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中國的二戰功績???



(Ajin 開口)
到底北京開始吹捧蔣介石在二戰的貢獻對北京國際地位的提升有所幫助嗎?這點俺還是認為北京是不切實際的。
北京政府到目前為止還是掌握不到人類歷史進展的大方向。北京依然是以過去帝國式的強權當作中國揚眉吐氣的最大目標,殊不知人類文明進展,不是權力的擴充,而是乃出於對文明的貢獻。
中國其實擁有很多非常強大的客觀因素足以登上世界強權龍座,例如:同質性的文化人口算是全球最龐大的一群。但關鍵問題是這同質性是呈現惡性循環的同質性。怎說? 首先試問,歷經幾千年,度過幾百個朝代,中國發展出新型態的社會體系嗎?孕育出非帝王型態的政府了嗎?
幾千年來如一日,民眾與政府關係仍然處於帝王觀念下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只要這樣的政治概念存在,自由發展的經濟型態,法治社會與民主概念是永遠不可能在傳統醬缸思維的範籌內出現,那麼對於文明的貢獻也絕對不可能產生,畢竟文明是讓人類社會更平等地相互珍惜,扶持,同享,而不是俺勝過你,優於你的比較。
若中國真的要能成為全球的領導角色,首先該去除的就是中國民族主義。只要中華民族主義存在的一天,中國要對人類文明能有貢獻,機率是接近於零啦!

中國的二戰功績
拉納·米特 20131019
英國牛津——中國在表達渴望亞洲和平的同時,也持續對東海與南海水域提出強硬的主權主張。在許多觀察人士(以及亞太地區不安的鄰國)看來,中國的這些對抗性言論傳達出的是一種應有權利受到壓制之感,而這種感覺來源於中國在世界上不斷上升的重要性。
然而,另外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因素也在發揮作用: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同盟國戰勝日本所做的貢獻從未獲得充分肯定,並且尚未轉化為在亞太地區的政治資本,中國一直對此憤憤不平。
中國對日本的抵抗是二戰中一段了不起卻鮮為人知的歷史。雖然中國是同盟國中首個與軸心國開戰的大國,但其在太平洋戰場發揮的作用所獲的承認卻遠遠少於美國、英國,甚至是19458月才參與亞洲戰事的蘇聯。戰爭結束不久,中國的貢獻就被拋諸腦後,成為黑白分明的冷戰意識形態敍事中一段不便提起的往事。
20世紀初,中國對國家主權日益強烈的渴望與日本在亞洲大陸不斷強化的帝國主義產生摩擦。19377月,戰爭全面爆發,在其後的八年時間裏,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黨軍隊,以及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武裝都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雖然後者的規模相對較小。
與強大的美國和大英帝國比起來,中國顯得極為弱小和貧窮,但它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4年,大約4萬名中國士兵在緬甸與英美軍隊並肩作戰,保障了連接臘戌與印度阿薩姆邦的史迪威公路。在中國本土,他們牽制住了大約80萬日軍。
中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整個戰爭期間,至少1400萬中國人喪生,大約8000萬人淪為難民。日軍犯下了累累暴行,其中最為臭名昭著的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其他同樣殘暴卻不那麼出名的大屠殺事件還有:1938年對東部城市徐州的血腥爭奪,這場戰役威脅到了蔣介石控制華中地區的能力;1939年對陪都重慶的地毯式轟炸,持續兩日的空襲導致4000多人喪生,一名倖存者將當時的情景描述為一片火海;以及1941年的三光政策(燒光、搶光、殺光),該政策重創了北方的共產黨控制區。
這樣的危局給當時弱小孤立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蔣介石政府實行的某些政策讓事態進一步惡化。沒收農民糧食供養軍隊的決定加劇了1942年的河南省大饑荒。你可以用一個孩子換來幾個花卷,一名前去巡查的政府官員在回憶錄中寫道。此類失誤使國民黨政府顯得腐敗而無能,這樣的盟友也讓美國很難堪,雖然國民黨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對日作戰,遠遠超過了共產黨。
1945年盟軍勝利後,中國因對戰爭勝利的貢獻被授予了新成立的聯合國的一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此外並無多少收穫。經過內戰,國民黨政權於1949年被共產黨擊敗,而毛澤東自然沒什麼理由承認國民黨在打敗日本過程中的貢獻。中國的戰時盟友也不太向自己的國民提及中國在他們的勝利中起到的作用。後來,國民黨政權逃離大陸流亡臺灣,成為令人難堪的歷史遺留問題,而新生的共產黨政權又是讓人恐懼的未知數。對西方來說,短短幾年間,中國就從戰時盟友變成了構成威脅的共產主義大國。   
 由此帶來的一個後果至今仍有重要意義:亞洲的戰時敵對國從未達成過類似北大西洋國家1945年後實施的那種多邊協定,即建立北約(NATO)以及如今歐盟(European Union)的前身。美國決定將中國排除在其主導的戰後世界秩序之外,這使得中日兩國從未簽署一項真正有效的和平協定,也使得多年來,西方歷史學家認為,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不足為道。
然而,中國新近在政治上採取的開放態度,使得一幅不同的戰爭年代畫面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早已作古,而中國政府希望通過提醒整個世界,當年它與西方合作所帶來的益處,從而尋求扮演更重要的國際角色。
為了實現大陸與臺灣的最終統一,中國政府也已對蔣介石的歷史遺產採取了更加肯定的態度。如今,不論是在電視劇中還是在學術文章中,中國的電影人和學者都可以更加自由地討論國民黨的戰時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家楊天石所著的蔣介石傳記在中國大陸成了暢銷書。整本書洋洋灑灑,對蔣介石充滿了同情。位於重慶郊外的蔣介石戰時舊別墅甚至也被修葺一新,好像成了一座紀念堂,裏面的照片與說明文字將他描述成一個堅決抵抗日軍的愛國者。此類對蔣介石聲譽的恢復在毛澤東時代是難以想像的。
這種歷史的修正對今天的東亞和東南亞都有重要意義。如果美國因為在1945年戰勝日本的過程中發揮了領導作用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維持其今天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那麼,中國領導人會認為,難道中國對實現同一目標所做的貢獻不該為它在該地區換得一些影響嗎?今天的中國政府正試圖兌現一張將近70年前由蔣介石所簽下的地緣政治支票。
拉納·米特(Rana Mitter)是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近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著有《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一書。
《國際紐約時報》翻譯:裴興朕


3 則留言:

  1. 若是沒有米國兩粒原子彈,支那早已亡國滅種(果真如此,對全世界而言,也是好事一件)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當然!

      不過從那兩顆原子彈的使用時間來看,証明美國當時的情報並不很靈光,其因之一就是拉俄羅斯進入太平洋戰爭,其二就是繼續支持蔣介石抗日,其三就是使用原子彈的時間已經是殺雞用牛刀了。

      其實事後聰明來看,就算不拖莫斯科進來,就算支持毛澤東,不是蔣介石,即使不用原子彈,美國還是可以照常打贏戰爭的,因為日本的後繼已經無力了,這點情報,美國完全沒有掌握得恰當!

      說蔣介石抗日,倒不如說蔣介石一路逃命比較正確。逃到重慶之後,後退無路,這時經與羅斯福家庭私交甚好的宋美齡之安排,才得以去開羅開那次會。要不然,其他邱羅兩人都不帶女眷,唯有蔣臭頭不帶不行啦。

      羅斯福是連拖帶拉著蔣介石打日本的,所以說蔣介石在二戰有啥功績,唯一的功績就是地大拖垮了日本精兵的分散吧!


      刪除
  2. 中國在抗戰中的貢獻是巨大的

    井上清在《日本近代史》中寫道:「從1937年對中國的全國侵略戰爭開始,至戰敗投降止…實際上,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拖住了日本陸軍的80%以上。」

    黑羽清隆所著《日中十五年戰爭》中有這樣的數字:二戰期間日軍傷亡總數195萬人,在中國戰場上被斃傷俘133萬餘人,占到近70%。

    《羅斯福回憶錄》中有這樣的話: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