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今年是一戰的100年。將目前與100年前比對,除了科技帶動的經濟改善,國際政治有多少的變化,本質上不同了嗎?最現實的問題:從一戰前與後美國角色扮演來比對現在的美國,可以得到啥結論?這問題該是看底下這篇文章後所產生的疑問吧!
美國是如何推動一戰勝利的 / NICK LLOYD
2014年,隨著一戰爆發100周年的到來,歐洲各國將會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就連對這些活動的氣氛有些不安的德國也在努力強調歐盟(European
Union)在為這個大陸帶來和平所發揮的作用。歐洲一戰紀念活動可能會有一個共通點:美國的作用或許會被忽略或淡化掉。
在一定程度上,這種以歐洲為中心看待一戰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一戰最初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巴爾幹半島上的地方紛爭,後來迅速捲入了德國、俄國、法國和英國。1917年,德國採取了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手段後,美國才加入了歐洲的爭端。盡管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仍然標志著現代史的一個關鍵時刻:美國崛起為全球大國並改變了20世紀的意義和方向。
美國軍事力量推動了戰爭的結束——美國軍事力量的前景曾在1917年遭到德國政府的嘲笑。有人警告德國皇帝凱撒‧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說無限制潛艇戰及其會給美國商船隊帶來的損失可能會挑起美國參戰時,他在一份備忘錄中寫道:“我不在乎。”他誇口道,即使美國人真的對德國宣戰,他們也只是一幫有著根本不值一提的軍隊的牛仔。跟德國的軍團相比,這些懦弱的牛仔有什麼用?
美國軍事行動的速度和強度不僅僅讓凱撒大吃一驚,它也是20世紀最大的一次戰略奇襲。1917年4月,美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實力,從1914年開始一直為協約國提供武器和軍用品,同時也擁有一支強大的藍水海軍。但從歐洲標準來看,美國陸軍是很可憐的——還不到14萬人。美國陸軍部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從頭組建一支新的軍隊來對付德國。招募的士兵和志願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德國不光低估了美國在物質上的優勢,也小看了美國贏得戰爭的勇氣和決心。
到1918年春天,美國作戰部隊只有28.7萬人在法國。但那年夏天,隨著數千名美國步兵完成訓練並跨過了大西洋,作戰部隊的人數迅速飆升。到8月份,美軍第一軍團組建——這是一支人數多達50萬左右的軍隊。德國觀察人士震驚不已,其中很多人原以為華盛頓部署幾個師的部隊都得花上好幾年時間。德國指揮官、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Crown Prince Rupprecht of Bavaria)哀嘆道:“美軍在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增長。”
最終,美軍有了規模足夠大的部隊走上西線,為最後幾場戰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個階段通常被稱為“百日攻勢”(Hundred Days Campaign)。“黑傑克”約翰‧潘興將軍(John "Black Jack" Pershing)的部隊或許並沒有英國或法國同盟軍那麼久經沙場,戰術也不如他們成熟,但卻構成了巨大的沖擊。第一軍團9月在默茲-阿爾貢地區(Meuse-Argonne)地區發起了等待已久的決定性攻擊,旨在向北挺進達到色當(Sedan),切斷大量德軍部隊的退路和關鍵的供給線路。
美軍在開始的幾天遭受了重大傷亡,但德國指揮官們卻驚恐不已:他們意識到,美軍在未來幾個月裏只會越來越強大。這使德國開始屈服。1918年10月3日 ,也就是默茲-阿爾貢戰役開始後的一周,新任命的德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Max von Baden)發電報給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請求在後者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基礎上進行停戰和平談判。對於德意志帝國來說,這是末路的開始。
1918年的悲劇是,美國對歐洲和世界事務的及時幹預在未來幾十年沒有維持下去。美國參議院1920年在爭議聲中決定對《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ersailles)不予批準,導致該和約胎死腹中,美國也未加入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這個決定註定了威爾遜總統希望組建的全球秩序的失敗命運。美國在1920年決定不再進一步參與錯綜復雜的國際事務。由於英國和法國太過疲憊,對壓制德國也過於猶豫不決,歐洲將會形成一個後來由納粹填補的危險真空。因此一代人之後,美國會再次被迫對世界事務進行幹預——強度還會更大。
如今,美國的全球負擔似乎越來越重,我們不應該忘記一戰的教訓。兩次世界戰爭都提醒我們,沒有美國的領導,世界將會遭受多麼大的災難。2014年,美國在世界的角色或許會比100年前更加地不可或缺。
(本文作者尼克‧勞埃德(Nick Lloyd)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in London)高級講師。他的新書《終結一戰的最後100天》(Hundred Days: The Campaign That Ended World War I)已由Basic出版社出版。)
在一定程度上,這種以歐洲為中心看待一戰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一戰最初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巴爾幹半島上的地方紛爭,後來迅速捲入了德國、俄國、法國和英國。1917年,德國採取了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手段後,美國才加入了歐洲的爭端。盡管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仍然標志著現代史的一個關鍵時刻:美國崛起為全球大國並改變了20世紀的意義和方向。
美國軍事力量推動了戰爭的結束——美國軍事力量的前景曾在1917年遭到德國政府的嘲笑。有人警告德國皇帝凱撒‧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說無限制潛艇戰及其會給美國商船隊帶來的損失可能會挑起美國參戰時,他在一份備忘錄中寫道:“我不在乎。”他誇口道,即使美國人真的對德國宣戰,他們也只是一幫有著根本不值一提的軍隊的牛仔。跟德國的軍團相比,這些懦弱的牛仔有什麼用?
美國軍事行動的速度和強度不僅僅讓凱撒大吃一驚,它也是20世紀最大的一次戰略奇襲。1917年4月,美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實力,從1914年開始一直為協約國提供武器和軍用品,同時也擁有一支強大的藍水海軍。但從歐洲標準來看,美國陸軍是很可憐的——還不到14萬人。美國陸軍部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從頭組建一支新的軍隊來對付德國。招募的士兵和志願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德國不光低估了美國在物質上的優勢,也小看了美國贏得戰爭的勇氣和決心。
到1918年春天,美國作戰部隊只有28.7萬人在法國。但那年夏天,隨著數千名美國步兵完成訓練並跨過了大西洋,作戰部隊的人數迅速飆升。到8月份,美軍第一軍團組建——這是一支人數多達50萬左右的軍隊。德國觀察人士震驚不已,其中很多人原以為華盛頓部署幾個師的部隊都得花上好幾年時間。德國指揮官、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Crown Prince Rupprecht of Bavaria)哀嘆道:“美軍在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增長。”
最終,美軍有了規模足夠大的部隊走上西線,為最後幾場戰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個階段通常被稱為“百日攻勢”(Hundred Days Campaign)。“黑傑克”約翰‧潘興將軍(John "Black Jack" Pershing)的部隊或許並沒有英國或法國同盟軍那麼久經沙場,戰術也不如他們成熟,但卻構成了巨大的沖擊。第一軍團9月在默茲-阿爾貢地區(Meuse-Argonne)地區發起了等待已久的決定性攻擊,旨在向北挺進達到色當(Sedan),切斷大量德軍部隊的退路和關鍵的供給線路。
美軍在開始的幾天遭受了重大傷亡,但德國指揮官們卻驚恐不已:他們意識到,美軍在未來幾個月裏只會越來越強大。這使德國開始屈服。
1918年的悲劇是,美國對歐洲和世界事務的及時幹預在未來幾十年沒有維持下去。美國參議院1920年在爭議聲中決定對《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ersailles)不予批準,導致該和約胎死腹中,美國也未加入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這個決定註定了威爾遜總統希望組建的全球秩序的失敗命運。美國在1920年決定不再進一步參與錯綜復雜的國際事務。由於英國和法國太過疲憊,對壓制德國也過於猶豫不決,歐洲將會形成一個後來由納粹填補的危險真空。因此一代人之後,美國會再次被迫對世界事務進行幹預——強度還會更大。
如今,美國的全球負擔似乎越來越重,我們不應該忘記一戰的教訓。兩次世界戰爭都提醒我們,沒有美國的領導,世界將會遭受多麼大的災難。2014年,美國在世界的角色或許會比100年前更加地不可或缺。
(本文作者尼克‧勞埃德(Nick Lloyd)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in London)高級講師。他的新書《終結一戰的最後100天》(Hundred Days: The Campaign That Ended World War I)已由Basic出版社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