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華爾街日報125歲 美國商業百年變遷



(Ajin 開口)

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125歲,對一個媒體來說,那是相當值得驕傲的事。125年前,東方社會的大眾媒體,根本是鳳毛鱗角。然而,125年前的社會運作難道沒有經濟與金融的現象嗎?肯定是有的,只不過沒有被分析與系統化的呈現罷了。這就是華爾街日報的偉大貢獻。

若要比較一世紀前的經濟運作與現在有啥不同?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快」「多」「廣」。這三方面的改變確實讓經濟本質更加容易看出,(如金融週期風暴的必然性),也讓人類生活品質確實提高,而這些都是拜賜於科技的發展。換句話說,所謂的經濟發展,不外乎就是科技提昇來落實「快」「多」「廣」。

此外,俺認為,雖然科技對經濟造成衝擊,但對民族主義的影響卻有限。俺的觀察是:高舉民族主義,經濟發展必定緩慢,因為高唱民族本位的內容,必定帶來與他族交流的杜絕與阻塞。經濟所談的不外乎是暢順的脈流罷了,就是力求整個經濟脈動流程既不產生賭塞擁擠,也不產生真空。民族主義因為本位的內容,必定導致發展不暢順的現象。不難理解的,民族主義會產生政府的補貼政策,保護政策,對某國貨或某物品施加額外關稅 - - - 等,這些都是讓暢流不能實現的政策賭塞物。

底下這篇是華爾街日報125週年的明星文章,相當值得細讀的。從這延伸看此後,或許我們會發現將來走向蛛絲馬跡的可能性。最少,啥不能繼續存在,那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例如民族主義,俺說,活不超過2050 啦。




美國商業百年變遷

過去的125年裏,工作場所不斷加強的機械化和數字化、工作場所和資本的民主化、重要行業的興衰、勞工運動的起伏成為美國經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
Lincoln Agnew

John Steele Gordon

因為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及他的偉大弟子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經濟學家們通常把經濟視為一台機器。調試好了,它就會運轉起來,給所有人帶來財富和繁榮。但是機器的工作是重復的,而經濟則不然,尤其是在技術不斷發展的後工業革命時代。相反,經濟不斷變化,每一年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對於現代經濟來說,恰當的比喻不是一台機器,而是一個生態系統。

在過去125年中,《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一直都在報道美國經濟生態系統以及組成該系統的各行各業的演變。因此,該報實際等於編制了一本世界經濟變化和增長特別時期的編年史。

事實上,今天來看,1889年的商業世界幾乎是外星球上的東西。辦公室幾乎是男性專屬。女性不當家庭主婦的僅有選項是:老師、護士和接線員。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是當權的盎格魯-撒克遜系的白人新教徒(WASP)在管理。帳本幾乎都是手寫的,大多數發票、甚至是許多合約也一樣。沒有標準化的記帳規則,也幾乎沒有政府監管。

勞資關系的天平極大地向資本傾斜,而隨著勞工們起來抗爭、要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工作條件,發生了一系列流血罷工事件。在1892年,卡內基鋼鐵公司(Carnegie Steel)的霍姆斯特德鋼廠的罷工事件導致9名鋼鐵工人死亡,而且該公司總裁弗裏克(Henry Clay Frick)差一點就喪命於之後的一起報復性刺殺。同時,在華爾街,經紀公司都很小,而且幾乎只服務富人——幾乎所有的公司證券都歸他們所有。調研通常也就是和某人的親戚吃頓午餐。內幕交易是家常便飯。

但是,即便是在1889年,將極大改變商業世界面貌的強大趨勢也在形成之中。例如,工作場所的機械化。在1876年取得專利的電話,很快就被商業界採用了,尤其是需要最新報價的股票經紀公司這類企業。自19世紀70年代初以來,打字機也一直在發展,到該世紀80年代時具有了實用性。Burroughs的機械式計算器在1888年獲得了專利。

到了20世紀,打字機的敲擊聲、計算器的按鍵聲和電話機的鈴聲已經成了美國辦公室的嘈雜背景音。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70年代,直到出現了微處理器。到了21世紀,個人電腦取代了計算器和打字機,而且電子郵件也取代了很多電話的功能。辦公室安靜了許多,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辦公室的性別比例結構也發生了變化。1950年,女性在辦公室工作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但多數從事的是秘書等低級職位。20世紀60年代,女權運動開始興起,女性在公司的職位也開始上升。如今,雖然仍有很多改善空間,但財富500強公司中已經有22家公司的首席執行長為女性,其中包括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 LMT)和杜克能源(Duke Energy Co., DUK)

與此同時,其他少數群體也開始在美國公司嶄露頭角,特別是在《軍人安置法案》(GI Bill)讓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大學教育之後。現在,WASP在美國公司的霸權地位早已不復存在了。

在過去數十年中,勞方也爭取到了更多的權益,而在1935年美國通過《瓦格納法》(Wagner Act)後,勞方的地位更是得到大幅增強。《瓦格納法》大大改善了工會活動的環境。到20世紀50年代初,已有35%的美國勞動者加入工會。但隨著製造業工人數量開始下降,這種狀況出現了變化。如今,加入工會的美國勞動者比例低於1900年。罷工活動也幾乎消失了。1937年時工會非常活躍,美國有4,740次罷工。1970年有370次罷工。2010年只有11次罷工。

在過去125年中,商業模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就拿會計方面來說,在19世紀80年代前,如何記賬都是企業自己的事,大多數企業都會使用最有利於管理層形象的會計模式。大部分公眾持股的企業甚至不會發布年度或季度財報。在當年,當紐約證券交易所要求鐵路公司Delaware, Lackawanna & Western Railroad披露財務資訊時,該公司只是簡短地表示,鐵路公司不編制財務報告,也不發布財報。

當年的Erie Railway需要發布年報,因為該公司發行的許多債券由紐約州提供擔保。盡管如此,賀瑞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還是在1870年的《紐約論壇報》(New York Tribune)上不屑一顧地稱,如果那一年的財報與事實有任何相符之處,那麼阿拉斯加就是熱帶氣候,並會在季節合適時長出草莓。

但隨著華爾街作為資本市場的規模和影響力大幅上升,華爾街銀行的重要性也日漸增強,對於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以及華爾街銀行所承銷證券的公司,該交易所和這些銀行都希望獲得準確和及時的資訊。它們希望所有公司的財務報表依照一套固定規則編制,並由獨立會計師證明其真實性和完整性。

到一戰的時候,注冊會計師和公認會計原則已經在商界成為標準。然而,會計本身也在繼續演變。比如,現金流如今已被認為是考察企業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但這一術語是1954年才發明出來的。

聯邦政府也開始承擔更多的監督職責。1887年,聯邦政府第一次涉足銀行領域之外,創設了州際商業委員會(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對商業進行監管。該委員會的使命是對鐵路進行監督,在當時,鐵路是規模最大的商業門類。

很多其他監管機構繼之而起,華盛頓遍佈著各種監管機構,遊說者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試圖對監管者施加影響。當然,華爾街最關心的,還是1933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簡稱SEC)的成立。

雖說可能不夠正確,但很多人認為,1929年的華爾街大崩潰是大蕭條的罪魁禍首。華爾街也被視為是腐敗和自私自利的溫床,這一觀點倒是對的。讓所有人感到驚奇的是,羅斯福總統任命了臭名昭著的投機者約瑟夫•P•甘迺迪(Joseph P. Kennedy)擔任SEC的第一任主席。但精明的羅斯福知道,甘迺迪的野心或許能讓他幹好工作,誠實地工作,而且毫無疑問他熟知華爾街上的各種詭計。

甘迺迪讓SEC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讓SEC給華爾街帶來真正改變的,還要數威廉•O•道格拉斯(William O. Douglas)主席,此人後來成了最高法院的一名大法官。1938年,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前主席、美國最知名的股票經紀人理查惠特尼(Richard Whitney)因挪用公款被判有罪並鋃鐺入獄,從此之後,紐約證券交易所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爾街也變得越來越民主化。小型投資者全心投入到這一市場當中,像查爾斯梅裏爾(Charles Merrill)這樣的人通過提供經紀服務,把華爾街帶給了普通大眾。到20世紀50年代,養老金和共同基金已經開始主導股票交易。

成交量增長得如此迅猛,甚至導致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了一次後臺危機,當時券商們無法處理與日俱增的交易檔。這個問題要用電腦才能解決。1975年,SEC結束了華爾街自1792年就開始實施的固定傭金制度。由於傭金費率大幅下降,股市成交量進一步激增。

紐約證交所1883年首次突破百萬股日成交量,在1929年華爾街大股災那年創下了1,600萬股的日成交量記錄,這個成交量規模一直保持到1968年。今天,1,600萬股只是開盤後幾秒鐘的成交規模。

雖然現在紐約證交所仍是電視報道股市新聞時採用的背景,但與僅僅30年前相比,現在的紐約證交所場內已經相當安靜了。多數交易在電腦上完成,或是通過經紀行在內部處理。這些經紀行比早先大得多,資本也雄厚得多。

跟蹤總體股市活動的願望催生了另一項創新。19世紀80年代,華爾街正在迅速成為與倫敦比肩的金融市場,很多報紙刊登每日股票報價表。但當時卻沒有辦法瞭解股市的整體情況,也無法進而瞭解美國經濟狀況。作為《華爾街日報》創始人之一的道(Charles Dow)看出,股市具有經濟晴雨錶的作用,可反映出總體經濟的興衰狀況。1896526,他向市場介紹了一個能一下子判斷股市狀況的辦法,即工業股票指數。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最初由12個成分股組成,該指數每天都可用紙和筆算出,只不過是12只成分股的股價平均值。(1928年該指數成分股增加到30只)。

道指在推出的第一天收於40.94點,隨後開始大幅下跌,在之後的三個月裏下跌30%28.48的低點。不過,隨著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在當年總統大選中擊敗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可能性開始顯現,道指反彈。在10年的時間裏,道指升至100點,並繼續記錄著美國經濟的起起伏伏直至今日。目前道指由電腦連續計算。

193278,作為反映經濟整體狀況的指標,道指在大蕭條中跌至穀底,收於41.22點,較36年前該指數推出首日的收盤點位僅僅高出0.25點。目前道指位於17000點附近,不按通貨膨脹因素調整的話,是首次收盤點位的400多倍。雖然美國經濟由鐵路和重工業主導演變為由消費品、金融服務和數碼技術為主導,道指依然在記錄著各個行業的興衰。50年前,道指成份股中有BethlehemU.S. Stee.兩家鋼鐵廠商。現在,道指成份股中已經不包括鋼鐵廠商,而Bethlehem也已不復存在。

1964年,WoolworthSears Roebuck是零售行業的翹楚。如今,它們的位置已經被沃爾瑪連鎖公司(Wal-Mart Stores Inc., WMT)和家得寶(Home Depot Inc., HD)占據。1964年道指成份股中還不包括銀行類股,如今,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和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 AXP)均屬於道指成份股。從1964年至今一直保留在道指成份股中的僅有杜邦公司(DuPont Co.)和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簡稱GE)這兩家公司。通用電氣是1896年道指推出時的原始成份股之一。(不過1901年至1907年期間,通用電氣曾被剔除出道指成份股。)

在過去的125年中,工作場所不斷加強的機械化和之後的數字化、工作場所和資本的民主化、重要行業的興衰、勞工運動的起伏成為美國經濟生態系統的特徵。很可能的是,未來的125年,戲劇化情節會更多,變化將無處不在。

John Steele Gordon是《財富的帝國》(An Empire of Wealth: The Epic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Power)一書的作者。


2 則留言:

  1. 敢問算命仙,最近《21世紀資本論》中文版未出先造神。
    共產垮台十多年來,起初以為左派再也紅不起來。
    未料,右派犯的錯誤確讓大家看不下去,左派理論聲勢攀高。
    最近會再發專文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要回答存在大大的問題是必須收費的,因為,太惱人,而且是個會逼人想瘋的問題,因為這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一個資本了。

      "21世紀資本論" 這本書的英譯本,俺還太膽小,沒有雄心壯志去買來看。然而倒是看了幾篇由大師們寫的書評,正反兩面的說法都有,包括:克魯曼,與FT,Economist 兩大雜誌的幾枝大炮。

      俺稍微溜覽一下這些寫書評的人,他們之所以呈現兩極端,其實完全不意外。因為有沒寫書評,這些人的對經濟議題本來就是持極端不同的看法的。更何況分配的問題,那是古典的老梗,絕對可能找到一大群支持的人,也絕對找到一大群反對的人。

      若問21世紀的資本,與工業革命前任何世紀有啥不同?答案很簡單的。但若問,21世紀與20世紀的資本會有啥不同,那答案就不簡單了。關鍵是連20世紀的資本是啥,到今天還是沒有共同公認的標準答案:

      資本是金融嗎?是可計價物嗎?可量化之價值嗎?還是一個週期過程的經濟表現?資本的權限又有幾種?除了所有權之外,還有使用權,還有管制權,那公權力與這些不同的資本權力有如何?既然創新是帶動資本累積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腦力本身可否算做資本?

      林林總總的問題太多了,根本無法有個統籌的標準答案。所以對21世紀資本論的看法,原本就是左傾思想,還是左傾思想,會贊成該書的論調。原本就是右傾思想,還是保持原狀,盡量挑剔那本書的毛病。

      哈,這些議題相當有趣,但俺太懶了,不想再打字下去,這論起來,最少是1001的夜譚。

      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