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人領袖習近平的軟肋:朝鮮
JANE PERLEZ 2017年7月6日
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統管一切著稱,每天都在就經濟、軍事、外交、人權等諸多事務做出決策。
不過在朝鮮問題上,他陷入了困境。作為一名行事通常周密果敢的強人領袖,習近平一直不願把矛頭對準中國表面上的盟友——朝鮮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un)。習近平與西方領導人私下交流時會流露出對金的輕視,說他年輕而又莽撞。
週二的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結束後,金正恩出現在朝中社發布的一張照片中。
鴨綠江大橋附近的中國居民。這座橋連接著中國和朝鮮。
答案?即便有所行動,可能也只是聊勝於無。
習近平不贊同朝鮮發展核計劃,然而他更擔心的是金正恩政權垮台,美韓聯軍開赴中朝邊境線,大批難民從朝鮮湧入中國。此外,中國軍事和戰略問題專家稱,雖然朝鮮的導彈項目於週二取得了進展,但習近平仍有一些喘息的空間。
與美國同行相比,中國軍事專家對此次發射的評估更為保守,他們說還不能確信朝鮮發射的是洲際彈道導彈。
「此次測試的可能是洲際彈道導彈,也可能不是,」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國際事務的副教授吳日強表示。他說這枚導彈的射程「可能無法抵達阿拉斯加」。
美國專家則認為,朝鮮人已經跨越了一道門檻——但願只是一道——研製出了似乎可以抵達阿拉斯加的導彈。朝鮮、韓國和日本官員稱,雖然這枚導彈只射到了580英里(約合933公里)之外,但它飛行了1700英里進入太空,然後重新進入大氣層。
韓國國防部週三表示,發射自朝鮮龜城的這枚導彈,射程有可能抵達比阿拉斯加還遠的夏威夷。夏威夷距龜城約4780英里。
吳日強表示,朝鮮的遠程導彈能力對中國的威脅不像對美國那樣大。他說,如果朝鮮測試的是短程或中程彈道導彈,中國會更擔心。
中國一直認為朝鮮核能力對自己的威脅小於對美國的威脅,但它的確憂心於美國的反制措施,比如美國最近在韓國境內部署的一個用以應對朝鮮威脅的導彈防禦系統。新任韓國總統文在寅(Moon
Jae-in)不久前下令暫停部署該系統,在朝鮮試射導彈後尚無跡象表明他會改變自己的立場。
朝鮮的行為或許會讓中國越來越惱火,但金正恩的那些武器所針對的從來都不是中國。美國才是朝鮮公開宣稱的敵人及其核武庫的終極目標。
吳日強等專家稱,比起朝鮮的導彈研發進展,更讓中國擔心的是朝鮮進行第六次核彈測試的可能性。中國東北——一個由諸多較小城市構成,經濟以重工業為主的蕭條地區——位於中朝邊境線附近,離一些測試地點不遠。朝鮮豐溪裡核試驗基地離中國邊境非常近,延吉市的居民抱怨說,最近幾次試驗時家中窗戶咯咯作響。
「對中國來說,第六次核試驗會帶來比洲際彈道導彈測試更嚴峻的威脅,」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政治學研究員張峰說。「朝鮮的洲際彈道導彈對美國的威脅大於對中國的威脅,但朝鮮的核武器及其在中朝邊境線附近進行的核武測試,對中國的戰略和環境構成威脅。」
吳日強說,「此次導彈試射給中國帶來的壓迫感不像一次核試驗那麼大。」
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成曉河說,不論朝鮮如何行事,習近平都非常難以正式或非正式地宣布對平壤設紅線。
「洲際彈道導彈不是中國的紅線——就連美國都有沒清楚明了地划下這條線,」成曉河說。如果中國真的划下這樣一條紅線,他說,「中國或美國必定要自動採取報復行動,」比如北京會切斷對朝鮮的石油供應。
但北京無法承擔通過切斷燃料供應或基礎貿易之類的辦法強力逼迫朝鮮的後果——朝鮮的穩定會受到破壞,導致難民湧入中國境內。
至少習近平在公開表示不贊同朝鮮最近的行為。朝鮮宣布成功測試一枚洲際彈道導彈之際,他正在俄羅斯拜訪弗拉基米爾·V·普丁(Vladimir V. Putin)總統。兩位領導人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呼籲開展談判,旨在以凍結朝鮮核武庫為條件,換取美國對其在韓軍事態勢的限制。
連月來,中國沒有懲罰朝鮮,而是呼籲開展此類談判,但川普政府已經拒絕了。
中國的一名有時會給政府提供建議的外交分析人士說,在打壓中朝貿易之外,習近平手中可以用來對付朝鮮的王牌少之又少,除了戰略性的遲疑,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習近平作為一個戰略家,面臨著一個痛苦的選擇:出完可以用來對付金正恩的牌,卻沒信心它一定能見效,」前述分析人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說。「這個戰略家能做什麼?某種猶豫是不可避免的。」
時殷弘說,習近平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堅定果決」的金正恩,他還面對著一個不容易相處的美國總統。「習近平和川普的看法不可能長期保持一致,即便能如此,要想長期遏制金正恩也是極為困難的,」他說。
尚不清楚川普是從哪裡得來40%這個數字。韓國的一個貿易團體週一表示,中國在過去幾個月間進口的鐵比以前多得多。但該團體還表示,朝鮮要彌補因為中國暫停進口朝鮮煤炭而損失的收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月份發布的中國貿易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月,中朝貿易額同比增長37.4%。中方稱,這一增長幅度是在中國停止從朝鮮採購煤炭的情況下實現的。
Ye Fei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