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中美之間的五大觀念差異





20150930 07:12 AM

中美之間的五大觀念差異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美中首腦並不真正知道彼此間要如何交談,他們就像運行著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一位近距離觀察過多次美中峰會的美國官員曾經這樣告訴我。因此,盡管中美雙方強調,此次訪美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的會晤是建設性的,我仍不免有些懷疑。因為中國和美國看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我發現中美觀念存在五大差異:

1.周期性V線性:中國歷史悠久,美國歷史非常短。習近平喜歡指出,“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我們有著5000年的歷史”。而美國的歷史不到250年。這種視角的不同對兩國領導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有著深刻影響。大體而言,由於中國的歷史由王朝的興衰塑造,所以中國人是周期性思維。持續數個世紀之久的好時代之後就是同樣持續數個世紀的壞時代。相比之下,自1776年建國以來,美國基本上沿著一個方向行進——國力越來越強,民眾越來越富裕。結果是,美國政客往往以線性方式看待歷史,也往往相信進步是自然規律。

2.普適性V特殊性:美國立國的信條是,“人人生來平等”,擁有相同的不可剝奪的權利。由此美國人發自內心地相信自由和民主等普世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最好適用於世界各個角落。相比之下,中國人是特殊論者。他們相信,適合中國的並不一定適合全世界,反之亦然。思想上的差異決定了美中在干預外國衝突和保護人權方面截然相反的做法。

3.意識形態V種族性:美國的建國理念體現在《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中。數百萬人因居住在美國並贊同這些理念而成為了美國人。相反,中國對中國人的定義更偏重於種族性。如果我搬到了美國,我很快就能成為“美國人”,我的孩子們當然也是美國人。而搬到中國將不會讓我或者我的孩子們成為中國人。結果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往往對國家、公民身份和移民等關鍵概念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4.個人V集體:美國領導人強調個人權利。中國領導人強調集體利益。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和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的差異滲透到他們對國家的態度上。在美國,保護個人不受強大政府的侵害的觀點已融入到憲法和政治言論當中。在中國,更為常見的觀點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防止“混亂”的最佳保障——在過去,“混亂”往往導致內戰和流血衝突。許多美國人認為,中國這種論調只是反映出中共的利己主義。但它也有深厚的歷史根源。美國人可能將他們對人權的重視追溯至18世紀的獨立戰爭。相比之下,為了強調國家強大的必要性,中國領導人自然會提到始於公元前476年的“戰國”時期。

5.權利v等級制度:對待國家的不同態度,導致兩國人對於推動社會團結的因素的看法也不相同。美國人強調個人權利和法律。而中國盡管如今存在很多關於加強“法治”的討論,但共產黨也提倡強調等級和責任的儒家傳統,認為其對社會平穩運行至關重要。這一點同樣對國際關系產生影響——因為它影響了中國對大國(比如中國)與較小鄰國之間的正常關系的看法。

中國龐大的國土面積也影響著它看待外部世界的視角。但是,說到底,在這一點上中國與美國有著很強的相似性。中美兩國均或多或少存在中央王國心態。中央王國的想法根植於中國的歷史之中。有歷史學家把這形容為“中國人對其國土即為萬物中心的不同尋常的信念”。始於19世紀40年代的“百年恥辱”——歐洲和日本帝國主義在戰爭中打敗中國——使這種信念稍微有所動搖。但是,如今再次崛起的中國有時被指責又拾起了中央王國的心態,特別是在其對待亞洲其他國家的問題上。

與此同時,美國已經習慣了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角色。美國對外政策仍然基於其是維護全球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一信念。就像中國古代的帝王一樣,美國總統已經習慣於接受外國人的奢侈“貢品”。

能夠發現中美至少在一個方面上非常相似,令人欣慰。問題在於,雖然兩國或許均自視為“中央王國”,但它們不可能都是對的。


譯者/何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