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21世紀國民教育:終身學習



21世紀國民教育:終身學習
作者:鄧凱元譯 2017-01-18 天下雜誌615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變革浪潮不止、人類職涯時間不斷拉長,若不想讓貧富差距再惡化,政府與企業都要加把勁,推動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變革。
勞工的技能如果趕不上科技創新,他們就成了受害者,也會造成不平等。眼前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快速進展,有必要推動新一波教育革命。政府亟需想方設法,幫助人民在職學習、終身學習。
科技改變了,教育也要跟著變,否則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這樣的理念,曾促使工業革命時代的決策者,推動普及教育。
後來,工廠的自動化風潮帶動了高等教育的出現。回顧人類歷史,科技與教育若能有效結合,的確能帶動社會的繁榮。
新一波的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浪潮,同樣喚起了教育改革的聲浪。與過去不同的是,工作者的職涯愈來愈長,時代的變化又如此快速,如果只靠就職前的教育,已經不足以面對挑戰。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在漫長的職涯中,不斷學習新技能。
不幸的是,終身學習的受益者,多半是已經受到良好訓練的群體。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貧富差距將加劇。因此政府的格局要拉大,才能解決問題。
傳統教育正面臨嚴峻挑戰。主要的原因是,職場所需的技能不斷改變。一九九六到二一五年間,重複性高的辦公室工作,由二五.五%減少至二一%。
現在只有一六%的美國人,認為四年的大學教育,能幫助學生面對工作的挑戰。即使職業教育能保障第一份工作,卻因為能力單一,容易提早退出職場。
在職訓練的比例也逐漸降低。以英美兩國為例,過去二十年間就減少五%。此外,自我聘雇的人數提高,也導致個人必須想辦法自我學習。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再度取得正式學歷雖是一個選項,但這要花上不少錢,而且高等教育也多半是為年輕人所設計。
線上教育還不夠
不過,新型態的教育平台也正浮現,而且能兼顧工作與學習。例如線上平台「General Assembly」與「Pluralsight」等,就標榜能強化職涯展望。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平台「MOOC」也從教授「柏拉圖」或「黑洞」,轉而提供更多培養職場技能的課程。也因此,各種教授自動車與Android系統的「微型課程」不斷推陳出新。
邊工作、邊學習是線上教育最大的好處。但受益的對象通常是已經佔有優勢的群體。八%的Coursera線上課程用戶,都有高等學歷。數位能力是線上教育的必要條件,但OECD國家中卻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是很少、甚至沒有使用過電腦。
因此不能光靠線上教育,政府必須大刀闊斧改革教育體系。
終身學習的第一步是,在學教育。但學校不該只教單一的技能,課程設計要幫助學生思考,並且賦予他們判斷力,幫助他們在各個生涯階段,找到方法再學習。
政府發教育券、企業給獎勵
政府最需要做的改革是,把終身學習變成普遍、人人都可輕易獲得的教育。其中一個方法是,提供教育券給民眾,新加坡就有「個人學習帳戶」。二十五歲以上的民眾,人人都有五百新加坡幣(約一.一萬台幣)的學習費用。
由納稅人付錢或許會有浪費的情況。但企業可引導員工學習特定的技能,也可以和線上課程的教學單位合作設計課程。
企業提供學習的誘因也是一個好方法。例如美國AT&T花費高達三千萬美元,鼓勵員工學習數位技能。英國則是由職業工會擔任統籌終身學習課程的角色。
簡化認證、合理收費
要使訓練課程有效幫助再就業,政府還需簡化繁瑣的認證程序,並且幫助新手快速上路。舉例來說,在美國田納西州要成為合格洗髮師,需完成三百小時的訓練,但理應由專業理髮師自己決定,哪些人最適合被雇用,而不是被僵化的認證制度綁死。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面對變化莫測的職場變遷。為了幫助受到衝擊的弱勢群體,終身學習的原則是收費要合理,且能有因應個人需求做調整的彈性。
我們曾看過十九到二十世紀翻天覆地的教育變革;現在,我們也該勇於打破常規。
(鄧凱元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