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亞洲能容下幾個大國?
日本算是一個“大國”(great
power)嗎?
日本防衛大臣在近期的一次講話中說,日本是一個大國。他使用了日本政界領導者很少使用的一個詞,這讓中國感到強烈不滿,因為該國也在尋求以自己的方式在這一區域成為大國。
這番話是7月11日 的時候小野寺五典(Itsunori Onodera)在位於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說的。他發言的目的是要解釋,東京為什麼要通過重新解讀戰後和平主義憲法的方式來讓擴大日本在亞洲扮演的員警角色。
小野寺五典說,日本在本地區安全及防務政策制定的參與程度急劇擴大,這並不是什麼不正常的事情。他說,對日本這樣一個大國來說,考慮到地區安全環境日益緊迫,在地區內負起責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小野寺五典的幕僚則刻意淡化這個詞的重要性。一些官員說,小野寺五典用的日語詞是taikoku,是大國的意思,翻譯成“major power”(重要國家)比較好。
不過,多年以來,日本很少有官員使用“taikoku”一詞來描述自己的國家,即便使用,也會使用諸如“keizai”(經濟上的)之類的定語。
日本在野黨議員、前防衛副大臣長島昭久(Akihisa Nagashima)說,日本會將自己視作亞洲“大國”是很自然的事,但日本沒有公開說過。他對於小野寺五典公然這樣說感到有些驚訝。
這並非是區區措辭問題。在競爭對手中國,官方媒體舖天蓋地討論著“新型大國關系”。中文裡的“大國”和日語中的“taikoku”用的是同樣的漢字“大國”。在北京眼中,“大國”差不多就僅僅是中美這兩個國家的專屬代名詞。
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戰略和國防研究中心(Strategic and Defense Studies Centre)講師金(Amy King)以“新型大國關系”為關鍵詞,研究了過去兩年來的326篇中文期刊文章,發現其中僅有8篇提到日本。她說,在《人民日報》涉及“新型大國關系”的數千篇文章中,只有7篇以或多或少的細節討論了日本。
即便日本進入了中國的“大國”討論行列,也通常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的。金寫道,東京對華盛頓的從屬關系被視為一種反面案例。
美國對於日本被看作是“強國”存在一種矛盾心理。當日本政府開始採用偏離美國立場的政策時,美國政府感到很不滿,不管是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還是他在外交上向俄羅斯和朝鮮做出友好姿態。然而很長時間以來美國一直都希望日本軍隊能夠扮演更多“強國”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小野寺五典上周表述的那樣。
將近10年前,安倍晉三曾在一本書中寫道,許多日本人一直都這樣認為:佔領日本的美國頒布的戰後和平憲法是為了確保日本永遠無法以強國的姿態崛起。但美國人很快改變了策略,因為他們在冷戰(Cold War)中需要日本的幫助,但美國人遭到了日本領導人的拒絕,因為後者更偏向一個安全和平的孤立主義。
歷史學家布魯姆(William Blum)本月撰文稱,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1956年訪問東京期間敦促日本再次考慮一下像一個強國那樣行事的問題。外交關系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哈斯(Richard Haas)在2007年以《被忽視的亞洲強國》(Asia's Overlooked Great Power)為題撰寫了一篇關於日本的論文。
哈斯在文中寫道,現在,知識分子、記者和政治家都在談論、描寫日本在全球的角色問題,這在1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不是所有人都會歡迎出現這樣的變化。
Jacob M. Schlesinger
日本防衛大臣在近期的一次講話中說,日本是一個大國。他使用了日本政界領導者很少使用的一個詞,這讓中國感到強烈不滿,因為該國也在尋求以自己的方式在這一區域成為大國。
這番話是
小野寺五典說,日本在本地區安全及防務政策制定的參與程度急劇擴大,這並不是什麼不正常的事情。他說,對日本這樣一個大國來說,考慮到地區安全環境日益緊迫,在地區內負起責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小野寺五典的幕僚則刻意淡化這個詞的重要性。一些官員說,小野寺五典用的日語詞是taikoku,是大國的意思,翻譯成“major power”(重要國家)比較好。
不過,多年以來,日本很少有官員使用“taikoku”一詞來描述自己的國家,即便使用,也會使用諸如“keizai”(經濟上的)之類的定語。
日本在野黨議員、前防衛副大臣長島昭久(Akihisa Nagashima)說,日本會將自己視作亞洲“大國”是很自然的事,但日本沒有公開說過。他對於小野寺五典公然這樣說感到有些驚訝。
這並非是區區措辭問題。在競爭對手中國,官方媒體舖天蓋地討論著“新型大國關系”。中文裡的“大國”和日語中的“taikoku”用的是同樣的漢字“大國”。在北京眼中,“大國”差不多就僅僅是中美這兩個國家的專屬代名詞。
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戰略和國防研究中心(Strategic and Defense Studies Centre)講師金(Amy King)以“新型大國關系”為關鍵詞,研究了過去兩年來的326篇中文期刊文章,發現其中僅有8篇提到日本。她說,在《人民日報》涉及“新型大國關系”的數千篇文章中,只有7篇以或多或少的細節討論了日本。
即便日本進入了中國的“大國”討論行列,也通常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的。金寫道,東京對華盛頓的從屬關系被視為一種反面案例。
美國對於日本被看作是“強國”存在一種矛盾心理。當日本政府開始採用偏離美國立場的政策時,美國政府感到很不滿,不管是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還是他在外交上向俄羅斯和朝鮮做出友好姿態。然而很長時間以來美國一直都希望日本軍隊能夠扮演更多“強國”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小野寺五典上周表述的那樣。
將近10年前,安倍晉三曾在一本書中寫道,許多日本人一直都這樣認為:佔領日本的美國頒布的戰後和平憲法是為了確保日本永遠無法以強國的姿態崛起。但美國人很快改變了策略,因為他們在冷戰(Cold War)中需要日本的幫助,但美國人遭到了日本領導人的拒絕,因為後者更偏向一個安全和平的孤立主義。
歷史學家布魯姆(William Blum)本月撰文稱,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1956年訪問東京期間敦促日本再次考慮一下像一個強國那樣行事的問題。外交關系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哈斯(Richard Haas)在2007年以《被忽視的亞洲強國》(Asia's Overlooked Great Power)為題撰寫了一篇關於日本的論文。
哈斯在文中寫道,現在,知識分子、記者和政治家都在談論、描寫日本在全球的角色問題,這在1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不是所有人都會歡迎出現這樣的變化。
Jacob M. Schlesing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