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朝核危機反思:二戰核攻擊日本前外交秘史(上,下)




朝核危機反思:二戰核攻擊日本前外交秘史(上)
2017 8 12
在朝核危機不斷升級的同時,人們難以忘卻二戰中日本遭受兩顆原子彈攻擊的人道災難。今日人們能從核危機歷史中學到什麼教訓?
去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重訪廣島原爆地之際,表達了建立無核世界的景願。人們不禁會問:為何二戰時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有關秘密和談沒有成功阻止原子彈的使用?
歷史學家們翻開塵封的往事之際,一位當時在愛爾蘭和歐洲活動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奎格利在1991年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打破了沉默,接受對日本戰爭史有深入研究的記者德本榮一郎的採訪,道出一段此前鮮為人知的秘密。
而德本榮一郎在採訪的基礎上,近年來經過對日方解密的外交檔案和文件的查找,進一步了解到了為何這一秘密渠道未能打通。
梵蒂岡的秘密外交努力
愛爾蘭裔的美國人馬丁·奎格利在二戰爆發之際,接受了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於1942年成立的美國戰略服務局(美國中情局的前身)的特工訓練,於1943年被派駐愛爾蘭,搜集政治和軍事情報。
奎格利的公開身份是美國電影協會的電影製作和發行人。
194412月意大利投降後,出生於天主教家庭的奎格利以同樣身份被轉派羅馬長駐,他受到美國中情局創始人、紐約的律師小威廉姆·多諾萬中將的直接指揮。
多諾萬希望通過對日本有影響的梵蒂岡來打通和日本的秘密外交談判渠道。他要求奎格利利用他在教廷裏的關係,試探通報日本帝國向盟軍投降的可能性。
日本的秘密外交談判渠道。
1945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不久的一個下午,奎格利向他的朋友、梵蒂岡羅馬天主教教廷的樞機主教、外交官瓦格諾茲公開了他的真實身份,表明希望打開和日本帝國的秘密外交渠道。
石沉大海
雖然教宗當時不允許梵蒂岡工作人員和間諜往來,但瓦格諾茲深感責任重大,立即通過為日本使團服務的日本天主教徒找到了日本駐梵蒂岡大使辛田健(Ken Harada)。
奎格利告訴德本榮一郎說,他從有關方面了解到:他的信息在日本駐梵蒂岡使館的高級外交官中引發爭論,焦點在於這是否是"敵人間諜的詭計"
奎格利得到的消息是,之後辛田大使決定將有關電報發給了東京日本外交部。
在聽不到東京的迴音後,瓦格諾茲讓奎格利詳細說明美國有關接受投降的建議條件,包括奎格利提出日本的投降條件包括"日本可以保留天皇制"等。
奎格利獲悉,辛田大使向東京發出了包括有關信息的第二封電報。
但東京方面仍似乎保持沉默。第二個月,《波茨坦協議》簽署,在之後兩周內,美國在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原子彈,日本帝國很快投降。中情局利用梵蒂岡打通對日本的秘密外交渠道尋求日本投降的工作也就徹底結束了。
但奎格利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東京沒有回復這兩封電報,甚至沒有向辛田大使確認收到電報。奎格利在二戰結束多年後,19722月終於找到了前日本駐梵蒂岡大使辛田,寫信給他詢問有關電報下落。
是辛田沒有發出電報?為何東京不回復?還是東京方面的決策者沒有對有關信息做出積極反應?奎格利在信中表示,希望得到答案,不僅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未來負責。


朝核危機反思:二戰核攻擊日本前外交秘史(下)
在各方關注朝核危機僵局的8月,人們難以忘卻二戰中美軍首次使用核武器攻擊日本、在擊敗日本帝國主義同時造成人道災難的歷史。
去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重訪廣島原爆地之際,表達了建立無核世界的景願。人們不禁會問:為何二戰時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有關秘密和談沒有成功阻止原子彈的使用?
對日本戰爭史有深入研究的記者德本榮一郎就此做出了調查報道,解釋了為何美國試圖通過梵蒂岡打通對日本秘密外交談判的行動失敗的原因,道出一段此前鮮為人知的往事。
德本榮一郎首先於1991年採訪了當時行動中的關鍵人物之一、當年以美國電影協會的電影製作和發行人身份在羅馬和梵蒂岡活動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奎格利。
奎格利透露了他當年奉羅斯福總統直接領導的中情局局長多諾萬的命令,通過他在梵蒂岡的私人朋友、樞機主教瓦格諾茲找到了日本駐梵蒂岡的大使辛田健,於19456月份兩次傳遞了美國可能接受日本有條件投降的信息。
但東京方面似乎對辛田大使發給東京的兩封電報保持沉默。19457月美中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後,日本置之不理,繼續作戰。86日和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各一顆原子彈,日本於815日宣佈投降。
但對兩座城市的原子彈攻擊形成的衝擊波、大火和核輻射很快造成大約20萬到40萬人死亡,其中包括大批平民百姓。兩座人口密集的城市立即成為廢墟。
奎格利認為,東京沒有回復辛田大使。但之後,德本榮一郎查閲日本外交文件檔案,發現實際情況並不像奎格利認為的那樣簡單。
德本發現,日本天皇早在日軍襲擊珍珠港、與美國開戰之際就已經考慮利用羅馬天主教會的國際影響,通過梵蒂岡的外交渠道和美國談判停戰。
探訪歷史秘密
德本在採訪奎格利後,開始查找核對有關線索。他終於在日本外交部的檔案中發現了194565日和614日東京收到的兩封電報。電報上註明"絶密電報第53""59"
檔案中的兩封電報都有日本外務大臣東鄉茂德的批閲章,顯示電文已經被日本高層外交官看過。但之後發生了什麼仍迷霧重重。
大日本帝國軍服、手持刀槍的人。今日人們應從二戰歷史中學到什麼教訓?
在日本檔案中,有關美國戰略情報局在梵蒂岡的行動實施者奎格利被描述成是個"身份和目的均未知"的人士,顯示了日本方面當時對開啟這一外交渠道態度消極,也顯示奎格利認為東京沒有回復辛田大使的猜測是錯誤的。
戰爭結束後,奎格利回到美國,繼續他的電影事業,對好萊塢的發展發揮了貢獻和影響。但他一直對於未能打通外交渠道、美軍使用核武器的歷史也感到心情沉重。
1972年,奎格利寫信給前日本大使辛田說:"我認為我們有責任澄清你發給東京電報的下落,不僅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未來負責。"
為何修改?
辛田回信給奎格利說,當時東京以及決定通過蘇聯來尋求談判終戰,不可能改變政策。
辛田補充說:"現在回顧往事,對我個人更重要的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天皇陛下已經下令給政府和梵蒂岡建交,以便在他最希望避免的戰爭發生的情況下,做好和平談判的凖備。我個人作為派駐梵蒂岡的大使未能履行上意,感到非常抱歉。"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不久就於1942年和梵蒂岡建立外交關係。1990年,在裕仁天皇去世後編輯出版的《昭和天皇獨白錄》也強調了日本曾希望通過梵蒂岡的影響議和的事。
但德本榮一郎發現,上世紀70年代由一些日本前外交官出版的《日本外交》一書中,也包括了辛田大使的兩封電報,但電文被改動了。比如奎格利傳達的美國可以允許日本保留天皇制等投降條件的內容被刪除。這一改動要求正是辛田提出的,而書的編輯人則是看到過他的電報的外務省老上級。
德本認為很可能是辛田因為未能完成天皇的使命的罪責感改動了書裏的內容。
歷史教訓
在長崎原子彈投放前,89日零點10分,原來和日本保持友好中立的蘇聯紅軍在四千多公里的戰線上,突然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攻擊。
814日,日本昭和天皇在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上主戰派和主和派的激烈爭論中做出決定,下達《終戰詔書》,亞洲各地尚存的數百萬日軍隨後紛紛放下武器,日本終於投降。
二戰雖然已經結束70多年,但很多有關歷史爭議沒有結束,包括使用核武器的問題。
奎格利認為,如果當年美日通過梵蒂岡的外交和談打通的話,不僅可能避免後來的原子彈投放,也不會有後來各大國的核軍備競賽。如果他的觀點成立的話,也許今天也不會有朝鮮開發核武器的威脅。
奎格利在戰後給辛田的信中表示,雖然沒有能阻止原子彈投放,但他們都各盡所能。他強調:"對所有人更重要的是,特別是政府的決策者來說,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1 則留言:

  1. 最後,無了解。敢講「辛田」大使.是偏坦由蘇聯.來調停日本.xXee停戰?
    結果蘇聯.反僥?
    警告現在日本.接近俄羅斯.xXee不智?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