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大空頭 :操縱金融的驚爆故事



(Ajin 開口)

底下這部電影是2015年底才推出的,是最新有關世界金融體系的運作,相信是非常有啟蒙性的。

世界金融是一個非常複雜封閉的流動體制。某些集團就是在單位時間下如何操控脈流,而掌控世界的政治與經濟。這影片就是透過故事來呈現這樣複雜的體系運作,尤其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連續8年對整個世界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若有機會觀看此影片,一定很有意思。




大空頭 :操縱金融的驚爆故事


2015 12 28 07:16

電影《大空頭》鏡頭下的次貸危機

電影《大空頭》講述了樓市泡沫背景下,幾位華爾街交易員通過做空次貸產品而發財的故事。

有關全球金融危機的小說多達幾百部,電影卻只有寥寥幾部。把次貸危機生動搬上大銀幕的難度很大。

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希望可以改變這一局面。這部電影根據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講述了樓市泡沫背景下,幾位華爾街交易員通過做空次貸產品而發財的故事。

讓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聲名大噪的是他拍攝的喜劇片。2010年,麥凱導演了動作喜劇片《二流警探》(The Other Guys),整個故事圍繞一起金融欺詐案展開,這激發了他對金融的興趣,把他引向了劉易斯的小說。當麥凱拍攝《大空頭》時,他把自己沉浸在這部小說和次貸危機的故事裡,他還走訪了一家債券交易公司。

麥凱說,對待金融問題,專業人士、專家與普通人的反應差距很大;當提到金融時,普通人會覺得太沉悶,或覺得銀行很無聊。

他的電影在縮小這一差距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部電影使觀眾在娛樂的同時能夠順便了解抵押貸款泡沫背後的金融運作,例如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是如何構造的,以及面對違約它們是多麼脆弱。

但影片並沒有呈現出全部內容。《大空頭》太側重描寫按揭貸款,而沒有充分表現催生泡沫並令危機加劇的更為復雜的經濟因素。影片將金融危機主要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卻忽略了不那麼邪惡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也就是為何華爾街內外那麼多人沒有預見到危機來臨的原因。

該影片已於1211日在部分影院上映,1223日起在更多影院放映。影片開頭描繪了20世紀70年代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公司的劉易斯·拉涅裡(Lewis Ranieri)如何開始將按揭貸款包裝成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由戈斯林(Ryan Gosling)扮演的虛構人物交易員Jared Vennett稱,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簡單而有價值,但它變異成了最終搞垮全球經濟的怪物。Vennett以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交易員李普曼(Greg Lippmann)為原型。

2000-2009年,已有數十億美元次級貸款被打包成房屋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簡稱MBS),這些貸款發放給信用分數較低、收入情況未經核實的人群,貸款最初的利率低得具有“誘惑性”,但短短幾年後就會上調。2005年,多位交易員評估了支持這些證券的抵押貸款和住房,得出的結論是,它們違約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其AAA評級所暗示的水平。所以他們設計出做空這些證券的工具。

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這也是該類題材的電影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原因。但麥凱很聰明地找到了解釋辦法:演員羅比(Margot Robbie)在泡沫浴時解釋了為何銀行開始把風險更大的抵押貸款打包成MBSVennett則用抽積木游戲解釋證券如何被分成不同層級。

如果奧斯卡設有衍生品題材最佳戲劇化改編獎,無疑將頒給行為經濟學家塞勒(Richard Thaler)和歌手戈麥斯(Selena Gomez)。他們在牌桌上本色出演。人們對戈麥斯下注,然後互相之間再下注。這就像是一種合成型債權抵押證券(簡稱CDO)──將復雜的抵押證券打包折價銷售但本身不包含任何抵押品的衍生產品。

這部影片一直在追問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對於這些交易員們對賭的華爾街大行們而言,他們進行上述高風險次貸產品交易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是愚蠢,還是犯罪?Vennett說:“告訴我愚蠢和合法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我會讓警察把我妻子的弟弟抓起來。”

該片最終站在了犯罪動機這邊。麥凱說,一些銀行家顯然很蠢,但這不是藉口。他表示,瑟普拉諾(Tony Soprano)不是一個正面的商界楷模,他很蠢,但他是個罪犯。

這種明確的道德觀將獲得民眾的共鳴,美國民眾目前仍對金融危機期間政府對華爾街大行的救助耿耿於懷。但這一做法也顯得過於簡單化。

有一種說法是,房貸業內人士明知這些貸款最終難逃厄運卻依然系統性地通過出售這些貸款來獲利。有人指出,這種說法與實際情況不符。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三位經濟學家2012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房貸衍生產品交易市場上,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及該公司高管等業內人士都曾將他們的個人財富和公司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報告稱,正是他們的損失才在2008年底差點拖垮了美國金融系統。倒是對衝基金經理Michael Burry(片中由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和片中沒有提及的另一名對衝基金經理保爾森(John Paulson)等非房貸行業人士大賺了一筆。

史蒂夫·卡瑞爾(Steve Carell)扮演的交易員鮑姆(Mark Baum)得出的結論是,銀行知道交易員在做什麼,但還是假設自己能得到救助。這是一種奇怪的邏輯:銀行為何故意讓自己成為緊急救助的對像?緊急援助時股東往往已基本離開而管理層也被解雇。

實際上,正如美聯儲文件所指出的,內部人士承擔如此大的風險是因為,和多數購房者一樣,他們也認為房價永遠不會下跌。這也是為何審查標准會名存實亡:如果可以一直通過出售升值的抵押品償還貸款,則收入證明無關緊要。

這部電影多次對這個觀點表示認同。一位投資者告訴巴裡,沒有人能看到泡沫,這正是泡沫產生的原因。

但電影沒有回答更大的問題:次貸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堅信次貸泡沫永遠不會破滅的信念又是怎樣形成的。答案在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和社會力量中,但這些因素在電影中幾乎沒有提及:科技股泡沫破滅後,美聯儲維持低利率;來自中國和其他一些地區的大量海外資金湧入美國債市;多年經濟平穩局面滋生的自滿情緒;金融創新(創造出復雜性遠超抵押貸款的金融衍生品)以及經濟平穩局面催生的松散的監管標准。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許多國家經歷了樓市泡沫,政府對銀行實施了救助

也許沒有一部電影能夠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回答所有這些問題。麥凱說:“在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裡,能說的就只有那麼多了;如果這部電影能夠激發人們討論經濟、金融、崩盤和監管問題,並且讓人們不再那麼害怕這類話題,那麼我會很高興。”



1 則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