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是香港人 不是中國人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困境
黃安偉, ALAN WONG 20141008
週六,香港抗議者傾聽演講。曾經對1997年英國殖民統治終結感到驕傲的許多居民如今表示,他們更加認同家鄉香港,而不是祖國中國。
香港——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定義過去10天左右,我們在手寫標語牌和T恤衫上看到、在集會演講和廣播節目中聽到的這場席捲香港的抗議活動,這個詞應該是「香港人」。
「我不認為自己是在抗拒中國人身份,因為我從來就沒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週一夜裡,在政府辦公地點附近抗議區靜坐的現年20歲的楊海喬(Yeung Hoi-kiu,音譯)說。「年輕人都不把自己看成是中國人。」
在這場旨在保存迥異於中國的身份認同的運動中,雨傘成為了象徵。這種身份認同包括法治、言論與新聞自由、反腐制度,以及教育。
超過90%的香港人是中華民族成員。然而,當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己的國民身份時,許多人首先會說香港——甚至亞洲或世界公民——然後才會提到中國。自從17年前英國將這個全球金融中心的主權移交中國之後,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努力解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但年輕一代與中國及其價值觀逐漸疏離,這也催生了他們的諸多實際行動。此次由學生領導的抗議活動就顯示出,北京的努力產生了事與願違的結果,結果只是幫助把這一問題變成了時不時引發強烈爭議的焦點。
北京的官員多年前就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他們在2012年曾試圖在香港的中小學課程中強行加入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但這也已經太遲。楊海喬及其同齡人認為,此舉是內地對香港這個擁有720萬人口的城市的又一次侵犯。他們走上街頭進行抗議,這成為了此次被稱為「雨傘革命」的運動的前奏。而雨傘革命是中共權威數年來遭遇的最大挑戰。
當前的矛盾最終只是強化了香港身份,而在此前的幾年中,許多港人眼中的中國內地對香港文化、政治價值、和經濟狀況的侵犯,已經令這種身份感有所增強。在香港,尤其是年輕人中間,人們越來越感到,無論是因為來自內地的移民,還是共產黨表達的法官必須愛國的主張,這座城市正在被「內地化」。許多人曾經對156年的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感到驕傲,但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如今卻表示,自己更傾向於把這座城市看做家鄉,而不是把中國看做祖國。
「我們不想與共產主義的中國產生聯繫,」38歲的尤勒·(Euler Cheung)說,他站在旺角主要的抗議帳篷旁,周圍是員警和一些充滿敵意的神秘男子。「他們毀掉了中華文化。」
雨傘革命的導火索是政治議題:抗議者希望北京允許香港人2017年自由地直接選舉特首。但人們走上街頭的情緒動力則源自於保留獨特身份的渴望——這種身份涉及法治、言論和出版自由、金融基礎設施、反腐機制、教育、粵語、和西方影響等方面。
上述的許多價值和機制被中國譴責為是具有顛覆性的,並且是不可容忍的。「一國兩制」所產生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該原則的設立是為了指導北京對香港在回歸後進行治理,因而在1997年後,香港被設立為特別行政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臺後,許多港人親眼看到了中共對他們所擁抱的價值觀越發存有敵意,這為他們敲響了警鐘。
但是,身份危機的種子在習近平之前就已埋下。過去10年,北京旨在把內地人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和控制強加給香港的政策提議——包括一部反顛覆法愛國主義課程的設置——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這讓中國官員不得不擱置這些計劃。不久前,北京在8月份做出的有關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法的決定,以及6月份發佈的一份尋求重新定義對香港主要政策的報告——例如,要求法官必須愛國——引發了激烈的譴責。
「人們過去不那麼關心政治,在1997年以前,對香港也沒有那麼強烈的歸屬感,」36歲的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郭榮鏗(Dennis Kwok)說。在香港出生的郭榮鏗2000年放棄了加拿大國籍,重新回到香港。「但1997年之後,年輕人想要對公共事務有更大的話語權,他們把香港看做自己的家鄉。」
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6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民眾人數今年出現了增長,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被調查者比例分別降到了1997年和2007年以來的最低點。被調查者可以從六個類別中做出選擇。選擇「亞洲人」、「中華民族一分子」和「世界公民」的比例都更高,比例最高的是「香港人」。自1997年以來,香港大學每六個月開展一次這樣的調查。
「我們寧可被一個民主國家統治,」23歲的傑夫·梁(Jeff Leung,音譯)說。他身處被包圍的旺角營地,穿著一件胸前印有英國國旗的黑色T恤。「我們不想被一個屠殺自己人民的國家統治。」
讓許多香港人不滿的,不僅有北京的政策,還有它與當地富豪的聯盟。越來越多的內地人也讓他們心生芥蒂。內地人改變了香港的經濟與社會面貌,乃至語言構成。
內地商人和黨內精英不斷購入香港房產,將本已處於世界前列的地產價格推至新高。這使得許多中產階級無力承擔住房開銷,尤其是從高中或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內地人還擠佔了其他一些稀缺資源,比如名牌院校的位置、產科的床位,因為孕婦會來香港生產,以讓孩子擁有香港身份並享受相應的經濟好處。
就連大量說普通話的內地遊客的存在,也強化了許多香港人心中的一種感覺:外來文化的浪潮可能會淹沒他們眼中的香港的獨特之處。這些內地遊客被一些香港人譏諷為「蝗蟲」。
這些問題實在太能煽動人們的情緒,以致於常被批為北京代言人的行政長官梁振英(Leung Chun-ying)也不得不實施一些法規,對內地人嚴加限制。香港人的焦慮與同樣生活在中國邊陲的藏人和維吾爾人不無相通之處。在那些地方,中國人口中占多數的漢人移民也在改變著當地的生活方式。
不過,與相當一部分藏人和維吾爾人不同,香港人大多並不尋求從中國獨立出去。就連大力抨擊中共的泛民系媒體大亨黎智英(Jimmy Lai)也說,香港「永遠不能同中國分割」。
「我們一定要保住自己的獨特性,保住從英國殖民地歷史傳承而來的核心價值,」他在早前的一次採訪中說。「我們是座國際都市;我們擁有國際公認的核心價值。」
因為香港是大英帝國的產物,在這座城市的整個歷史裡,許多港人認為,他們與中國是隔著一段距離的。這種獨特的身份認同感因粵語及其流行文化的持久統治力而得到了強化。這種以粵語影視音樂作品為代表的文化不僅受到本港人士的喜愛,還深受海外港人的歡迎,讓他們的身份認同更多地植根於家鄉香港,而不是中國。此次抗議活動中,就有旅居國外的港人回來參加。
毛澤東及其共產黨戰友1949年執掌中國以來,許多香港居民對這個新出現的共產黨政權頗為擔憂,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種對大陸同胞的優越感。他們瞧不起普通中國人,覺得他們是經濟上貧困、政治上受壓迫的鄉巴佬。
就算時至今日,香港人也被認為比內地的城市人更洋氣。旅行、語言技能和全球公民的感覺塑造了他們的身份認同。
「我熱切希望對抗政府、爭取更多權利的原因是,我在丹麥待過六個月,知道一個信奉社會主義的民主社會可以是多麼美好,」21歲的抗議者、藝術系學生傑瑪·嚴(Gemma Yim,音譯)說。「所以我覺得,我們有權享受美好生活。我們有權受到一個代表民眾的政府的保護。」
對許多香港人而言,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屠殺事件,給共產黨後來的諸多言行蒙上了長久的陰影,到今天也揮之不去,而且是這種疏離感的一大來源。對那次流血事件的記憶不斷在這裡浮現出來——每年64,維多利亞公園會舉行規模巨大的燭光追思會,並能吸引到眾多的年輕人;過去10天裏,則是彌散著一種恐懼感,居民們猜測北京是否會下令駐港部隊向抗議學生開槍。928當地員警向學生施放催淚瓦斯的舉動已讓不少人想起了六四。
32歲的幼兒園教師羅伊娜·梁(Rowena Leung,音譯)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上週六的反暴力抗議活動中,她接受採訪稱,記得1989年北京等內地城市開槍的那天晚上,自己和父母一起看電視新聞。她說母親和祖母都哭了。「母親來到我的房間,在我睡前告訴我,『你好幸運是在香港,不是在中國內地,』」她說。
「這個星期我總是想到這個,」梁女士說。「這個星期,我跟丈夫說,『現在我明白了母親的意思。』」
黃安偉(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
Jonah M. Kessel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1 則留言:

  1.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分析過日本以前統一自己的強硬手段?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