊關係。
“兩國都對自己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對自己的例外地位有非常強烈的觀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中國法律體系頂尖專家斯坦利•盧布曼(Stanley Lubman)表示,“雙方最關心的都是自己在本國受眾眼中的形象,因此,對奧巴馬而言,他必須竭力不讓人們覺得美國是個走下坡路的超級大國,習近平則必須小心翼翼地不被視為在任何問題上對美國做出了讓步。”
在奧巴馬飛往亞洲之行的下一站緬甸之際,美方官員宣佈,此次中國之行取得了巨大成功,中美雙方就延長簽證有效期達成了新的互惠協定,就科技產品貿易達成了協定,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了聯合聲明。
但官方控制的中國媒體很少提到這些協定,其報導的側重點與美方迥異。
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兩國領導人同意推進和發展“新型大國關係”(new type of great-power relationship),這種關係的基礎是相互尊重、以及雙方作為平等“大國”的合作夥伴關係。
這並不完全屬實,因為自習近平去年首次提出它以來,美國官員痛恨這個說法,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美國官員事實上根本不能在公開場合使用這個說法。雙方的會議記錄顯示,習近平或中方某位官員不斷使用這個說法,試圖讓奧巴馬或美方某位官員承認其合法性,雙方就好像在玩一場“貓捉耗子”的遊戲。
這看上去或許有點瑣碎,但咬文嚼字其實非常重要,特別是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
美國反對這種提法,稱這個說法帶有一戰時代的意味,於是中方就將“新型大國關係”的英文翻譯稍微改動了一下(改為new
typ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但中文的說法和內涵都保持不變。
中美兩國用各自的語言各說一套,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雙方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臺灣地位達成的協定就是“戰略模糊”的傑作。雙方的措辭幾乎完全一樣,卻有著非常不同的解讀。
當時,美國同意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與北京方面建立了外交關係。不過,與此同時美國仍將臺灣置於其安全保護傘之下,在實質上保持美台關係不變。
如今的問題在於,隨著中國擴大其全球影響力,而美國試圖反制其正在衰落的看法,雙方在前所未有的更多問題及更多場合發生碰撞。
從奧巴馬最近這次訪問中雙方達成的各項協定可以看到,幾乎每個協議都為雙方觀念和理解的衝突提供了範例。
網路安全對美國來說是一個大問題。美國指控中國竊取商業機密。就在奧巴馬抵達北京當天,美國披露中國政府的駭客涉嫌對美國郵政(US
Postal Service)發動大規模駭客攻擊。
當他們討論恐怖主義時,奧巴馬指的是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主義武裝分子,中方指的則是中國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而美國認為這些少數民族的人權遭到北京方面的嚴重侵犯。
當雙方談論貿易和投資時,美國希望加強以美國為首的現有國際秩序,而中國正在建立自己的並行結構。
即使是奧巴馬本周歡呼的氣候變化協議,從中方角度來看,也僅是北京方面從其已經設定的目標有所延伸。
軍事和國際關係獨立評論員趙楚表示:“雙方基本避開了最根本和最基本的問題:中國和美國將如何分擔亞太地區的責任,雙方將各自扮演何種角色,他們合作意願的真實程度如何。”
譯者/何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