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俄羅斯對“一帶一路”的矛盾認知




一體化還是金箍:俄羅斯對一帶一路的矛盾認知
蘇夢夏:俄羅斯媒體目前傾向於不負面報道中國,但對中國的擔憂並未消失,只是開始以間接和遮掩的方式呈現。
更新於2017125 07:12 蘇夢夏(Larisa Smirnova FT中文網撰稿
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證明哲學神秘主義的現實,是一項令人望而心怯的任務:作為一種秘密活動,神秘主義就其性質本身而言,很明顯是不能以公開、清晰的話語來描述的。
——亞瑟·M·梅爾澤(Arthur M. Melzer)《字里行間的哲學:被遺忘的神秘寫作的歷史》
以一種聰明的方式應用蓋倫的策略,就是預言最壞的結果……如果病人死了,醫生的預言就得到了驗證;如果病人康復了,醫生就仿佛創造了奇跡。
路易·N·馬格納(Lois N. Magner) 《醫藥的歷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已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誼,就中國領導人與外國人的友誼而言,這是史無前例的。有鑒於此,在媒體話語里,把中俄兩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這一對視為所謂的西方美國及其盟國的對立面,已經司空見慣。尤其是在中國啟動一帶一路構想後,習主席參加俄羅斯閱兵式,站在已經證明自己是個戰士的普京旁邊,這很快使得樂於猜測的公眾想象,是不是一個一體化的歐亞大陸最終要出現了。這個夢想已經縈繞歐洲歷史一千年。
目前看來顯得愈加明白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很受歡迎,這是因為,中國承諾在提供經濟發展援助的同時,不挑戰各國本地精英的政治權勢。事實上,西方所主張的經濟與政治改革方式已經遭到抨擊,被認為在後冷戰時代導致了全球安全風險的史無前例的加劇。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本身作為一個非西方國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例證,說明一國可以根據自身文化特點選擇適用西方發展經驗,從而在借鑒西方的同時保持政治穩定。
不過另一方面,正因為對所謂的非民主政權的種種脆弱性而言,一帶一路富有吸引力,所以它也很快在很多國家的國內引起了猜測,包括正在遭遇危機的俄羅斯。
理解俄羅斯媒體的性質
由於俄羅斯官方話語經常說中俄關系正處於史上最積極的時期,所以俄羅斯媒體現在傾向於不對中國做負面報道。但是,與一些人的認識不同的是,在這一氣氛中,俄羅斯對中國的真正擔憂並未消失,而是開始以其他形式呈現,即間接和遮掩的方式。
用間接方式傳遞訊息絕不是俄羅斯的獨創,而是任何壓迫性的、危機中的、缺乏安全感的社會的特徵。自由大眾媒體需要的技巧,與秘密訊息傳遞所需要的技巧不同。前者包括邏輯、條理、令人信服的論證,後者包括隱喻、暗示、影射與含蓄的語言,對於不熟悉這一套的讀者而言,也許會看起來極為怪異、不可信、偽科學。
自從俄羅斯介入烏克蘭和敘利亞的戰爭以來,俄羅斯新聞報道的這種神秘主義潮流更流行了。在這些危機爆發之前,在價值觀層面的共識是,隨著俄羅斯社會變得更安全,大眾媒體應該朝著更自由、開放的方向發展——盡管這並未實現。而現在,由於俄羅斯社會並未變得更安全,所以上述準則本身的合理性遭到了質疑。
對於俄羅斯人對一帶一路的認識,我的評估是試圖將一些隱晦傳遞的訊息清晰化。我主要基於三家媒體,它們反映了俄羅斯政治光譜的兩極,以及普京統一平衡二者的努力。
1)報紙Vedomosti:俄羅斯版本的英國《金融時報》,也以淺橙色紙印刷,在國外發行,主要提供高品質的新聞報道,在莫斯科擁擠的咖啡館中傳播,在自由派陣營中很流行。
2)報紙Agrumenty nedeli(《每周評論》):一份由所謂的siloviki撰寫和廣泛閱讀的小報。Siloviki泛指各支安全部隊的成員。該報差不多相當於中國的四月網(該網以前稱為Anti-CNN)。
3)瓦爾代俱樂部(Valdai Club)的分析性文章網頁:這是普京喜歡的一家智庫,由他親自在2004年成立。其寫作風格是政策建議導向的。
雙面的成吉思汗隱喻
在《每周評論》的敘事中,對俄羅斯人心理影響很大的各種隱晦理論經常出現。一個著名例子是Lev Gumiliov關於所謂的國家激情(俄語為passionarnosti)的作品。Lev Gumiliov的理論認為,居於資源有限地區、年輕人口多的國家會產生高漲的心理能量,產生對外軍事徵服沖動。
在這種含蓄敘事中,中世紀著名蒙古領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形象,尤其具有象徵意義。錶面上看來,對於俄羅斯人的集體想象而言(也許對中國人也是如此),這個人物能激起對外來徵服的恐懼。不過,相對於中國而言,蒙古徵服帶給俄羅斯人的屈辱感似乎強烈得多,因為這是跨種族的徵服,而中國人已經接受蒙古統治時期為中國的一個朝代(元朝)。
俄羅斯軍事專家估計,考慮到中國人口是俄羅斯的十倍,俄羅斯是無法用傳統武器防禦俄中邊界的。中國對於中亞的滲透將大大延長這一邊界,並對西伯利亞構成潛在威脅。西伯利亞這個環境惡劣的地區,是俄羅斯主要的自然資源產地和出口收入來源。
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上,成吉思汗讓俄羅斯人產生的情緒,並不僅僅是憤怒。像拿破侖一樣,除了徵服者的形象外,俄羅斯人也將拿破侖浪漫化,視為俄羅斯歷史上最為融入歐洲的時代的象徵。與此類似,成吉思汗的形象,也被視為統一的歐亞大陸夢想的實現。
事實上,蒙古帝國是歷史上唯一成功統一歐洲與亞洲的國家。它同時控制了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的土地——盡管為時短暫。控制俄羅斯的西部蒙古人最終歸信了伊斯蘭教,被稱為韃靼人。他們的後裔目前是俄羅斯一個有影響力的族群。這一細節對於理解俄羅斯歷史上與穆斯林世界的復雜關系尤為重要。順便說一句,未來學家預計,由於俄羅斯穆斯林少數族裔的高生育率,在未來幾十年裡,伊斯蘭對俄羅斯政治的影響將不斷提升。
對俄羅斯大國地位的挑戰?
最初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只和俄羅斯有有限的關系。2015328日博鰲論壇上披露的計劃,描述了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幾條路徑,而只有一條提到了俄羅斯:從中國經中亞和俄羅斯到歐洲(波羅的海)海上絲綢之路計劃主要著眼於東南亞國家,並可能向太平洋地區擴展。
不過,俄羅斯戰略思想家們認為,這是試圖把俄羅斯的地位低估為地區大國,而不是全球大國。他們堅定地認為,這一定位是草率的、無法接受的。對於中國2015328日發布的公告,《每周評論》的第一反應是發布俄羅斯副總理伊爾戈·舒瓦洛夫的一份簡短聲明。該聲明的標題很友善——《俄羅斯已準備好與中國合作》,但在摘要中,一方面表示俄羅斯歡迎中國的倡議,另一方面表示中俄的合作應當在歐亞經濟聯盟(EEU)的框架下進行。EEU是俄羅斯主導的一項計劃。
《每周評論》的一位作者Sergey Ryazanov指出:許多人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推進感到不安。一些人甚至說大絲綢之路是對歐亞經濟聯盟的一個打擊,是對普京的羞辱,因為中國人在公佈該計劃前並未徵求普京的意見。
因此,普京與習近平最終於201558日簽署的《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應當被視為一個重大的外交突破。俄羅斯在紀念二戰的愛國熱情氣氛中簽署的該聲明,實際上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置於平等地位,而不是像此前那樣,將其置於俄羅斯的框架之內,僅視為一項倡議。值得註意的是,這項宣言一直是雙邊性質的,沒有徵求任何其他相關的歐亞國家的意見。中俄兩國的這一態度,也與國際政治中關於大小國家命運的爭論有關。
俄羅斯人提出的替代倡議
針對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俄羅斯思想家們進一步的回應方式是,提出他們自己的替代性方案。錶面上看,這似乎像是表明,俄羅斯人根本不在意中國建議的內容,而只是想吸引中國資金,以支持俄羅斯籌劃的平行項目。但我的觀點是,俄羅斯是事先試驗了一些項目,已評估這些項目是更安全的選擇,然後試圖將中國投資導向這些項目。
例如,在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鐵路路線選擇上,中國傾向於中亞方案,俄羅斯傾向於堅持原來的跨西伯利亞方案。歷史上,兩條跨西伯利亞鐵路(TranssibBAM)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修建的,考慮到惡劣天氣和沿線人口稀少等因素,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不大可能取得經濟收益。但是,201512月,中國已經成功試驗了一條從中國到格魯吉亞的鐵路,通過哈薩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直抵第比利斯,繞過了俄羅斯。這大大加劇了中俄關系中被隱藏起來的戰略不安。
俄羅斯思想家們對於海上絲綢之路也有自己的設想——穿越俄羅斯北冰洋領海的北極航線。中國最初的海上絲綢之路計劃完全沒有將其納入考慮。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將其稱為俄羅斯的北冰洋迷戀。但事實上,俄羅斯的這一構想有其戰略意義。如果說大國意味著一國能在任何時候、在全球的任何地方發揮其影響力,那麽北冰洋就是一個俄羅斯的實力遠強於中國的地方,也是可以比美國施展更多控制力的地方。
在中亞,俄羅斯把上海合作組織(SCO)視為與中國協作的主要平臺,因為這是該地區的幾個政府間組織中,中國唯一作為成員國參與的一個。上海合作組織的初衷是成為一個安全性質的組織,但在發現成員國之間互信缺乏後,已經擴展到包含其他方面,如研發領域。
近年來,防務界的更多聲音主張,中亞地區需要一支聯合維和部隊,應對恐怖主義與政治不穩定。中國參與此類倡議的唯一方式,是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之內參與。目前中國已經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軍事演習,因此這樣的合作向著某種永久性的機制演變,在理論上也是可行的。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情,中俄彼此間的和平誠意有望得到大規模的檢驗,這也將大大提升兩國在軍事合作及聯合研發方面的互信水平。
避免中亞發生烏克蘭場景
一個重要問題是,俄羅斯專家指出,中亞在安全方面的偶發事件可能增多。瓦爾代俱樂部的著名分析家Timofei Bordachev曾撰寫一份報告《俄羅斯與中國在中亞:一場雙贏博弈》,提到了201675日哈薩克斯坦阿克托別市發生的槍擊事件。他評論道:哈薩克斯坦一直被視為原蘇聯南部地區的穩定典範,但此事讓外界觀察者認為,該國局勢會明顯緊張化。
中亞地區的互信缺失有切實的原因。除了中亞被視為通往俄羅斯東部的軍事橋頭堡外,亦需註意的是,俄羅斯的利益和中亞各國的利益不一定吻合,而是經常彼此抵牾。首先,中亞各國像俄羅斯一樣,向中國出口自然資源,尤其是天然氣,所以是俄羅斯的直接競爭對手。其次,因為歷史聯系深厚,所以俄羅斯企業在中亞自然資源出口中有巨大的利益。
另一個常被忽視但依然重要的因素是對人力資源的競爭。中亞居民是俄羅斯低技能勞動力的主要來源。的確,如一些俄羅斯專家所說,移民匯回的資金目前是中亞各國重要的收入來源。但中亞勞工已成為在俄羅斯最受歧視的群體。中亞經濟如果發展起來,他們與俄羅斯雇主之間的力量對比就會大大改善,甚至不再需要外出打工。
目前,中亞各國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相互影響又在強化,而大博弈(殖民時代對該地區國際政治的稱呼)已演變為俄羅斯、中國與西方的三邊博弈。中亞的許多國家試圖尋找平衡俄羅斯的力量。鑒於它們本身不是民主國家,所以一開始它們會覺得,中國將比美國更能寬容它們自身的不足。但長期里,由於中國國內政治也是壓迫性的、不開明的,這可能又使它們傾向於西方,甚至可能性更大的是,最終因別無選擇而傾向於伊斯蘭極端主義。
那麽,假如歐亞一體化之夢破滅,將會發生什麽事情?最悲觀的場景將是,一個日益不安全的中亞將重蹈烏克蘭的命運,成為俄羅斯與中國之間僵硬的緩沖地帶。俄羅斯聯邦總統直屬國民經濟與國家行政學院的Sergey TsypliaevVedomosti報上指出:“‘絲綢之路可能成為俄羅斯的一個金箍鑒於俄羅斯作家對於中國文化與文學典故的瞭解正在迅速深化,所以,這里的金箍可能是有意地比喻遏制俄羅斯。在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里,觀音菩薩給該小說的主角、叛逆的猴王頭上套了個金箍。眾所周知,俄羅斯人的思維,經常兩極分化。
(註:本文作者Larisa Smirnova(蘇夢夏)是居住在中國的俄羅斯人,莫斯科大學政治學博士,法國國家行政學院ENA、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雙碩士。本文題圖由作者提供。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


2 則留言:

  1. 美國若在東亞防堵中國,將逼使中國往西方發展,以迴避美國的圍堵。中國愈積極開發中亞及新絲綢之路,在中亞的影響力愈大,就會與俄羅斯的利益發生根本的衝突。一個愈來愈強大也愈來愈不害羞主張自己強權身分的中國,不只是使得美國對其警惕,也將包括俄羅斯及很多區域國家(如東亞、東南亞、南亞)的警惕。

    因此,中國愈Assertive,將使得它愈被圍堵。按照中國的一貫行為,愈被圍堵,就愈Assertive(臉是丟不起的)。所以,盡量讓中國自信一點,讓它愈強悍愈好。

    回覆刪除
  2. 自己都越來越不堪,如何可能成功!?很早就想整理一下,吐槽吐槽。這鍋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化自有”,與更糟糕的伊斯蘭世界一樣,就是:與進步鼎足而三。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