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全球雄心
斯蒂芬斯:“一帶一路”是中國走向歐亞主導地位之路。特朗普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也對北京有利。“歐亞世紀”隱隱迫近。
更新於2017年7月24日
06:29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菲利普•斯蒂芬斯
今年未得到充分報導的事件之一是:一條新的鐵路貨運線路開通。1月初,一列滿載中國製造商品的貨運列車從中國浙江義烏出發。經過約18天時間、穿越7個國家後,這趟列車抵達了將近7500英裏之外、位於倫敦東頭的一個貨運站。雖然尚不清楚這條最新的現代版絲綢之路在經濟上是否合算,但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趟旅程宣告了中國的地緣政治意圖。
事實上,完成這趟行程使用了多列火車。考慮到不同的軌距,貨物集裝箱必須在不同地點換車,而且最後還要穿越英吉利海峽隧道(Channel Tunnel)。目前尚不清楚這趟列車的運行頻率,雖然運營商稱,這條線路提供的貨運服務比海運快得多,比空運便宜得多。一個月一趟視乎是初步目標。不久前,通往漢堡、馬德裏等歐洲大陸城市的類似線路已經開通。不過,倫敦線路的開通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這條貨運線——沿著穿越中亞、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進入西歐的古絲綢之路——不大可能對當前的貿易格局產生決定性影響。但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作用——一個縮短亞歐之間距離的鐵路聯絡網。這裡還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宏偉計劃。習近平希望消除亞歐兩大洲之間的邊界,拉近富裕歐洲國家與中國的距離。
在外交政策圈子中有一種簡略的表達方式:把20世紀稱為“大西洋世紀”。這種普遍看法還認為,21世紀將屬於太平洋。上個世紀,隨著歐洲和美國跨越大洋結成聯盟,全球財富和權力主要集中在北大西洋沿岸國家。但如今,繁榮和權力已開始向東、向南轉移。“太平洋世紀”一詞似乎正好切合了中國的崛起。
但只是部分如此。沒錯,在南中國海,中國人民解放軍(PLA)正在填海造島並建設軍事基地,以擴大在西太平洋上的投射能力;的確,中美兩國很可能在這些海域爆發衝突。但這些緊張態勢誤讀了北京的主要雄心。北京的目標是向西,而非向東。
習近平的“大棋局”隱藏在他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中——重建全球化早期時代的海上和陸上交通路線。展望未來,中國設想的是這樣一個時代:歐亞大陸的廣袤大地成為全球力量的重要支點。那麼,猜想一下誰將成為核心的歐亞玩家?
直至今年去世前,曾擔任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國家安全顧問的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一直是華盛頓最敏銳的戰略思想家。他很早就意識到“中軸超級大陸”(他自己的說法)的重要性。早在1997年,他就寫道:“主宰歐亞大陸的國家……將能控制世界最先進和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地區中的兩個——西歐和東亞……歐亞大陸上的權力分配將對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和歷史遺產具有決定性重要意義”。
很容易看出為什麼他如此擔心。歐亞大陸——歷史上對這兩塊大陸的劃分更多依據的是傳統和文化,而非地理邊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強,佔全球人口的約70%。全球大部分能源及其他自然資源都蘊藏在這裡。
在一些人看來,“一帶一路”計劃指向了一堆不同的目標——有經濟上的,有戰略上的。於是,修建一條穿越緬甸的鐵路可以為中國提供一條通向海洋的通道,繞過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這個咽喉要道。在巴基斯坦建一座新的港口,可以讓中國直通印度洋和波斯灣。中亞和非洲的大量基礎設施項目旨在消化中國過剩的工業產能,並獲得原材料來源。中國政府希望通過新的投資渠道擴大其在歐洲的存在。
有些走出去的企業很成功,有的則不然——正如金奇(James Kynge)上周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寫的北京出口高鐵技術遇挫的報導所表明的。與在其他國家修建新鐵路相比,中國似乎更擅長開火車。中國政府也不能指望什麼都按照自己希望的來。總有一天,莫斯科將厭倦自身在“中俄軸心”中作為次要合作夥伴的地位。而且,在中國崛起於歐亞大陸的過程中,印度不可能輕易讓路。
但對北京而言,整體大於局部之和。“一帶一路”是中國走向歐亞主導地位之路。而且,上天正眷顧中國領導人。在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主政的白宮,被當做外交政策的好鬥孤立主義,為北京提供了放手大幹的機會。
布熱津斯基的擔憂是,如果沒有一項戰略,通過聯盟的制衡力量來促進自身利益,美國將把歐亞大陸拱手讓給其他國家,並最終成為一個被困於自己所在半球的大國。這樣的地緣政治考量在特朗普主政的白宮並未受到重視。北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竟有如此好運。隨著美國回撤,中國讓外界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突然間,“歐亞世紀”的提法變得有點意思了。
譯者/申凱
「德不配位」!
回覆刪除不知聽誰的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w3q-KaJ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