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有種下來呀 - - 三胖玩雙霸!



有種下來呀 - - 三胖玩雙霸!




現實很無情:朝鮮已是核武國家
MAX FISHER 2017710
只要朝鮮願意,它那一度不可想像的核能力和導彈能力便會存在下去。
朝鮮人每開展一次核試驗或導彈試驗,美國官員就要走一遍看上去愈發與現實相悖的過場。
他們宣稱不會容忍流氓項目——但卻甚少展示遏制那些項目,更別提將其摧毀的能力。他們組織開展更多對話或實施更多制裁——但相關對話或制裁卻改變不了朝鮮的戰略意圖。他們語出威脅——但如果將威脅付諸行動,要麼起不了什麼作用,要麼有引發全面戰爭的風險。
不過分析人士和前官員越來越多地表示,華盛頓所能期望的最好情形,或許是凍結現有項目。即便是這樣也極有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代價,需要沮喪地承認威脅之嚴峻、美國手中籌碼之有限。
「無核化的窗口很久以前就關閉了,」蒙特雷國際研究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東亞核不擴散項目(East Asia Nonproliferation Program)主任傑弗裡·劉易斯(Jeffrey Lewis)本週在一篇專欄中寫道。
他還表示,只有「把無法接受的事情」當成無情的現實來「接受」,才能管控威脅。
朝鮮做到這一點所藉助的不僅僅是導彈和炸彈。通過善加利用核戰爭和核外交態勢,這個本來頗為孱弱、經濟規模據估計比阿拉巴馬州伯明翰還小的國家,竟然可以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談條件。
——朝鮮的不對稱優勢
當初率先制定實施核威懾戰略的美國,如今面對的是這一戰略不利於自己的一面。
冷戰初期,美國在其盟友西德極力抵禦來自蘇聯的巨大威脅之際誓言稱,會以核報復回應任何攻擊。
這種辦法起了作用,蘇聯人受到震懾,甚至沒敢入侵西柏林,而它本來只用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這一行動。
朝鮮或許已經獲得了同樣有效的震懾力。儘管會快速輸掉任何戰爭,但它可以讓韓國、日本,或許還有美國,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
如果把朝鮮已經研製出來的某些技術放在一起,便能看出分析人士口中的那種進行「不對稱報復」的能力,朝鮮憑此可以確保對任何攻擊做出核回應。
其中程導彈可將駐紮著數萬美軍的韓國和日本置於危險境地。特殊的筒罐讓這些導彈可以預裝燃料,從而縮短髮射時間。軌道式可移動發射器可以隱蔽在偏遠之處,讓美國戰爭規劃者不得不懷疑,相關襲擊能否在這類導彈發射前將其全部摧毀。
一艘導彈潛艇讓朝鮮至少發起一次報復性襲擊的可能性有所增大——儘管這據信是朝鮮不起眼的海軍僅有的此類工具。
結果,製造任何衝突,哪怕是有限的衝突,都要以美國願意犧牲數以千計的美國人以及遠多於此的韓國人的性命為前提。美韓都是繁榮的民主國家,面對更樂於冒險的朝鮮,通常意義上的優勢變成了劣勢。
——關於先發制人的可怖邏輯
還有一種因素對朝鮮有利,即所謂的「由先發制人引發的不穩定」——對峙雙方肯定都擔心,任何交火,不論規模多小,都會升級為核打擊。
冷戰期間,這讓實力相當的美國和蘇聯處於均勢。但在朝鮮半島,這催生了某種原本不可能出現的局面:朝鮮得以和美國平起平坐。
透過朝鮮的戰略可以清楚地看到,哪怕是旨在摧毀其核武器或領導層的有限襲擊,也會迅速招致全力報復。
朝鮮把這些武器視為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因此如果失去它們,朝鮮便會置身於對本國遭到全面入侵或本國政府被推翻的恐懼之中。另外,平壤堅信進行報復是自己不被這種威脅吞噬的唯一辦法,因此它有充分理由趕在為時已晚之前採取行動。
矛盾的是,美國的壓倒性優勢同時也是劣勢。即便是有限的打擊或事態的意外升級,也肯定會被朝鮮領導人視為一場他們可能用不了幾個小時就會輸掉的戰爭的開端,從而促使他們立即執行自己的全面戰爭計劃。
這就限制了美國的選項。哪怕是僅僅一次旨在搗毀一枚導彈或懲罰朝鮮政府的襲擊,也有可能挑起一場全面戰爭。
幾十年來一向如此。1969年,當朝鮮擊落美國海軍的一架飛機,導致31人喪生的時候,尼克森政府選擇不做回應,因為擔心朝鮮會錯誤地把任何襲擊視為開戰。隨著利害關係日益增大,這種邏輯一直發揮著作用。
不過,美國的對朝政策可以不斷變化,尤其是在把不可預測性視為資產的唐納德·川普總統治下。雖然難以想見美國將擁有能規避前述風險的選項,但這並不妨礙華盛頓進行嘗試。
——一個根本性的政治問題
在其他此類僵局中,可以通過解決政治上的根本問題來降低軍事風險。例如,伊朗經勸說同意放棄部分核計劃,以換取融入全球經濟的機會,它認為後者可以為自己的未來提供更好的保障。
而朝鮮的政治問題或許難以得到改善。
「它之所以在國際舞台上以愈發挑釁的姿態行事,是因為意識到即將迎來合法性危機,而非害怕來自外部的攻擊,」韓國東西大學(Dongseo University)的朝鮮問題學者、曾在2010年以朝鮮的意識型態為題寫過一本書B·R·邁爾斯(B.R. Myers)說。
這個國家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美國的權力而是韓國的繁榮。以基於種族的民族主義為要旨的朝鮮官方意識型態,需要把朝鮮半島上的人描繪為一個暫時分裂的民族。
但韓國的經濟更強大、社會更自由,讓平壤政府幾乎沒有什麼存在的理由。結束敵對狀態要冒著引發德國式統一的風險——那會把朝鮮置於韓國的統治之下。
只有永久的戰爭在即狀態既可以避免統一,又可以為朝鮮政權的存在提供理由。而且只有搭載核彈頭的導彈可以讓這種僵局持續下去。
在朝鮮看來,不論美國拿出多少力量或意願,都不會構成比毀滅更大的威脅,也無法提供比生存更強的動力。
——朝鮮的一場象徵性勝利
前國防部長威廉·J·佩里(William J. Perry)於今年1表示,「我強烈認為,我們現在沒有能力通過談判終結朝鮮的核武器項目。」
他說美國應該把目標定為:通過設法終結導彈試驗來「減少危險」。
本週,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學者馬克·菲茨帕特里克(Mark Fitzpatrick)倡導實施所謂的「雙暫停」方案——即美國暫停與韓國的聯合軍事演習,朝鮮則暫停其核試驗,或許還有導彈試驗。
已經有更多人轉而這樣考慮問題。其追尋的目標不再是遏制朝鮮的核項目,而是降低它們日復一日帶來的風險。
這其實是默認,朝鮮所青睞的談判模式正日益被接受——在這種模式中,美國會採取措施遠離朝鮮半島,以換取和平。
即便朝鮮從未取得其眼中的全面勝利,也已經讓對話向自己開出的條件傾斜。
菲茨帕特里克等人認為,唯有朝鮮同意裁軍,美國才應該採取這些舉措,但一些人並沒有這麼樂觀。
《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高級編輯安吉特·潘達(Ankit Panda)和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維平·納蘭(Vipin Narang)本週撰文稱,對美國來說「沒有好選項」,「只有壞選項和災難性選項」。
他們表示,有望與朝鮮人達成的任何協議,「都會要求明確認可他們的核國家地位,並極大削減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常規軍事存在,兩者對美國來說都不可行。」
他們得出結論,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世界各國「學著適應一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朝鮮」。
「解讀(The Interpreter)」是Max FisherAmanda Taub的專欄,內容是關於世界重大事件背後的想法與脈絡。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