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如何消弭日中國民間的認知偏見


如何消弭日中國民間的認知偏見
東京大學法學系教授 高原明生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3年的日中關係中可以看到:在前一年9月所發生的激烈衝突影響仍然存在。雖然在經濟方面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正在逐步恢復,但是政治交流仍然處於停滯狀態。日中兩國政府和國民之間的互不信任也未能消解。11月下旬,中國設定了防空識別區;而12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參拜了靖國神社。
2013年夏到秋,才漸漸開始緩和的兩國關係因此再次轉向緊張。面向2014年時,兩國國民彼此對日中關係的諸多問題的常識層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面對這一現實,思考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確認事實以縮小對事實認識的差距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方的認識
在許多中國人看來,2012年野田佳彥內閣政府購買三島之事,意味著日本要改變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的現狀。在2012911 之前,一些人民解放軍的將軍以及政府系智囊的學者等提出過一種看法,認為日本政府購買三島之事並不一定是對中國的挑釁或挑戰,而是為了穩定國內石原慎太郎造成的緊張局面。但此後中國官方媒體隨之展開的,是強烈的反日宣傳活動。
也許正如FT中文版的讀者們所熟知的一樣,從中國政府的角度來說,尖閣諸島(釣魚島)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時竊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歸還中國的。中國政府認為,日本佔有此島,乃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挑戰,而且買島之事又違反了恢復邦交以及簽訂和平友好條約時兩國政府之間關於擱置領土權問題的共識。
而從現實的角度看,中方媒體的連續報導顯示:中國認為日本的一系列反應是過激而且帶有攻擊性的。比如201212月,當時中國海監總隊派出一小飛機到尖閣諸島(釣魚島)上領空時,日方令自衛隊機緊急起飛;同月大選後重新上臺的首相安倍在20134月及5月演示登上戰車和戰鬥訓練機;試圖修改憲法、承認集體自衛權……等等。中國媒體對這些事件均做了大量報導。2013年末,日本設立了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又制定了新防衛大綱、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以及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上述檔批評了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所展示的一些依靠實力去改變現狀的嘗試。
如是,過去一年間日本的應對和中國媒體的有關報導,使得“日本是中國安全保障方面的巨大威脅”的看法廣泛滲透給多數中國人。
日方的認識
反過來,日方對20129月以來的局面所持有的認識,則與此完全不同。
據日方理解,尖閣列島(釣魚島)的歷史主權並無爭議。日方認為,從1895年把尖閣諸島(釣魚島)編入沖繩縣以來,一直到197112月長達76年,中方從來沒有主張過對尖閣諸島(釣魚島)的主權。鑒於近代以前的國境概念與近代以後不同,中國政府對尖閣諸島(釣魚島)的歸屬也沒有多大的關心。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指出,這個問題得到重視是從發現海底石油資源存在的可能性以來開始的。恢復邦交以及簽訂和平友好條約時,日中兩國避開具體涉及尖閣諸島(釣魚島)。但是,日方主張:主權歸屬問題毫無爭論餘地,日本沒有承認領有權問題的存在,也沒有同意擱置此問題的事實。
1972710,田中角榮內閣成立三天后,當時外務省中國課在一篇名為《日中之間的懸案事項》的內部檔中就明確表示,因為尖閣諸島屬於日本領土是沒有議論餘地的事實,日本跟任何國家的政府也不考慮談它的領土主權問題。日本政府的這個立場以後一直沒有變。而19729月周恩來說邦交談判中不要涉及尖閣諸島(釣魚島),田中說“好”,19788月鄧小平說可不在會議中談,福田赳夫首相沒有回應。但這些反應並不意味日方承認領有權問題的存在。
尖閣諸島(釣魚島)五島之中,四島長期處於私人所有。日方表示,2012年政府購買三島是為了進行平穩安定地維持與管理。而欲改變現狀的是中方。中國1992年制定領海法,近年又根據2006年國家海洋局所制定的東海定期巡視制度派遣監視船,開始行使權力。中方海監的飛機到達該海域的領空,對日本海上保安廳來說是出乎預料,但在日本現行體制下只能靠自衛隊機應對。中國媒體渲染的2013年日本防衛費的增加是11年前以來的首次,但這一增加與中國比又是微乎其微的。
除連續派遣海警監視船外、無人機的接近、單方強行設防空識區等行為,與中國在南海所進行的海洋擴張一樣,是與現存的國際法秩序不相容的行為。中方一系列用顯示實力嘗試改變現狀的行動,使得“中國是安全保障威脅”的認識也滲透到了許多日本人之間。《人民日報》揭載沖繩歸屬未定論,也使日方認為,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是中國。
中日雙方的官方信號都存在矛盾
日中相互發出的“矛盾信號(mixed signals)”增強了雙方的不信感。從中方角度來看,日本一面宣導改善日中關係,另一面卻與近鄰國家聯合試圖包圍中國。安倍首相就任後一年以內,訪問了所有ASEAN國家,並在東京舉辦了時隔10年的日本-ASEAN首腦會議。繼夏天與菲律賓達成的協定後,日方又在會上與越南商討向沿岸警備隊提供巡視船。還有,安倍首相一方面說隨時準備與中方進行首腦會談,另一方面卻參拜靖國神社,事實上關閉了對話視窗。
從日方角度來看,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國防政策又存在深刻的齟齬。125,身為政權一員的公明黨山口那津夫代表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友好的會談,5天后發生了中國驅逐艦雷達照射事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10月下旬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和睦性的演講,一個月後中國卻設定防空識別區。
關於參拜靖國神社,據安倍首相的談話,並不是為了崇拜戰犯,而是為站在對過去的痛切反省上,在戰爭犧牲者的靈前發誓永遠不戰,同時也表示願與中國和韓國構築相互尊敬的友好關係。安倍說:“日本決不能再次發動戰爭。我是在深刻反省過去的基礎上這麼認為的。面對戰爭犧牲者們的靈魂,我重新下定決心,發誓堅持永不再戰……希望……懷著對中國和韓國的敬意,建立友好關係”。但是這些談話內容,在中國是無一報導的。
如何消弭國民間的認知偏見?
為什麼日中之間出現如此認識上的差異。一是,有關於對方的理解和思考方法的資訊不足。比方說,接觸中國政府發佈和有關報導的多數中國人認為,20129月通過日本政府宣佈國有化,是為日本初次佔有尖閣諸島(釣魚島)建立法律依據。實際上,自1895年以來,政府把尖閣諸島租借給個人,至1932年賣給了個人。80年後再次買回,這也不意味強化法律實效。相反,有很多的日本人對於這些中國人的這種誤解並不知曉。
第二,有關歷史的問題,由於感情上的糾葛往往使得相互理解變得難上加難。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參拜供奉戰爭犧牲者的靖國神社,與對戰爭的反省、尋求發展同中國的友好並不矛盾。靖國神社不是國立設施。儘管有很多人相信,但其實戰爭責任者的遺體也不埋在裏面,在神社裏也沒有置放他們的牌位。然而,畢竟對多數的中國人來說,靖國神社1978年以來合葬受到極刑的戰爭責任者,而且在境內還擁有一座不承認日中戰爭為侵略戰爭的紀念館,是侵略戰爭的象徵。
在廣泛相互不信任的局面下,關於安全保障問題在認識上的差異,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互之間在感覺到對方的威脅的情況下,自身的防衛行為被對方看成是攻擊行為,容易陷於安全困境,引發擴軍。日本到底是否敵視中國,而要擁有攻擊能力嗎?中國是不是要從近海驅逐美軍而確立自己的霸權,為此在海洋擴張,設定防空識別區嗎?
為了擺脫這樣的疑神疑鬼的狀況而避免走上擴軍競賽,確認事實、正確解讀對方的意圖是不可欠缺的。當然,日中各方如有政治勢力對國民故意隱瞞真相,為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利用對對方的負面感情的話,追求事情的真相就更是難上加難。首先,讓結有信賴關係的兩國學者,剔除政治影響,切忌感情用事,而冷靜地進行學術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和中國是無法分開的鄰居,是世界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經濟大國。兩國關係的發展,不但互惠兩國國民,對全世界人們的和平與繁榮也極其重要。其實,兩國國民現在即使相互抱有感情上的對立,同時又理性的深刻理解日中關係的重要性。兩國政治家和有識之士以及企業家們,應當鄭重傾聽那些呼聲,為了子孫萬代,努力承擔起改善日中關係的義務。那就從探明事實的真相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