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香港民主之路,未來更坎坷?



(Ajin 開口)
比較台灣與香港公民運動,分別對兩個中國政府的抗爭,俺有幾點觀察:說出來讓大家突槽。
1.     台灣的公民運動比香港更有利之處是:台灣公民普遍具有非中國人意識,相對的,香港公民仍然被籠罩在 "中國人" 族觀的範圍內。
2.     香港完全沒有民選的選舉,這點就是統治技術的問題了。從這點來看,KMT運用厚黑的手段還是比CCP高明,因為選舉本身是可以操作的,所以給民眾選舉並不代表統治權的喪失,況且還能贏得理所當然的統治基礎,但北京就沒有這種膽量,開放讓香港選舉。
3.     台灣至少還有要建國的意識,但香港完全沒有,最高層次的求僅到自治與民選。

坦白說北京要是聰明的話,光這兩項給香港民眾,北京不但還可以繼續掌控,更可以因此直接影響到香港整個社會的中南海化,而且最大的收穫就是這些都是你們香港人透過民主程序選舉所要的啦。

面子有,裡子有,加上香港終究還是放在北京肚兜裏保暖著。這點就是
70年來KMT統治台灣的最大成就啦。讓台灣選民至少有50% + 是心甘情願自動慣性地投藍票。這是中南海從來沒有過的經驗啦。
4.     香港的公民運動沒有牽扯到國際領土糾紛。換句話說,香港沒有所謂領土歸屬與領土未定的問題,完全單純的地方自治問題而已。

若是這樣,香港要提獨立的話,是相當可以說得通的,但其他條件恐怕也不容易讓香港成為主權獨立的邦國,例如:香港根本沒有淡水資源可用。

雖然這樣,政治訴求,還是應該可以找到適當辦法,可以完全杜絕中南海插手香港地方政治。所以訴求方面不要僅限於民選自治的層次,應該進一步提高到杜絕中南海入侵香港政治的程度才能算是最高訴求。
5.     香港的公民運動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應該把香港的公民運動變成一個可以讓中國各地學習的標準模型。


香港民主之路,未來更坎坷?
KEITH BRADSHER 20140703
香港——週二舉行的一場支持民主的遊行中,主要由年輕人組成的洶湧人潮顯示出,在這個實行自治的中國城市,民眾有決心維護和擴展英國統治時期繼承來的自由。但遊行也暴露出了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多挑戰。
抗議者沒有訴諸暴力,暴力會給本地政府提供藉口,更堅定地作出回應,可能還會損害更廣泛的公眾支持。但在遊行結束後舉行的一場通宵靜坐中,警方在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裡驅逐和逮捕了511名抗議者。這麼快的速度表明,他們可能已經為應對更大規模的靜坐,做好了準備。一些民主倡導人士正構想在今年舉行大規模的靜坐。
然而,儘管抗議者以行動證明,政府稱他們的活動會造成混亂的警告是錯誤的,但是他們文明的舉止也可能讓人認為他們是可控的,因而會局限他們能帶來的壓力。
示威者的年輕也可能使他們更難與本地政府及其在北京的後盾達成妥協。涉及的主要問題是,在2017年的下一屆選舉中,誰能競選這個地區的行政長官。這個問題是週二遊行的焦點,也是上月舉行的一場非官方公投的主題。近80萬香港民眾參加了那場被北京認為非法的公投。
學生們和20多歲年輕人普遍支持一項呼籲由公眾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計劃——這被稱為公民提名。這個想法遭到了北京的中央政府及其盟友的拒絕。
年歲更長的香港人則傾向於支持一種折中方案。該方案會保留香港的小憲法《基本法》授權的提名委員會,但會讓該委員會變得比北京希望的更多元化,接受更廣泛的候選人。
週三下午,曾在英國1997年將香港歸還中國前後的港府中擔任二號人物(政務司長——編注)的陳方安生(Anson Chan)發表了講話。講話結束後,在被問及香港政治裏的中間派是否正在削弱時,她很直白地回答道,「我不得不說,我同意這個說法。」
作為這裡最有影響力的民主倡導人士之一,陳方安生提到,在斷定民主派陣營中,對公民提名的支持很普遍後,香港立法會關鍵的親民主議員湯家驊(Ronny Tong)放棄了自己重組提名委員會的計劃。
陳方安生稱,自己依然支持成立一個有寬泛規則的提名委員會。這些規則將允許所有立場的候選人,而不僅僅是得到北京首肯的那些人出現在選票上。她主張,這種程式上的折中依然有可能實現全面民主的目標。
親北京的本地強硬派,對香港政治中間派的削弱感到高興。他們對香港政府過去願意與民主倡導人士達成妥協的態度提出了指責。
「香港民眾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這裡沒有中間立場可選。你要麼就支持我,要麼就反對我。」劉迺強(Lau Nai-keung)說。他是影響力極大的香港基本法委員會的六名香港成員之一,該委員會由中央政府領導。
劉迺強說,中國領導人絕不會接受公民提名。他說,「根本不可能。你沒法逼迫北京接受這種做法。」
談到此次遊行的聲勢是否已經大到足以改變香港或北京的政治考量,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Hong Kong Transition Project)主任戴高禮(Michael DeGolyer)的表達頗為謹慎。這個由學術界開展的項目研究的主題是香港從英國殖民地變為中國領土的政治演變。
戴高禮說,「這是一場大遊行,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會被這場聲勢浩大、人潮洶湧的遊行鎮住。」
組織者估計有51萬人參加了遊行,而警方統計,在8小時遊行中任一時刻的最高參與人數為9.86萬人。警方沒有嘗試估算參與者的總人數。
週三,隨著警方驅趕並拘捕靜坐抗議者,產生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今後的抗議是否還會如此平和。
可以肯定的是,警方在週三早晨顯示出了要拘捕大量民眾,而不是僅僅把他們推到封鎖路段之外的新意願。週三因被指阻撓警方和非法集結而被拘捕的511人中,有364人受到警告後被釋放。不過,有18人提交保釋金才得以釋放,到日暮時分,警方依然扣押著129人。
親北京的陣營樂見此次鎮壓行動。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說,「我認為,這是明智之舉,因為傳達清晰的信號能更有效地引導公眾的預期。我想此舉能防止日後出現麻煩。」
此次抗議的背景是內地的政治環境日漸壓抑,隨著習近平迅速鞏固權力,被扣押的內地維權人士和其他人士出現增加。一些香港示威者,尤其是人數有限的年長示威者表示,他們力圖在此刻發出更強大的政治聲音,而如果說此時的政治環境和以往有何不同,那就是或許正變得日漸黑暗。
今年45歲的金屬工人加里·(Gary Fong)在參加週二的遊行時表示,「我只想通過遊行盡心而已,哪怕它不會有多大用處。誰知道呢?這也許是我們最後一年獲准參加遊行了。」
翻譯:陳亦亭、張薇


1 則留言:

  1. 對中國政府來說
    1.香港只是一個小市級城市,搞啥一國兩制(新疆也沒一國兩制),站在統領全國未來的立場,各項發展為何要一國兩制的但書,徹底收回就能擺脫鄧小平的陰影,這可是千功萬載事項,至於香港未來,頂多讓他與省轄市同級即可
    2.對中國內地人民新聞來說,香港只是一個採購地點,是一塊雞肋,並不是民主聖地,是中國把香港經濟救起來,應該要感謝、配合政府才對
    3.現在都是拼經濟,何必為了政治這種污穢地方,在那邊不讀書、不工作抗議什麼,浪費生命,難怪香港經濟越來越差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