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憑啥貿易?
這點古典經濟雷嘉圖(Ricardo)就給了很清楚的答案,憑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s)來貿易。
那麼太陽底下的生產因素有:自然資源,人工與資本。只要不是人工,或自然資源,都可被看做是資本。那麼這三因素的比較利益包括啥?A地產X,B地產
Y,所以A B兩地互相貿易X Y貨品,這樣就可以讓雙方的利益最大化,這就是貿易的好處,也就是比較利益的精髓。
那麼回歸的現代貿易,所有以出口導向的邦國,他們除了賣自然資源之外,還有啥可賣?若沒有科技,沒有資源,剩下啥可搞出比較利益來貿易?人工啦!換句話說,所有二戰後的所謂貿易,就是換個名詞的人工剝削啦,以人口紅利進行經濟發展。
好了,這樣出賣勞力的貿易一直進行到2008,讓中國成為世界血汗工廠,也累積了4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但這樣的態勢可以繼續下去嗎?一旦歐美不再進口,中國人口紅利也就掛點了,那麼還憑啥可以再強調貿易?自貿區(類如台灣加工出口區)當然就逐漸冷清囉!這是必然也!
中國自貿區「墮落」了?
2017/05/22
中國已開始擴大放寬金融和貿易等限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此前以2013年設立的上海為開端,總共在4個地區設立了自貿區,2017年4月起又在7個地區設立新的自貿區。政府意在擴大來自海外的投資,但關鍵的外資企業卻行動緩慢,缺乏2013年當初的強勁勢頭。其背景是企業對改變方針的擔憂,以及政府難以創造出新吸引力的束手無策。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上海能變成香港那樣」,在上海自貿區參與開設分支機構的一名日資銀行高管這樣回顧2013年在上海設立的自貿試驗區。當時很多觀點認為,繼1980年代在廣東省設立的經濟特區等之後,將再次誕生推動改革開放的地區。「如果錯失良機就不好了」,這樣的焦慮驅使國內外企業採取了行動。
自貿區試驗區是在金融和服務業等領域試驗性放寬限制的地區,有著增加進出口、吸引海外企業進駐以推動經濟增長的目的。
在中國,行政審批等手續極為複雜。因此,上海自貿試驗區簡化了通關與檢疫手續、和海外的資金往來的手續。雖然設置了被稱為「負面清單」的禁止和限制措施,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企業可以在名單外自由地開展業務。
但是,此次新增的7個自貿區之一的遼寧省卻缺少此前的熱情。在遼寧的港口城市大連,提出了作為與日本和韓國等的海外貿易大門、重點加強海運等領域的方針。但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為止尚沒有新的日本企業進入自貿區。雖然有約30家中國企業計劃投資,但某貿易相關人士表示,「大部分都是看地方政府的面子」。
其背景是外資企業對方針的擔憂。例如在上海,最初只有4個保稅區納入範圍,因此金融機構都在相應地區開設了分行。但在1年半之後,以前就設有分支機構的地區也放寬了限制。因此,已進駐的企業中出現了「可能還會發生晚出拳者更有利的情況」的看法,觀望態度加劇。
有時候人們會沉迷于真相不明的致富故事。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故事具有激發人們野心和算計的不可思議的魅力。但是,其中的「機關」一旦暴露,人們就會轉身而去,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中國的自貿區要再次吸引企業的關注,必須展示出新的吸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