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轉向亞洲」戰略內外受阻
DAVID E. SANGER, MARK
LANDLER 2014年04月22日
華盛頓——奧巴馬總統有望於下週一宣佈與菲律賓達成一項協議,以使美國的艦艇和飛機,自從該國1992年放棄其在蘇比克灣龐大的海軍設施以來,能夠最大範圍地使用菲律賓的基地。
這項協議,將是奧巴馬推遲已久的亞洲之行的核心。本週二開啟的亞洲之行,是美國重申在亞洲的軍事存在的一個溫和舉動,但是它仍有可能招致中國的對抗。無論在南海還是東海,中國對領土主權的要求都變得更加強烈,目前該國正與菲律賓就有爭議島嶼「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中國稱黃岩島)進行對峙。
對於奧巴馬來說,這是他的「轉向亞洲」戰略變得越來越複雜的最新例證。三年前他宣佈採取這個戰略,但是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一連串危機,導致該戰略一直難以施行。
目前這個時候,中國的舉動似乎造成了亞洲地區這幾十年來最嚴重的動蕩不安情況,美國那些難以駕馭的盟友們對美國再三保證將為他們撐腰的承諾表示了質疑。但是奧巴馬越是重申這個承諾,就越是顯得中國的說法是對的;中國稱他的真實動機是為了遏制其崛起。
奧巴馬的戰略有個前提,即在這樣一個地區,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希望擁有從iPhone到新款福特野馬(Ford Mustang)的各種產品,美國的軍事力量必須追隨其經濟利益的腳步。這個前提仍然是合理的,他的顧問說。但他們也承認,該前提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需要採取微妙的平衡措施。
「這個地區的國家希望美國能夠『在場』,並且成為一股維持穩定的力量,但他們也不希望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更別說緊張關係達到高點,」副國家安全顧問本傑明·J·羅茲(Benjamin J. Rhodes )說。
奧巴馬第二個任期把側重點放在伊朗、敘利亞,以及中東和平進程上,亞洲官員已經在懷疑,華盛頓是否真的致力於更多地參與該地區的事務。「如果真的有再平衡的努力,我們沒有看到。」一名日本官員近日表示。
日韓這兩個經濟引擎,是美國太平洋聯盟的支柱,它們卻對70年前的宿怨老調重彈,幾乎到了不願對話的地步,這讓奧巴馬面臨的挑戰變得更加複雜。另一方面,朝鮮的核計劃和導彈計劃變得更加活躍,而且可以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成功。
奧巴馬必須在未來的一周中處理所有這些問題,包括面對菲律賓民眾對美國再次擴大駐軍規模的敏感反應。跟2011年在澳大利亞達爾文部署海軍陸戰隊的協議非常相似,駐軍在理論上讓美國擁有了更大的能力,可以在盟友與中國的領土爭端中為它們撐腰。
中國對這樣一個協議可能作出怎樣的回應幾乎沒有懸念可言。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Chuck Hagel)本月訪問北京時,坐聽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將軍說,中國在跟日本的爭端中「不會妥協、不會退讓、不會交易」,而且中國軍隊「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這些說法中的很大一部分極有可能是在虛張聲勢;畢竟中國完全沒有表現出任何進行直接對抗的意願。但政府官員和一些民間專家說,中國可能算計到美國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改變側重點,特別是由於它在東歐陷入了新的麻煩。
「如果美俄關係倒退,中國就會更輕鬆,」目前在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著名中國學者裴敏欣說。「美國無法同時對俄羅斯和中國採取強硬態度。」
奧巴馬最初上臺時,曾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中國,傳達出的信息顯示,他認為中國應該在世界事務中擁有更大的聲音。奧巴馬第一個任期的國務卿希拉蕊·羅德姆·克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首次出訪北京時,也淡化了人權問題。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戴維·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曾警告說,歐洲有可能成為「美國和中國形成的G2世界中的觀眾」。
這種狀況並未持續多久:中美在朝鮮問題上的常年分歧,奧巴馬對達賴喇嘛的接待,對台軍售,中國對美國目標實施的網絡攻擊,知識產權摩擦以及其他貿易爭端,令中美關係降至冰點。
一名顧問前不久回憶說,奧巴馬告訴助手,他「需要籌碼」對抗中國。到2011年,奧巴馬政府開始公開談論重新聚焦亞洲。他辯稱,在亞洲,創造性的外交政策和就業議程能結合在一起,而這種說法可以追溯到老喬治·布殊(George Bush)擔任總統的時期。
奧巴馬堅持自己的「再平衡」概念意味著外交上更關注亞洲、更強大的海軍力量和更深層次的貿易關係。但正如一名高級官員所說,「通常,緊迫的事情蓋過了重要的事情。」
迄今為止,更大的外交關注度尚未實現。因為與國會之間的鬥爭,奧巴馬被迫取消了對該地區的兩次訪問(本周的訪問是對去年10月被推遲的那次訪問的彌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讓美國付出了代價。
「在亞洲,不僅涉及時間的品質,更涉及時間的量,」負責東亞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克里斯多夫·R·希爾(Christopher R. Hill)說,「總統被拽到了太多不同的方向,我認為他還沒有發展出能表明美國對該地區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戰略的關係。」
在奧巴馬第一界任期內擔任朝鮮問題協調員的斯蒂芬·W·博斯沃思(Stephen W. Bosworth)同意這一看法。博斯沃思稱,再平衡這個概念「構思欠妥,實施得也不好」。
「相關聲明只是設定了一些我們很難實現的預期標準,」他說。
在奧巴馬政府內部,對美國能在該地區加大多少投入存在爭議。負責採購的助理國防部長卡特裏娜·麥克法蘭(Katrina G. McFarland)今年曾表示,因為預算壓力,「轉向政策正在重新接受審視,因為坦白來說,這不可能實現。」此後,她不得不收回這個說法。
類似的評論加大了奧巴馬的壓力。他將不得不在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再次強調美國的力量。曾在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擔任奧巴馬中國事務最高顧問的傑弗裏·A·貝德(Jeffrey A. Bader)說:「中國肯定會對此次訪問感到緊張:這會成為一次盛大的遏制之旅嗎?不是非要這樣的。」
儘管亞洲擔心美國在行動時會不見蹤影,中國解釋稱——在一定程度上是說給公眾聽的,或許是為越來越高的國防預算辯護——雖然奧巴馬矢口否認,但美國正在實行一種新型遏制。前不久同中國軍官舉辦論壇會議時,哈格爾被問到了一連串相關問題。
奧巴馬訪問日本、韓國和菲律賓這三個簽約盟國可能會加劇猜疑。儘管美國有義務在這三個國家遭遇攻擊時保衛它們,但相關條約並未涉及有爭議領土引發的衝突,比如現在被中國船隻佔領的漁場斯卡伯勒淺灘。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官員故意含糊其辭,他們對領土爭端的正式立場是,美國不支持任何一方。菲律賓希望奧巴馬在此次訪問期間闡明他的意圖。但當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W·格林納特上將(Jonathan W. Greenert)2月份在馬尼拉被問及美國是否會在南海問題上幫助菲律賓時,他說:「當然,我們會幫你們。不過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樣的幫助。」
考慮到美國在亞洲面臨的一系列安全難題,促進與該地區的貿易可能是奧巴馬打造他轉向亞洲政策的可信度的最佳辦法。
但在國內,奧巴馬總統的標誌性倡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受到了選舉年壓力的影響。奧巴馬不太可能獲得快速審批權,讓貿易協議在本屆國會中獲得通過,而這對讓日本等國做出讓步至關重要。美國正在尋求進入日本的大米、牛肉和豬肉市場。
「儘管聽上去可能很不可思議,我們居然這麼緊盯著牛肉價格,或是有關小麥的報告這一類東西,但這確實有更大的影響,」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日本問題專家米雷婭·索利斯(Mireya Solís)說。
Floyd Whaley自馬尼拉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翻譯:土土、陳亦亭
翻譯:土土、陳亦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