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蔣公的面子”

2013/12/20 07:31:32
蔣公的面子,知識分子的糾結                      / 周舵
這輩子總共只看過三四場話劇,卻被一位舵粉百般煽動並且贈票,終於咬咬牙太太一起,從昌平遠道跑去海澱劇場看了《蔣公的面子》第135場。煽動者果然有理,觀後深覺不虛此行。劇評、影評原本差不多一回事,於是插進短影評系列裡吧。

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4年難得一見(說僅見或許都不為過)的好劇,竟然出自一位大學三年級本科女生之手,實在令人跌碎眼鏡!如此老辣深刻、影射現實的內涵,照常理說,沒有相當豐富的知識積澱和人生閱歷,是寫不出來的。真是後生可畏呀!

眾多熱捧這部劇的觀眾當中,真正理解它的想必不會很多,絕大多數人應該是雖然有所感悟,卻仍然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所措。這就對了。真正的好作品,日後可以傳之久遠、被奉為經典的作品,一定是讓短小粗淺之輩茫然不知所措的。短小粗淺,是指博大精深的反面。一看就懂,黑白分明,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可以很流行,可以很時尚,可以很賺錢,卻絕無可能成為經典。這部劇能不能成為經典,現在還言之過早,但它已經是個標桿,讓娛樂至死的媚俗文藝界對照之下羞慚不已。我還希望它成為一塊裡程碑,成為中國文藝復興的起點,而不是不可復現的奇跡、一瞬即逝的靈光閃現。

這部戲寫的是一個糾結時代的三個糾結人物。1943年,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日,在陪都重慶,最高統帥蔣介石要親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邀請三位教授吃年夜飯。去,還是不去?給不給蔣公這個面子呢?三個人很糾結。20125月,這個故事被編成話劇在南京大學禮堂首演,觀眾第一個震撼應該就是:最高領導請吃飯,大家可以為了給不給他面子而糾結。想一想,假如毛澤東請新中國隨便哪個大學的三位教授吃飯,會有人糾結嗎?

有人會說,這証明了國民黨不得人心,共產黨大得人心,有什麼奇怪?──但這只是個神話。人民如果有選擇的自由,那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可能有一致擁護這回事。實際上,在這種絕無糾結、一致擁護的極權主義神話背後是深入骨髓的恐懼;毛澤東階級鬥爭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透漏出的秘密,不是一致擁護,是異議、反對、階級敵人層出不窮。在那個時代,別說最高領導人請吃飯,小小單位領導人請吃飯你敢不去,馬上就會有橫禍飛來。

另一方面,一個自由民主的常態社會也不會為此糾結。最高領導人請吃飯固然也會被大家看作很大的榮耀,但去與不去全在個人的自由意願,和一個普通朋友請吃飯沒有根本區別,不需要費盡心機尋找理由。你可以為了吃火腿燒豆腐,為了請求幫忙,為了當面提意見,或者就是為了向人炫耀去吃,也可以因為政見不同,話不投機半句多,或者別的什麼或大或小的緣故不去,都不是什麼讓人糾結的事。

什麼樣的社會讓人糾結?就是轉型中的,半專制半自由,不新不舊,又好又壞,既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的社會,最讓人糾結。1943年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恰恰就是這樣的社會。當年的蔣公既是獨裁者,又是抗戰領袖;他既禮賢下士,又槍殺遊行示威的學生;國學大師劉文典當面罵他,他大發雷霆,但也只是把劉關了7天而已;他承諾實行憲政,但又大搞特務政治;共產黨的《新華日報》天天罵他獨裁,卻照樣在重慶公開發行;……等等等等。

所以,戲裡的左派時任道,中派夏小山,右派卞從周眼裡各有一個蔣公,這幾個蔣公互相打架,打得不可開交,但又都是真實的蔣公。這樣的蔣公,這樣的社會,真是怎一個糾結了得!左中右三派,各有各的道理;戲裡這三個角色,既沒有正面人物,也沒有反面人物;沒有黑白二分、是非分明這回事,讓簡單幼稚的頭腦茫然不知所措──好戲必得是這樣。

但這還不是最高境界。生命繁茂的世界不能只長雜草灌木,沒有參天大樹;同理,經典作品不能僅僅是一派蕪雜、沒有靈魂,不能不載道,不能讓人看不見未來。《蔣公的面子》其實是有主線,有暗示,有褒貶的。我們現在回望當年,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不管蔣公犯了多大的過錯,大道卻是他擔著,中國的未來恰恰是他代表著的;我們的改革開放,說穿了,無非是繞了一個大彎子,好不容易才又跌跌撞撞走回蔣公、也就是右派卞從周那條路上去罷了;而中共現在的處境,恰恰和蔣介石當年的處境如出一轍。

歷史竟然如此巧合,這就是《蔣公的面子》啟人深思、震動人心的原因所在吧。

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政治性、現實性這麼強烈的一部戲,多半會讓中國政府的審查部門很糾結。一方面,這部戲的價值導向有利於中共的今天;另一方面,它又嚴重否定了中共的歷史。真讓人左右為難!衡量來衡量去,最終還是現在戰勝了過去,改革壓倒了保守。這在歷來極左的共產黨意識形態部門當中,是需要有點擔當的。所以,我就用讚揚批準《蔣公的面子》公演的政府有關主管官員,來結束這篇劇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