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兩岸關係」口號大解碼



(Ajin 開口)
蕭大師底下這篇文章,非常合俺的口味。怎說?
  1. 光從名詞的變化可以看見三方面 TKC(綠藍紅)的消長。
  2. 三方面都無能搞突變,卻又不甘心,所以就找可以亢奮的A片級名詞,繼續意淫幻想。因此,一直有新名詞產生販售。
  3. 三方面都徹底合乎孔儒醬料,口號文化,行動止於名詞制定。換句話說,喊爽的比實現更重要。沒啥,就喊啥!沒啥,牆上就貼啥!

贊贊贊!俺不得不向蕭大師彎腰!


「兩岸關係」口號大解碼
2015-09-14 06:00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俗稱「兩岸關係」的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全球當今國與另一國之間,或是分裂國家卻又未完全解決關係中最複雜、最擾人,也最動見觀瞻的國際問題。身在其中一邊台灣的很多國民,因為有了民主開放的體制,而且有思考和選擇未來前途的自由,更深受其間不確定性的困擾。因為這兩者關係不但左右個人國家認同,也干擾國際外交的地位,豈可不深思,更不可不慎選。
說是困擾,因為這兩者關係,從戰後迄今六十年,已有了質變,台灣的「處境」更從所謂的「主動」變成「被動」,從「復國」和「統它」而到不願「被統」。而兩岸主體也從「中華民國」vs.「大陸」,變成「台灣」vs.「中國」。台灣取代中華民國,中國取代大陸,是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明顯化,當今更是難以動搖。而台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集體意識大轉變,更是其中最值得關切的變項。
我自己是從一九七四年出國留學的第一年就開始對此大感困惑,也開始深切想為「兩岸」、「兩政權」、「兩政體」、「兩政府」,甚至「兩國」的關係去做定位的選擇,好讓自己的國家認同能定錨,也好讓自己能安身立命。四十年已過,我的國家定位也經歷幾次大轉折,從最早期的「分裂國家並存觀」和「兩個中國」,到中期的「民主vs.獨裁競爭觀」,再到「國家主權擱置給後代解決論」,然後到今天的「台灣主權國家確立論」。
我自己的國家認同轉變,固然有我私自心路歷程的主觀軌跡,也是我與台灣國家定位典範移轉互動激盪的結果,同時恐怕更是我長期觀察、目睹和反思中國三十年來共產黨威權政權,對其從自卑、報復、自負、以鄰為壑和新帝國主義轉變的反感所致。坦白說,何止我個人在過去四十年有如此巨大的心態和認同轉變?台灣和中國的政權,也都因應各自國內和國際的變局做了調整。有的務實,有的務虛,有的根本是僵化。
回顧和整理兩岸政權,甚至台灣民主化後,保守和進步政黨對台、中關係的想像和意識形態,都產生調整和變化。
台灣的國民黨:最早是漢賊不兩立;反攻大陸;三不政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國兩府;特殊國與國;不統、不獨、不武;一中各表;一國兩區;甚至反動到一中同表。
我對上述國民黨的諸多口號多是懷疑,少有感觸,大概只有「特殊國與國」比較能反映我的理念和心境。
台灣的民進黨:從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修憲;台灣正名運動;台灣主體意識;一邊一國;台灣共識;到不接受被統一的維持現況。
我對上述民進黨的訴求,比較認為反映了台灣本土主流民意的心聲,也比較凸顯台灣三十年來民主轉型後,集體國家認同典範移轉的事實。我也主張要修憲以符合當前國情,台灣的民主和自主底線不容妥協,維持現況也就是不接受被中國併吞。
中國的共產黨:從血洗台灣;武力解放台灣;和平統一;一個中國(一中原則);一國兩制;反分裂國家法;九二共識;到台灣前途由全中國人民決定,再到以商圍攻,掏空和併購台灣。
我對上述這些共產黨的武嚇、文攻、霸凌和欺騙的口號,從來就沒有好感,也深深不以為然,一則它們不符全球普世民主、自由、自決價值,二則它們違背台灣人民當家作主和民主立國的意志。因此,我呼籲國人要對中國的任何說法和行徑,心存戒心和防範。
當然,近年來也有一些另創品牌的兩岸解套口號,像是一中屋頂,兩岸一中;祖先不能選擇;兄弟之邦和兩岸一家親,台灣永遠中立等。我對上述這些新口號雖保持開放態度,但始終不太能被信服,我總認為它們不是流於表面和膚淺,或是治表不治本,就是以為可以一時口快來應付了事。
台灣前途是嚴肅的大事,處理台灣和中國的政治關係也不能只是口水戰,不可不慎思,更不可沒立場、沒堅持、沒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