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存在四重緊張關係



中國存在四重緊張關係
作者: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許章潤
【編者按】:經過複雜的2013年,中國知識界和思想界對2014年有何期許,對中國的改革又如何去看?在110日天則經濟研究所舉辦的《新年期許》論壇上,許章潤教授表示,2014年,應注意中國社會存在的四重緊張關係。本文系作者《新年期許》論壇上的發言,經作者本人審閱授權FT中文網全文刊發。
連續三年參加天則的“新年期許”。每年此刻,幾度期許,幾度悽惶。說“幾度期許”,是因為信心和希望尤在,則願心願景依舊,癡心不改。而現實總是不如人意,可見轉型跌宕,每多磨礪,需于長程謀劃,故而“幾度悽惶”。
今天把脈,2014年將會如何?可見的未來改革前景可能怎樣?在我體察,不論最後實際結果如何,也許均與當下中國依然存在著的四重緊張關係脫不了干係。
第一重緊張關係,大家已經議論頗多。就是此刻的中國,一個高度空前的市場化改革方案與高度的政治集權方案,同時出現。如果說此次“三中全會”有何新意的話,可能就是賦予“市場”以基礎性與決定性作用,以致經濟學家們普遍歡欣鼓舞。
但是,與此同時,某種普京式的威權主義登場,所謂的“新權威主義”再度燃情,可能造就一種高度政治集權,怕是我們更應關注且憂慮之所在。可能當權者認為,改革走到關口,必須令行禁止,解決“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頑症,一個強大的集權是必要的。
但是,以“中國問題”之複雜,轉型之千頭萬緒,欲恃普京式的威權體制包攬一切來推導改革,是否真能恪盡所願,說實話,在下頗懷疑慮。實際上,過往三十年改革開放之頗有成效,關鍵之一,就在於容忍地方的積極性與創新精神。只要不脫憲政框架,在一個統一的中國主權範圍內生息,幹就是了。而且,在此種緊張的深層,隱含的是“毛體鄧用”式的理路。
換言之,鄧式全力發展經濟、有限放開社會,但卻於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毫不退步的路線,其所造成並暴露出來的體制性內在巨大緊張,不僅在此未曾有所克服,實際上於今加劇了。照此走下去,一路緊繃,愈繃愈緊,總不是個事。到那時,要麼虎頭蛇尾,要麼以爆炸性方式解脫。但不論是哪種結果,皆非所願則一。因而,在肯認市場經濟的“決定性”的同時,逐步放開思想市場和政治市場,三個市場同時建設,以緩解並終將紓解緊張,才是不二選擇。
第二,當下中國,党國一體與黨政一體推導下的吏治,雷厲風行,卻與三十年來以法制建設來提升國家治理體系,最終形成“法治中國”這一主張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運動式的整風,依賴強人的鐵腕,可見效于一時,但如此行事本身可能就是在破壞規則,恰與制度建設上的法權主義整體追求自相矛盾。
我們看到,最近半年來,清“四風”,娛樂業簫條,飯店鞍馬零落,官員們不敢大吃大喝了,大家看在眼裏,贊在口上,喜在心裏。可是,明年此刻,也許又會出現賓客滿堂生意興隆的情景。蓋因整風總是一陣風,風頭過了,卻無制度遺產,終究會反彈。倘若明年此刻還能維持今年的局面,乃至以後年年如此,可以說“整風”有成效,皆大歡喜。但在我看來,也許未必如此。
人欲是控制不住的,靠強權的控制也維持不住,因為強權本身就是一種私欲。只能靠制度,以及,以文明涵養來逐漸化育。說到底,富強、民主與文明,是百多年來轉型中國的主流歷史意識和主流政治意志,就在於若無文明立國以為骨幹,終究只見繁華,不見精神,脆弱得很。將“自由立國”與“文明立國”合而為一,才能造就一個現代中國。
第三,目前基本的治道還是“以民生打發政治,以治安對付政治”,外加以行政吸納政治,以政制反制政治。換言之,僅就前兩專案來看,大眾政治訴求煥然,要求循沿法權主義程式排遣,而現實政治既不願、也不能提供這樣的程式,於是,將它們歸結為“民生問題”,結果出現了“以民生打發政治”這一治道安排。例如,從今年11開始,退休人員養老保險提高了10%,全民歡呼。昨晚接到老家電話,據說不少老人家奔相走告,絮叨一定要多活幾年。為什麼?因為錢多了,尊嚴仿佛水漲船高,捨不得,人性之常,人情之常也。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我還是要說,這是典型的低人權情境下,以有限提升民生福利來轉移政治關注,而終將政治打發掉的行政措置,近期有效,長期無效。為什麼,因為福利和民生需求,是無底洞,永遠不會饜足的。
至於打擊“大V”以及對於自由派和市場力量的打壓,表現的是“以治安對付政治”這一脈理路,說明的還是不曾、不願開放思想市場和政治市場,導致兩相抵牾,有以然哉。
而無論是“以民生打發政治”還是“以治安對付政治”,暴露的問題就是,公共權力的正當性來源沒有解決,則一切懸吊吊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凡此提法飽含善意,但是根本問題未曾觸及,那就是“權為民所賦”無著落。
換言之,“主權在民”這一根本政治正當性如何落實為展現選舉權的人民賦權方式,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則權力一天不得安生。其結果就是,中國有強大的政府,但卻無穩定的政權,而時刻需要維穩,使得政權時刻處在權力正當性的恐懼當中。本來,以經由選舉而賦權的“政府的週期合法性”,展現和換得“政權的永久正當性”,是大眾民主時代最為精闢的治道,其基本的預設則是:這國家是人民的,主權在民,而非私人的天下。在此不願鬆口輸誠,卻抱定“永葆紅色江山”云云,則一切沒法談!
第四,由此造成的中國當下“法理上的最高權力”和“實際上的最高權力”兩相背離。我們知道,根據中國憲法及其基本政治制度,法理上的最高權力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總部在人民大會堂。而實際上的最高權力則在七人寡頭政治,在中南海。由此造成“中南海”和“大會堂”一實一虛,一高一低的現象。這個問題來自於上一個問題,同樣是一天不解決,則一天政權的政治正當性無著落。
197812月啟動“第三波改革開放”至今,轉眼35年飛逝,而這一波改革開放的勢能和願力,基本耗盡,亟需啟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此時此際,瞻望未來,我的新年期許是,儘快啟動“第四波改革開放”,其重心在於落實“權為民所賦”,解決權力的正當性來源問題。此次三中全會“決定”,給我們提供了“謹慎樂觀”的文本依據,仿佛有開啟“第四波改革開放”的架勢,就看執行力如何了。果真照此走下去,善哉!
問題在於,執行力愈強,則上述“毛體鄧用”模式的內在緊張愈顯,怕是一繃緊了,就會回頭的。這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卻又是它的內在理路所決定了的。當然,“權為民所賦”的政制和法制落實,乃至於“人民出場”式的落地願景,屬於遠景,十年之內恐無希望。但前景在此,終究要解決才是。不說不快,但願彼此好自為之,則生民萬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