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五千年沒想明白的問題



https://blog.xuite.net/ajin2050/coconutstree/127168537

五千年沒想明白的問題

(Ajin 開口)  

江山、邦國、政府、領袖,受過華風文化洗禮的人能分辨出這些名詞的不同嗎?

(舊文新貼)2010 12 30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01227/EDR153439.asp?source=UpFeature

2010/12/27 15:34:39

中國人五千年沒想明白的一個問題                     劉罡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但我們在科技上的成就不及古希臘,在宗教方面的創造力不如古印度,中國真正能引以為豪的是政治哲學,中國古人把憑什麼得江山、靠什麼守江山的問題,總結得那是“相當”深刻。

漢高祖曾經總結自己得江山的經驗說,他雖然治國不如蕭何、出謀策劃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由於他能夠有效使用這三個“人傑”,所以能得天下。唐太宗則對自己守江山的訣竅作了生動說明,他說,國以人為本,庶人者水也,君者舟也,水能載舟,水能覆舟。從這兩位 史上明 君的政治經驗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打江山靠得人才,守江山靠得人心。

這個東西很奇怪,沒有的時候千呼萬喚出不來,以至於清朝中期的龔自珍曾經發感慨說,時下不僅沒有良相和良醫,連合格的小偷也沒有。而人才湧現的時候往往又紮堆誕生,比如建立漢室的 劉邦 君臣大多出自小小的沛縣,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元勛許多都是鳳陽人,以至於《明史紀事本末》的撰寫者不禁慨嘆,難道是老天爺為了讓朱元璋得天下故意把那麼多人中龍鳳降生到他的周圍?我們還可順著這個思路問下去:被毛澤東評價為“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一個”的劉邦,他這個“人才”又是為誰準備的呢?

至於人心,則更是個讓人捉摸不透的東西。按理說,新野縣百姓能冒著被曹軍“包餃子”的危險追隨劉備渡江,蜀漢政權無疑要比曹魏政權更得人心,但歷史的結局卻是蜀漢為曹魏所滅。客觀地說,魏能滅蜀靠的不是比後者更得人心,而是靠比後者人多,人多自然兵多。唐太宗的那句“國以人為本”常被後世儒家解釋為要注重老百姓的人心向背,但沒準人家李世民的本意卻是“有足夠多的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

因此,如果不怕與正統理論抬槓,我們也可以說打江山靠老天爺安排,守江山靠人多勢眾。近段時間,“中國經濟奇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這一問題引起了《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讀者的濃厚興趣,其實,如果我們孤立地看中國經濟總量在過去30年中迅速躍居世界前列這一現象,確實可以稱之為奇跡,但如果看看中國治亂相替的歷史就會發現,只要別人不來折騰我們,我們自己不折騰自己,中國的經濟總量基本總能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其原因也很簡單,並不是因為我們比其他文明的科技水準更高、生產關系更先進,而是因為我們人多。

但人多並不一定意味著人才多。我們中國人歷來有個認識誤區,以為人才和人口有個固定不變的比例關系,人口基數越大,人才就越多,於是歷代帝王總是像篦頭發似的想把全天下讀書人都召集來參加科舉考試,以為這樣就能做到“野無遺賢”,但他們卻忘了“劉項原來不讀書”的古話,真正的開創性人才往往存在於人們的常規視野之外,他們不是誰能刻意培養出來的,更不是下功夫找就一定能得到的。《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讀者近來熱議的另一個話題是“中國2012年能否超越美國”,說實話,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增長趨勢,GDP總量即便2012年不能超越美國,2022年、2032年也差不多了,但讀者都明白,真正的超越不是GDP高過美國,而是綜合實力的超越,這有點像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能引領中國實現這類超越的人才,自古至今還沒有一位出自擠擠挨挨的公務員應試隊伍。

打江山靠什麼,守江山靠什麼,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政治哲學裏似乎已有定論,然而暮然回首,卻發現這仍是個中國人沒想明白的問題。

2 則留言:

  1. 出版與教育,我都聯起來亂講一頓。講出版,著書的人自己要考慮,是否對得起社會?我們看古人留下的書,一輩子的經驗,往往只留下一本書。譬如我常説的管子(管仲),比孔子還早的,一個窮讀書人出身,到了中年以後,幫助齊桓公稱霸,所謂「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古書上只用八個字「一匡天下」,在當時中國,等於是統治了全國;「九合諸侯」,九次召集「聯合國」會議。管仲上面頂一個齊桓公,實際上都是他搞。他一輩子的經驗來,留下來只有一本書,我們現在看到叫《管子》。今天講世界的政治哲學、政治的法則,還跳不出他的範圍。

    孔子一輩子自己只寫了《易經》後面的論文報告,寫了兩三篇,其他的文章都是與學生們的對話,自己很少寫,別人給他作一點記錄而已。老子嘛,過關出不去,被海關的關長抓住,不准出關,要他把學問留下,結果寫了五千言。釋迦牟尼佛講了一輩子的學問,自己沒有寫一個字,都是學生記錄的。在古代,大的學問家留下文章是很慎重的。譬如諸葛亮的一生,不止政治好、軍事好,學問也很好,留下來的文章只有幾篇,《前、後出師表》,還有幾十封的信,他寫信都是很簡短,是很漂亮的文章。

    所以古人説,一個人著書出版,「但得流傳不在多」。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南懷瑾講演錄2004-06年》╱ p. 413

    回覆刪除
  2. 我覺得 中國人有種 通病。
    那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即使有錯,臣見到,也不會提出來,以解決問題。而且,在君臣之間存在不平等。臣,是輔助工具。臣,可替代,但,君,只能由君自我退位,或被同宗皇室成員取代。
    如果,君不才,被臣所滅,人民,只會用道德倫理,來批評奪位的大臣,即使大臣有賢能之才。一個歷史例子:曹操奪漢王室。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