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台灣or中華台北─我們的分裂共同體





台灣or中華台北我們的分裂共同體

2016090500:06 

胡嘉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生

運動作為再現「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的載具,因其二元特質,能夠區辨「我群與他者」,經常被用以形塑與建構認同。自現代奧運誕生,運動就是各國凝聚認同的有效媒介,如希特勒為鞏固獨裁政權,透過柏林奧運的宣傳,鼓吹亞利安民族的優越;1980年冬奧正值冷戰,美國擊敗蘇聯的冰上奇蹟也成為美國人的集體記憶;里約奧運中,也有各種「為國爭光」的故事不斷被生產。

運動賽會作為國際政治的戰場,運動員作為「替代戰士」,運動場上的政治意涵無所不在,「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始終都是不曾存在的幻想。

「中華台北」是個有著多層意義的政治符號,但經常在喜愛二元對立、思考簡化的社會中,被不同集團所挪用或操作,形成破碎且歧異的認同,分裂了我們的共同體。「中華台北」之名是受中國打壓的明證,是需爭取國際生存的不得已,自1981年至今,「台灣人意識」的萌芽到茁壯,不願忍受這極盡矮化而恥辱的「國號」,覺醒世代在各地串聯,企圖從這個奧會模式誕生的運動場,尋找正名「台灣」的契機。

「中華台北」的另層意義,是「中華」代表的「中華民國」,衍生了「中華隊」或「台灣隊」的名稱之爭,延伸兩種政治認同(甚至國族)的對抗與混淆,也是我們處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現況下的難題,「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究竟能代表多少台灣人內心的「我們的國家」,是理解「中華台北」爭議下更深層的反思。

「中華台北」是「台灣人意識」抬頭的突破口,社會不應逃避,而該正視這個認同背後的意義。金鶯隊總教練Showalter曾指正台灣媒體:「不要再講『中華台北』混淆我!台灣就是台灣,跟中國一點關係也沒有!」日本民間也連署希望我們能以「台灣」名義參加東京奧運,此時我們的政府是否成為這個共有意識的堅實後盾?或許政府更該理解這個認同破碎撕裂社會的嚴重性,而非消極地哭訴委曲與無奈。

香港球迷曾在世足亞洲區會外賽對中國國歌報以噓聲,並高舉「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標語,經歷雨傘革命的香港,儘管得面臨足總懲處的現實代價,至少他們驕傲地站在一起。或許運動就是一種認同動員的工具,但至少它成功凝聚了「我群」,身為帝國夾擊下的弱小民族,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無法團結,還拿什麼來對抗世界的蠶食鯨吞呢? 


1 則留言:

  1. 中華思考,以為一國只能有一個運動會員代表團。
    卻不知,運動的精神,在於「爭取」。
    世足賽,香港的會員資格,若是阿共仔有開放的眼界,就該學習「大不列顛(俗稱英國)」的作法,可是有3隊啊!
    那時才是台派該擔心的,中華台北。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