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中國的教育體制能培養出下一個賈伯斯嗎?



中國的教育體制能培養出下一個賈伯斯嗎?
LENORA CHU 20171024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過時了。以前,專橫的教師不鼓勵公開質疑。對標準化考試的強調導致孩子是在學習而非探索。集體主義導致盲從。外部獎勵優先於對學習的熱愛。學業壓力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但中國領導層有意改善該體系。「在改革我們的教育體系方面,沒什麼是不能改變的,」2015年,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室主任王烽對我說。政府的政策,加上樂意配合的管理者和教師,正開始產生積極的結果。
典型的中國式課堂通常以教師為中心,孩子們一排排坐在教室裡,成績好的坐在前面。早期的課程以數學和漢語為重點,以在初中階段全面掌握讀寫能力為目標——全面讀寫能力的界定方式為記住3500個漢字。
後來幾年,學生每天在學校度過8個小時,還要在家庭作業或課後備考上花費幾個小時時間(美國學生通常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比上海學生少90分鐘,每週在家庭作業上花費的時間比上海學生少8個小時)。
該體系競爭激烈。在參加高考的900萬名學生中,約有兩三百萬人考不上大學。對通過考試的關注可能會扼殺學生天生的興趣以及進行探索和創新的機會。
不過,2010年發布的十年教育改革計劃宣布,學校必須營造「獨立思考的良好環境」。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楊小微表示,政府已經開始允許某些學校自行決定高達20%的課程內容。某些校長選擇推出以科學和數學為基礎的創意課程或體驗式學習項目,而上海的一名學校管理者則乾脆讓每週有一天早放學,鼓勵孩子們去「探索」。
「學生必須發展出個性,」北京教師戴沖說。在20年前,對這個痴迷數學、進行填鴨式教育的國家來說,將發展個性作為優先考慮事項是不可想像的。
戴沖帶我走過北京十一學校的走廊,我注意到那裡的有些做法似乎更像是在美國,而非中國的:不公布名次。課本留在學校裡,而不是帶回家學習。班級人數減少至最多25人。一個精神健康俱樂部被宣傳為學術壓力的釋放閥。課程選擇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學生們可以選擇游泳、攀岩和飛盤等選修課。
「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的威權式教學有很多不良後果,偏離了教育的本質,那就是,為個體服務,」戴沖說。「我們的教師就像朋友一樣。」
事實上,對這所曾經認為冷水能增強「意志力和耐力」、因而不提供淋浴熱水的學校來說,這是極大的轉變。
改革者也在放鬆對高考的限制。上海的一些學生將有兩次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機會,而一些大學也開始考慮將志願服務、面試和常規高中考試作為錄取流程的一部分。
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中國的教育體系也有一些往往被批評者忽視的好處。它在早期打下了知識基礎,為他們一生的成功做好準備。認知科學家們表示,真正的學習是將知識轉變為長期記憶。一旦孩子們記住了關鍵信息,他們就可以釋放活躍的記憶,進行深度思考和創新。
這個系統產生了一些成功的故事。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2年的問題解決測試中,作為試點改革區的上海的學生獲得了第六名,遠遠高於平均水平。在鼓勵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中,很多技術嫻熟的中國人大顯身手。
這些掌握技術的中國人移民後,結果令人印象深刻:華裔移民在矽谷設立了很多初創企業,他們獲得的美國專利比例超過了其人口比例。在人工智慧、無人機製造和移動支付等行業,中國是全球領袖。今年以來,中國的初創行業產生的科技獨角獸幾乎與美國的一樣多(超過了歐洲)。
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重大障礙。根深蒂固的威權主義和考試壓力抑制了個人意志,再加上共產黨在課堂上日益加重的政治思想灌輸。中國的領導層怎麼可能在推進政治教化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此外,改革大多局限在中國城市的學校裡,他們有進行實驗的意願、特殊地位或影響力,而農村學生更可能在一個延續不平等情況的體系中沉淪。與此同時,有財力的家庭繼續選擇讓孩子在國外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
然而,在教育方面,中國人正在有意識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前進。在全球大學錄取和就業市場趨緊的情況下,中國人正變得更有競爭力。
Lenora Chu是《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一書的作者。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1 則留言:

  1. 獨立思考的學生,哪個不會想改革、推翻離開中國呢?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