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中國為什麼不敢對印度開戰?



中國為什麼不敢對印度開戰?
莊騏瑞 2017-08-23 07:00
從歷史來看,越南不會因為海空軍優勢而被擊倒,中國很難只用軍事手段對付越南。中印的邊境糾紛,已將近一個半月之久。北京雖然全力開動輿論戰和宣傳戰,但這些做法,反而說明了中國不敢採取實際的軍事行動來反擊印度。中國長年以來過度高調的民族主義宣傳,使中國自己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不得不在宣傳上採取窮兇惡極的態度。
刀子口,豆腐心
但中國駐印大使羅照輝在74日的發言,其實就已經闡述了中國官方的處理基調:「和平解決是重中之重。中國一向高度重視中印關係,願意同印發展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當前雙方的合作水平和友好關係來之不易,都應倍加珍惜…..只有和平解決,才能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
那麼,為什麼中國難以採取軍事手段來解決這場爭端呢?我們來回顧毛澤東於1959年的一段話
「總的說來,印度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一千多年來是如此,今後一千年一萬年,我們相信也將是如此。中國人民的敵人是在東方,美帝國主義在台灣、在南朝鮮、在日本、在菲律賓,都有很多的軍事基地,都是針對中國的。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爭方針是在東方,在西太平洋地區,在兇惡的侵略的美帝國主義,而不在印度,不在東南亞及南亞的一切國家。 ……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 我們不能有兩個重點,我們不能把友人當敵人,這是我們的國策。
戰爭是政治的延長
其實從中印會不會開戰的問題,就可以看出不少人「單純以軍事論軍事」的思考盲點。但問題是現實沒有這麼簡單。若讓軍人掌握開戰的決策權,常有的弊病就是他們會把這種「只以軍事論軍事」的壞毛病帶進來,例如二戰前的日本帝國。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被公認是日本在國際上遭到孤立的開始,也是十五年中日戰爭的開端。但這樣影響重大的軍事行動,卻只是由石原莞爾等中級軍官來策畫並發動的。石原的考量裡,自然是有對蘇聯防禦戰和增加戰備資源的因素在,也並非在軍事上完全無理,但卻忽略了在國際政治和外交層面上會給日本帶來的巨大不利。回到今天,戰爭是政治的延長,反推就是說,如果使用軍事手法卻達不到己方的政治目標,甚至有害無利的話,那即使己方有片面的軍事優勢,也不該打。在中印的邊界糾紛上,正是如此。
大戰略不是只有戰爭
以同樣與中國存在領土糾紛的越南為例。若說以陸軍入侵越南註定要踢鐵板,所以中國不敢;那中國的海空軍對上越南仍有相對優勢,為什麼不再來個「懲越反擊戰」呢?理由不單是軍事上尚沒有絕對的優勢,而更重要的是外交和政治上的不利。即使中國能在南海的海空對戰中給與越南海軍/空軍相當的損失,對歷史了解的人都同意越南不會因此屈服或被嚇倒,而是被激怒後更堅定的倒向圍堵中國的陣營,中越關係就此受到嚴重破壞。
所以中國對付越南的上策是,保持要打卻不打的威嚇姿態,不把談判的空間鎖死,軟硬兩手並行。其實北京對待台灣,也是類似的做法。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當然是,臺灣還沒解決,越南等其他的假想敵自然都得排到後面去。
打或不打,中國的矛盾為何?
戰爭是政治的延長,而中國若決定對印動武,所要達成的政治目標是什麼?自然不是消滅或征服印度,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在不讓外界能藉此渲染「中國威脅論」的中小規模武裝衝突下,摧毀印度的「反華」念頭,使其走回到中印友好的路線上--但這個目標本身就有矛盾,因為中國不可能給予印度足夠大的傷害,也不可能大量減損印度的有生力量(人力,武器裝備,經濟力)。那中方即使能做到中小規模戰爭的勝利,也只是更加深了印度的仇恨和恐懼不安,使其更堅定非得倒向美國不可的念頭。
而印度的準備和兵力,也使得中國若要反擊,就非得出動數萬以上的重兵,但這就違背了中國為了達成政治目標所需的軍事原則--「將其限制在中小規模的武裝衝突」。若中國想學北韓砲擊延平島那樣的小打小鬧,也已經失去時機,而且只會自取其辱。因為北韓當時是出其不意的突襲,但今天中國若真採行某些退伍解放軍官的鷹派狂言,向印軍陣地進行砲擊,就可能遭到大規模火力反擊,也正中印度的企圖。
綜合上面的理由,就知道世界軍力排名比越南前面許多的印度(世界第四),無論如何也不會在北京選擇採取軍事行動的前三名之內,因為中國在中印問題上不可能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小規模的武力攻擊不但不能嚇倒印度,反而讓印度對中國的恐懼不安和反感更為強化,不利於中印間的外交關係。
癥結點:印度的恐懼
印中間的衝突是個政治問題,癥結點在於印度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恐懼不安,擔心自己遭到圍堵。中國所採取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只會更加深印度的這個既有成見。所以北京的對印政策只能繼續收買和胡蘿蔔優先的方法,但這當然正中印度的算盤。未來中印關係最可能的模式是類似1969年中蘇間珍寶島事件結束後的情況,雙方皆長期在邊境部屬重兵防範對方,三不五時舉辦火力演習來展開威嚇,但不會真的進攻。而這種不冷也不熱的僵持對峙,可能會持續好幾年,除非國際間的合縱連橫又有變化。
中國目前自然是在檯面下使出各種外交手腕,企圖使印度回心轉意,但成功的機率不高。因為六月底印度總理莫迪與川普的會面,多半做好了利益交換,而美國同意給予印度的利益,中國大概很難再加碼支付。當然更關鍵的還是巴基斯坦問題。中美日這十年來都拼命拉攏印度,砸下的利益都很可觀,但印度始終保持曖昧遊離的態度,就是都不把話說死。但中國出於一帶一路的戰略考量,又提升了與巴基斯坦的關係,這自然引發了印度的恐懼不安。而這是很難化解的,因為中國不可能為了挽回印度,而破壞中巴關係。
開戰時機比師出有名更重要
回顧歷史案例,1962年的中印戰爭前,兩國就已經存在多年的邊境衝突,但為什麼毛澤東選在那時開戰?因為那正好是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和蘇聯都無力介入。而古巴危機解除的同時,解放軍也主動宣布中印停火,時機抓的極妙。
但我們環顧今天東亞的態勢就知道,中國的每個假想敵都在虎視眈眈,美國與日本在七月份也剛與印度海軍進行過大規模聯合演習
若北京選這個時節開戰,那就是極端的不理智了。
中巴親密引起印度不滿
我們回顧這幾個月來的國際新聞,也可發現印度的轉向是有機可循的。美國和日本多年來的聯合拉攏,固然是外交上勝過中國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畢竟中國身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給出的利多也不算少。中國在一帶一路上過於靠攏巴基斯坦,導致印度認為在國家安全上有更為被包夾的危機感,才是主因。
中國在1949年以後,幾乎和每個曾經的盟友鬧翻過,如越南和蘇聯。唯獨和巴基斯坦保持幾十年的戰略關係,而這基礎就是建立在共同牽制印度這點上。既然中國和巴基斯坦這兩個曾經與印度爆發過戰爭的國家關係更為密切,那產生危機感的印度自然必須另外尋求平衡。
最後一根稻草:美國因素
我們可回顧這十年來,美中日三國與印度的重大領導人互訪概況:



十年來,美中日三國與印度的重大領導人互訪表。
大家可以發現,中國在對印外交工作上下的功夫並非不深,只是另一方等於是美國和日本同時在拉攏印度。所以美國目前成為在外交上勝利的一方,是很自然的。而中國若對印採取軍事行動,就形同讓胡錦濤以來中國的對印外交工作全毀於一旦,這是中方難以承受的外交失敗。
*作者特約撰稿人。本文原刊《六者春秋》(原標題為:腹背受敵:從大戰略角度看中國為何難以開戰),授權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