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核彈+經濟 = 三胖政權?



有朝鮮特色的社會主義考驗金氏政權
CHOE SANG-HUN 201754
韓國首爾——朝鮮遭受了長達數十年的制裁和國際社會的孤立,但其經濟眼下正呈現出令人意外的蓬勃跡象。
自從朝鮮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5年前上台以來,該國各地已經開辦了眾多市場。日益壯大的商人和創業家階層在執政黨官員的保護下迅猛發展。首都平壤出現了建築高潮,一度空蕩蕩的街道上如今也有了足夠多的汽車,使得一些居民有機會以洗車維持生計
可靠的經濟數據並不多。但近來脫北的人士、常常到訪朝鮮的人以及研究朝鮮問題的經濟學家表示,新興的市場力量正開始重塑朝鮮——這一新情況會讓遏制朝鮮核野心的努力變得複雜起來。
在唐納德·川普總統寄望於以更嚴厲的制裁——尤其是出自中國之手的制裁——阻止朝鮮研製可被用來襲擊美國的核彈頭導彈之際,經濟狀況的改善讓朝鮮可以更容易地抵禦這些壓力,並為其核計劃籌集資金。
朝鮮仍處於極度貧困狀態,但在金正恩治下,其經濟增速據估計在1%5%之間,即便與不受制裁所累、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不過,對於在2013年把經濟增長列為與發展核武並駕齊驅的首要政策目標的金正恩來說,在一個本該沒有階級差別的社會裡,即便是有限度地擁抱市場的力量也是一種賭博。
現年33歲的金正恩向長期遭受苦難的朝鮮人民承諾,他們永遠也不必再「勒緊腰帶」了。他允許私人企業發展壯大,但在這樣做的同時,卻動搖了其政府關於社會主義制度比韓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更優越的核心主張。
有跡象表明,市場力量正在削弱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和外國商品一起滲透進來的信息,剝蝕了對金正恩及其家族的瘋狂個人崇拜。此外,隨著人們可以自謀生路並在國有經濟之外獲取個人所需,他們也不再那麼受制於當局了。
「我們對政府的態度是這樣的:如果不能讓我們吃飽飯,你就別干涉我們,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靠市場謀生,」於2014年逃離朝鮮的金鎮熙(Kim Jin-hee,音)說。像其他就本文接受採訪的人一樣,為了保護身在朝鮮的親屬,她在韓國使用了一個新名字。
在朝鮮政府於2009年試圖取締市場以後,她回憶說,「我對這個政權連一點點忠誠都不剩了。」
未得到官方許可的活動
金鎮熙的忠誠首次經受考驗是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一場由洪水、乾旱和失去蘇聯的援助引發的饑荒肆虐朝鮮。政府停止供應配給的食品,多達200萬人死去。
為了活下去,金鎮熙做了其他人都在做的事。在礦區城鎮茂山的一家國有機床廠工作的她不再上班,而是每天在一個臨時市場裡售賣她能拿到手的所有東西。當時,該國各地都湧現出了類似的市場。
食品短缺有所緩解以後,茂山的市場繼續壯大。到她離開朝鮮的時候,包括她的攤位在內,那裡面擠進了超過1000個攤位。
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Kim Jong Il)2011年去世前對這些市場的態度一直頗為矛盾。有時侯,他容忍它們存在,利用它們增加食品供應,弱化美國自朝鮮戰爭以來實施的禁運措施外加聯合國實施的日益嚴厲的制裁對朝鮮的打擊。另外一些時候,他又尋求遏制它們。
但自從2010年以來,朝鮮得到官方許可的市場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440家;衛星圖像顯示,在大多數城市裡,它們的規模越來越大。根據首爾的韓國統一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的一項研究,在總人口數量為2500萬的朝鮮,目前約有110萬人的職業是在這些市場裡當小販或經理。
未得到官方許可的市場活動也大行其道:人們把在家裡做的鞋子、衣服、糖果和麵包進行販賣;鄉鎮地區每隔十天就會有一場傳統的農產品集市;走私者兜售著好萊塢電影、韓國電視劇以及能在中國邊境附近使用的智能手機等黑市商品。
韓國情報機構負責人李炳鎬(Lee Byung-ho,音)在今年2月的一場閉門簡報會上告訴國會議員,目前,至少有40%的朝鮮人在以某種形式參與私人經營,這一水平與蘇聯集團解體不久後的匈牙利和波蘭相當。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經濟活動的驅動力是人們對效率低下而又死板的國有計劃經濟的失望之情。朝鮮人一度只在國有農場和國有工廠裡工作,用領到的薪水和配給券到國有商店裡購買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但這個體系在1990年代崩潰了,現在很多國有單位的職工一個月只能掙到1美元。據經濟學家估計,在朝鮮,每個月的生活成本是60美元。
按照韓國產業銀行(Korea Development Bank)朝鮮經濟部主任金容熙(Kim Young-hee,音)的估計,在朝鮮市場上銷售的消費品,有80%來自中國。
但金正恩鼓勵國人要「自強」,自行生產更多產品,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他的這一倡議,讓製造商們有了針對市場需求做出反應的底氣。
脫北者說,產於朝鮮的鞋、酒、香煙、襪子、糖果、烹飪油、化妝品已經把來自中國的同類商品擠出了市場或者搶佔了後者的一部分市場份額。
首都平壤是朝鮮展示自我的窗口,常常到訪平壤的人士說,一種真正的消費經濟正浮出水面。「競爭無處不在,包括旅行社之間、的士公司之間和餐廳之間,」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研究朝鮮問題的經濟學家呂迪格弗朗克(Rudiger Frank)最近在逛過平壤的一個購物中心後寫道。
2008年推出的一項手機服務有了超過300萬用戶。朝鮮在電力生產方面仍然面臨著重重困難,但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已經成了中產階級身份的一個象徵。此外,在一些食品雜貨店裡以及平壤街頭的非正式市場上可以買到可口可樂,一種曾被該國宣傳機器斥為「資本主義污水」的飲料。
倚重私營部門
金正恩於今年4月份站在台上閱兵的時候,陪伴在其身側的是軍方負責人黃炳誓(Hwang Pyong-so)和手握經濟大權的總理朴鳳柱(Pak Pong-ju)
上述組合象徵著金正恩的「並行」路線,這一路線主張同時追尋兩個政策目標:發展經濟和製造核武器。金正恩聲稱,朝鮮只有擁有核武庫,才能免遭美國入侵,進而專注於經濟發展。
在該生產什麼產品方面,金正恩給了國有工廠更多的自主權,其中包括自行尋找供應商和消費者的權限,只要它們的收入能達標。此外,當局現在給集體農場裡的人家分配了被稱為「pojeon」的個人地塊。糧食產量如果超出了國家下達的任務量,他們可以留下超出的部分並自行出售。
這些措施和中國在1980年代轉向資本主義之初推行的舉措頗為相似。但朝鮮並沒有冠之以市場化改革之名,而是將其稱為「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的經濟管理」。
有證據顯示,朝鮮正越來越倚重私人部門。
據韓國統一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for Unification Education of South Korea)的研究員車文石(Cha Moon-Seek)估計,朝鮮政府每天從接受管理的市場那裡收取的稅金多達22.2萬美元。今年3月,當局多次命令銷售自家出產的產品的那些人遷入得到官方許可的市場,以便收取更多的稅賦。
「官員需要這些市場的程度不亞於老百姓,」脫北前是一名宣傳人員、目前在首爾當記者的金正艾(Kim Jeong-ae,音)說。
金正艾是在2003年逃離朝鮮的,但和留在那裡的一個被她稱為「金主」(donju)的弟弟一直都有聯絡。
「忠誠獻金」
朝鮮人用金主一詞指代一個新出現的商貿人士群體。
金正艾說,她弟弟為漁船供應燃料、食品和船組人員,和一家由軍隊運營的漁業公司對捕撈所得進行分成。
「他住在一棟環繞著高牆的大房子裡,」她補充道,「這樣一來其他人就看不到他在那裡都有些什麼。」
被韓國學者稱為「紅色資本家」的金主,會投資於建築項目,與資源短缺的國有工廠建立合作關係,還會出資從中國進口商品,為市場裡的商販供貨。他們與「保護人」,也就是為他們的企業提供保護的黨內官員合作。一些人是黨內官員的親屬。
看法正發生轉變
隨著市場的發展,更多的朝鮮人將會看到產自海外的優異得多的產品,他們或許會去質疑本國的落後狀況。
「由於市場的緣故,近來幾乎沒有人像1990年代的難民那樣,是為了食物而逃離,」曾幫助數百名脫北者抵達韓國的金承恩(Kim Seung-eun,音)牧師說。「相反,他們現在逃離朝鮮是為了過上他們通過市場所了解到的更好的生活。」
首爾脫北者團體「無鎖鏈」(No Chain)的領導者鄭光日(Jung Gwang-il)說,隨著越來越多的朝鮮人從市場而不是政府那裡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他們對金正恩的看法正發生轉變。
「朝鮮人以前總是把金正恩的祖父和父親稱為『偉大領袖』或『大將軍』,」鄭光日說。「現在,當他們關起門來說話的時候,很多人都管金正恩叫『那小子』。他們害怕他,但並不尊敬他。」
「他們說,『他為我們做了什麼?』」鄭光日說。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2 則留言:

  1. 回覆
    1. 有趣!但小英吞得下嗎?有膽吞?不敢吞?或怎地,嘿嘿,太陽底下會把這當一回事?

      俺希望看到後續故事咧!

      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