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中國經濟能否打破物極必反的歷史規律?



中國經濟能否打破物極必反的歷史規律?
NEIL IRWIN 20141029
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裡的經濟增長前所未有,新財富的顯露比比皆是。但可持續嗎?
最近,人們關於中國經濟正在放緩的跡象有諸多談論,討論的焦點主要是潛在的房地產泡沫以及中國不得不面對的大量壞賬等細節。但是,拋開中國本季度或明年面臨的挑戰不論,這裡有個非常驚人的觀點:長遠來看,中國是個經濟大國,再過一代人的時間,它就會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軍者。
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數年來,重要雜誌、社論文章和書籍都在向我講述「中國世紀」(Chinese Century),我們現在明顯就生存在這樣一個世紀。主要的外國政策雜誌用大量筆墨探索了中國的崛起對於國際經濟和政治意味著什麼——人們往往認為,中國將成為即將到來的這個世紀的主宰力量。(「自由體制能繼續下去嗎?」《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08問道。)
官方的預測——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機構,以及美國情報圈——認為未來數十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快速增長,其經濟總量最終將遠遠超過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W·福格爾(Robert W. Fogel)2010年預測,到2040年,中國經濟產量將達到123萬億,約為美國當前經濟總量的7倍(約為他對美國2040年經濟總量預測值的3倍)。
不過,如果這些都是胡扯呢?
許多對中國經濟最樂觀的看法都或多或少地建立在推論之上。30餘年來,中國的人均經濟產出一直在以6%10%的速度增加,中國正在迅速追趕世界最富裕國家的水準。如果這種趨勢再持續數十年,事實就會證明,這種看漲的預測是準確的。
但是,如果看看經濟歷史的長期走勢,就會知道這種表現是一種罕見的反常現象。哈佛大學(Harvard)經濟學家蘭特·普裏切特(Lant Pritchett)和勞倫斯·H·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在一篇新工作文件中表達的就是這個觀點。簡而言之,不能用過去的表現來預測將來的結果。相反,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回歸均值」:那些經濟長期以反常速度增長的國家很可能會回到2%左右的增長速度,接近長期的國際平均值。
「中國從1977年到2010年的獨特經歷已經使之成為特例,很可能在人類歷史中都是如此,」他們在提及中國在逾32年的時間裡都維持著極高的增長速度時寫道。「為什麼增長速度會放慢?主要是因為,快速增長就是會這樣的。」
對中國持消極態度的仍然大有人在,這些人提出了許多理由,從人口老齡化,到基於政治的投資——這種投資的回報可能不高,再到這個經濟體正試圖做出從投資支出到依賴消費者的危險轉變。上周,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一篇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必然會放緩,投資泡沫也會破裂。
但是,讓普裏切特和薩默斯的論點顯得頗為有趣的部分內容是,他們並沒有大費周章地去考慮導致增速放緩的殘酷細節,只是說歷史證據表明這種情況很可能會發生。或許事實最後會證明,人們對於中國債務水準和不良投資的擔心是合理的。不過事情或許並不會這樣。不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認為,改變是很可能發生的。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與它二三十年之前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前財政部長薩默斯在一次採訪中說。「但是,帶著高度信心來推斷和假設中國將長期享受這種超常增長速度,就是脫離歷史語境了。經濟學家、策略分析師、業務策劃師,以及情緒緊張的鄰國都應該認識到,未來二三十年,它的經濟產出可能會落入一個非常寬的區間,而最有可能的的情況,是它的增速會大幅放緩。」
該文作者用棒球術語做比喻。「如果一個擊球手,在之前的20個打數中連續得分,安打率高達5成,那麼我們預計,在未來的20個打數中,他會回歸到平均的安打率水準,」他們寫道。「如果必須說說為什麼安打率會降低,你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它現在如此之高,並預測一下,這些因素減少會出現什麼情況,或者預測一下,未來會發生哪些事件,導致安打率降低,但關鍵是,事情就是這個樣子。」
相較之下,最有力的的反方論點側重在為什麼中國(以及另一個分析對象印度)有可能在未來的年頭裡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是前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把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四個大型新興經濟體稱為「金磚四國」的人就是他。我請奧尼爾談談對普裏切特和薩默斯的文章的看法。
「中國和印度未來的道路可能仍然會比較順暢,其核心驅動力其實就是城市化進程,」奧尼爾在電子郵件中寫道。「如果城市化程度接近了70%,我會更加認同他倆的研究結果,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中國城市居民的數量略微高出總人口的一半,印度城市居民佔三分之一。當人們從農村搬到城市時,國家的經濟總量往往會大幅增加)。
換句話說,中國的牛市有細節支持——中國人具有提高生產力的巨大潛力,而且事實證明,中國的政治體制富有彈性,過去幾十年的挑戰並沒有把它壓倒——有很多理由說明,我們應該保持樂觀。「回歸均值」的觀點無非是在說,「我們不知道會出什麼問題,但歷史表明,總會有些事出問題。」
如果這種悲觀的看法是正確的,全球經濟的前景就會大不相同。如果從現在起至2033年,中國的人均GDP能保持和過去幾十年一樣的增速,那麼以美元現值計算,屆時中國的年經濟產出就會比現在高出51.1萬億美元。而如果增速恢復到均值,到2033年,中國經濟的規模將增加11.2萬億美元。兩者相差40萬億美元。作為參考,美國目前的GDP約為17萬億美元。
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建立了各種模型,希望得出驅動經濟增長的秘訣。經濟前景是由文化決定的嗎?還是由政府機構?還是工業化的模式?
但是,這些爭論一直沒有定論。想一想這二三十年來的經濟成功例子——中國、印度、墨西哥、波蘭、韓國和土耳其等等。它們的文化、政府機構和經濟發展戰略各不相同。
在增長理論方面進行的多年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實現繁榮沒有固定的秘訣。事實證明,用過分簡單化的「回歸平均值」方法來解釋經濟增長,就像用一些更複雜的方法來預測哪個國家的經濟有望繁榮或衰退一樣,都不太準確。
這項研究還提醒我們:如果你僅僅根據近期狀況來預測未來經濟走向,你的預測很可能是錯的。20世紀60年代,分析師預測蘇聯經濟將很快超過美國經濟,20世紀80年代,他們又預測日本的經濟將很快超過美國,上世紀90年代末,他們預測美國已經進入了永久快速增長的新時代。這些都預測錯了。
換句話說,在預測國家的遠景時,我們所知道的東西,遠比我們願意承認的少。
《紐約時報》專欄「結語」(The Upshot)提供新聞和分析,關注政治、政策和日常生活。
翻譯:陳柳、土土


2 則留言:

  1. 不可能,還沒到那個階段,地球資源早就被用光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答對囉!

      不過回收(再生)效率至今不知可以讓時間延遲多久,這點也是該考慮進去的。

      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