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官銜政客無藥醫,小朋友們救自己


相關閱讀:


官銜政客無藥醫,小朋友們救自己

5個小學生拍出「農地農用」政策的紀錄片      作者:李宜蓁

親子天下 – 2017310日 下午2:20
如果小孩的學校老師出了一個拍片的專題作業,一做就是兩個月,而且常常凌晨四點就得把小孩挖起來,送去校門口集合,主題還是硬梆梆、連大人也不見得能懂的「農地農用」政策,身為家長你會支持小孩去做嗎?
這麼「瘋狂」的作業,去年從宜蘭縣北成國小畢業的五個同學,蔡辰緯、黃峻傑、林宥蓉、曾詰淩和黃書凡,竟然完成了!他們五位在升小六的暑假拍了兩個月,完成第一部紀錄片《田.滿》,探討宜蘭的農舍議題,獲得2015年神腦基金會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國小組全國金牌獎,而且受邀成為20163月綠色影展的閉幕片。
六下的寒假他們又接著拍,預計在今年二月底推出二部曲《田滿2:重生》。從小六一路拍到國一,五人小組要用鏡頭,記錄雪山隧道通車十週年來對宜蘭土地造成的影響。
拍片,源自於對土地變化的好奇
從陰暗的雪隧鑽出來,蘭陽平原燦爛的陽光,一望無垠的藍天、綠地,還有遠方的龜山島,視野大開。但在地的宜蘭人會說,以前綠地才是真的一望無際,現在農地上不種稻,反而「種」了好多房子(農舍)。
喜好攝影的李易倫拿出十多年前的宜蘭空拍照給同學看,大家比較出差異點:「土地變破碎」、「風景變醜了」、「空氣也變得不好」,許多農舍、民宿是外地人蓋的,有些沒人住、有的則是週末才來住。「為什麼農舍越來越多?」「什麼樣的土地才是有價值的?」引發了孩子對家鄉土地的興趣,於是五個「素人」同學從零開始學,邊學邊拍,用影像記下家鄉土地的故事。
沒想到,這個三十分鐘的片子得獎,媒體爭相報導,小導演到各校分享拍片經驗,這段故事還被選進中年級教科書,帶領田滿小組的北成國小老師李易倫說,一開始「沒有想到要搞這麼大!」有人問「 農地農用,關小學生什麼事?」李易倫解釋,「 農地農用看起來跟小學生好像沒關係,拍農地政策的片子,也不是要他們以後去舉牌抗議,但小孩會長大,如果有一天他們有了政策主導權,會做出什麼抉擇?所以,當然有關係啊!」
空拍機拍到墜機仍然繼續拍,素人變導演
升小六暑假「不用補習、又剛好沒事做」的五個同學,就在拍第一支的兩個月間,從素人被鍛鍊成小導演;第二支《田滿2:重生》依舊是原班人馬,但他們已升上國一,時間更破碎,李易倫說,這五個同學從一開始自願帶著熱情來,共同特質就是「以拍片為首要任務」,不會因為補習、出去玩就不來,家長也都很支持,彷彿用一種「老天爺就是點你們五個跟老師做這部片」的義氣相挺,認定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就連老師要求清晨四點起床、到學校集合,家長孩子都毫無怨言。
和第一支談農地農用概況的內容相比,第二支更聚焦在探討「怎樣的土地才有價值」,鎖定六個具有代表性的宜蘭農夫深入採訪,在九個月拍攝過程中學到了好多學校沒有教的事。
田滿小組採訪現場,一人提問,其他小組成員當拍攝採訪助理。李易倫提供
五個同學團隊合作,一人認領一個農夫,自己找方法(臉書、私訊、打電話)接洽,沒跟陌生人講過話的同學必須跨出害羞的第一步,有的撥電話前還緊張到要先打草稿、念一次給老師聽;接著敲受訪者跟團隊成員的共同時間,然後設計題目,構想畫面。採訪拍攝當天,其中一個當提問人、另外四個就當拍攝助理。小組構思問題時常會互相打槍,李易倫說:「像是有的問題問得很爛,受訪者答完『好』跟『不好』之後就沒了,」同學訓練出「預測答案」的能力後,就能有效提高採訪的含金量。
空拍機不能飛在鐵皮屋上會斷訊
談到拍攝細節,李易倫彷彿是在帶一個專業的攝影團隊。像是旁白、配樂、動畫、操作機器,小組全都自己來。攝影機調成手動設定,光圈、快門、感光度、白平衡這些原本一知半解的名詞,操作後就理解熟悉了。
很多事也都在錯誤中學習,比方空拍機拍到墜機、犁田,甚至兩台空拍機到最後都無法復原報銷了;有時拍完回去重看帶子才發現,站在稻田中收音根本是一個悲劇;受訪者眼神要看哪裡,角度也要先喬好再拍;李易倫也會問小組,你們要「空拍機」飛哪裡、怎麼飛?上下左右升降,用鳥的視野看大地,就這樣嗎?腦中要先構圖,而構圖必須有意義。
李易倫的個性比較急,如果到了現場,小組才分配討論,讓受訪者枯等,或是拍完了發現構圖跟預期不同,準備工作沒做齊,他說:「受訪者到場卻不能拍,難道好意思再約一次嗎?辛苦拍了上百個檔案回來挑,卻不能用,我就會生氣罵人。」
從拍紀錄片的大專題作業,李易倫發現小組展現了責任感、合作精神跟出去就要獨當一面的勇氣,他們也認識到成員各有特色,有領導型、溝通型、吃苦耐勞型跟必要時刻跳出來犧牲奉獻型,這些都是課本沒有教的真實收穫,也讓小組把眼界打開,關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影片中的動畫也是小組成員一格一格拍出來的。李易倫提供
自己也是畢業於北成國小的李易倫,在這裡任教十五年,當他帶高年級導師班時總是喜歡做類似這樣的「行動體驗」教學嘗試,他認為,高年級生的小學就剩下這兩年,何不讓這兩年精彩一點!經過了拍片的洗禮,小組成員後來在班上成為種籽教師,教其他高年級同學製作畢業影片。李易倫說,現代小孩對科技使用很熟悉,但他希望他們不只是會拿手機自拍而已,還要懂得美感,以及利用科技關心身邊的人事物。


Published on Dec 14, 2015

2000年農發條例修正後,「種農舍」從每年8件的速度急速上升到每年上千件。至20155月,全台已足足多蓋32165間農舍,其中宜蘭最多,多了7578間。宜蘭平均每年以700棟的「種植」速度增長。自從雪隧開通以來,交通便利、觀光流動人口變多了,帶動地方的繁榮,吸引更多人來宜蘭定居或置產,昔日綠油油的農田也一塊塊的減少,奇怪的是,農田不種稻了,改種『房子』。

在這個現況之下,有一群人默默的為這塊土地發聲,也許之前的家鄉風景,回不去了,但未來我們可以繼續努力。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有這麼多人一起守護宜蘭心價值,在保護環境與土地開發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田」這個字很特別,它的主要成份是土壤,而一群人手牽著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耕作、自給自足,就形成了田。不論是綠油油的稻海或黃澄澄的稻穗,各式各樣的鳥類、昆蟲以及人選擇棲息在這裡,這就是一幅最美麗、最幸福的畫面!

12歲的我們,能力不大,還有一段漫長人生要走,我們希望透過影像記錄、深入農家訪談、田野調查,用鏡頭訴說屬於我們的觀點。有沒有得獎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我們堅持初衷。站在蘭陽平原這片土地上,田/填滿未來,讓幸福圓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