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川蔡熱線與台美政策



川蔡熱線與台美政策
美國總統當選人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出乎各界意料,而在 12 2 (2016) 與蔡英文總統熱線通話,隨後更抨擊了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都指出了台美關係可望略有改變。但即使川普經常不按牌理出牌,也可能另有盤算。
作者:溫逸德 (Peter Enav)
隨著川普當選為美國總統,世界局勢的前景未蔔。川普即將成為史上第一個從未擔任公職或入伍服役的美國總統。身為電視實境秀主持人與紐約地產大亨,他從來不曾針對舉足輕重的國內或國際問題,制定過任何一致的政策立場。他也缺乏智性的求知慾望,更使得他今後的施政展望難以逆料。他在 19 個月的總統競選期間,確實講出了各種強硬的參選語言,例如墨西哥人都是性侵者,必需隔離在美國之外;穆斯林是恐怖分子,應該禁止進入美國領土;歷來許多的美國領導人均已淪為掠奪性外國勢力的貿易騙局幫凶,有系統地削弱了美國的經濟體質等等這些看似誇大的說法彷彿源自美國選民的普遍偏見,而不是川普本人根深蒂固且深思熟慮的信念。
但現在一切都還言之過早。
在深不可測的川普式世界觀裡,最曖昧難懂的可說是外交政策這部分。至少在表面上,川普的外交政策立場─他不厭其煩地複誦的那幾項幾乎全面駁斥了過去 70 年來美國決策高層所奉行的大國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了西方聯盟在世界政治上的核心主導地位、堅持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以及在東亞與東北亞維持美國強大地位的必要性。
但川普似乎完全不理會這些。有別於多位美國總統長年承襲的立場,他並不堅持北約應當在中歐扮演政治及軍事壁壘以制衡俄羅斯擴張,甚至認為自己能與俄羅斯領導人普丁 (Vladimir Putin) 在中東共商大計,甚或有可能容許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以及其他前蘇聯地區擴張其影響力。
川普也不斷表明自由貿易本質有害,特別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 與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TPP),他認為 (如此見解倒也不無道理) 自由貿易會使得美國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在亞洲與拉丁美洲的競爭下被削弱。最後,他抨擊日本與南韓,認為這兩國在西太平洋坐收漁利,長期由美國大軍協防,卻沒有分擔合理的軍備支出。這樣的看法可能開啟了韓國及/或日本的核武化契機,或導致中國在相關區域的影響力大增,甚或同時造成以上兩種結果。毫不意外,這點已經成為川普初步外交政策願景中最具爭議的一部分。
熱線
接下來,目光全都轉向了川普與台灣總統蔡英文在 12 2 日舉世矚目的熱線通話。若說兩人的通話掀起了波瀾,只怕還小看了建制派的美國外交體系人士對於此事的過度激烈反應。在國務院與曼哈頓上東區的大人物,一位接著一位,爭相指責這位新總統當選人摧毀了幾十年來的微妙外交手腕;有的笑他純粹無知,有的非議他魯莽躁進,甚至罵他貪得無厭,只為了確保自身在台北機場周邊興建酒店的投資方案有利可圖。
歐巴馬總統的前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任麥艾文 (Evan Medeiros) 也怒不可抑,就是典型的例子,指稱川蔡熱線終將導致中美關係災難性崩毀。「無論是故意還是意外,這通電話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觀點,以最負面的詮釋來看待川普的戰略意圖」,這是他在熱線過後立即接受金融時報採訪的回應。「透過這類舉動,川普正為美中關係的持續互不信任與戰略競爭埋下伏筆。」
麥艾文的驚慌失措顯示, 1979 年華府將對台灣的外交承認轉移至中國以來,美國外交政策菁英長期奉行的美中台三方關係,是個脆弱的外交架構。根據「一個中國政策」(華府據此承認北京當局立場,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當局得到滿足,因為此政策否定了台灣的外交合法性;但它也有利於台灣政府,能為台灣提供刻意模糊的美國安全傘,理論上足以遏止北京貿然發動台海戰爭。對美國來說,這項政策的最大優勢在於允許該地區維持和平,同時不妨礙自身在中國與台灣分別享有利益。
1979年時,海峽兩岸政府各自宣告自己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完整的國家實體不容分割。但從時過境遷,情勢產生顯著變化。1979 年尚未誕生的民主進步黨 ,如今已成為執政黨,並且專注於維持台灣的實質層面獨立,主要原因在於它將中國視為應當保持安全距離的另一個國家。台灣前任總統馬英九則接受了北京聲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主張;不到一年前,他所領導的國民黨則因親中立場付出代價,在大選中慘敗,甚或成為許多台灣民眾口中的笑柄。現實情況尤其使得前總統的立場顯得無足輕重:越來越多民眾認同自己乃是台灣人 (而不是中國人),這不僅是因為不信任中國,更是因為中國正朔之爭已經不再重要。情勢已和以往不同了。
全新建構的台灣人身分認同,即足以致使 1979 年後美國既有的台海政策立場全失。不過,這地區尚有另一項發展更具破壞性,那就是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增強。美國國防部研判,中國將有能力在 2020 年前成功侵犯台灣,畢竟該國已全力投身於解放軍現代化,而在此同時,台灣的國防嚇阻力量卻同步脆弱化。更糟糕的是,中國越來越有意願在南海部署軍事力量,並且提高自身在當地的整體經濟及外交形像。北京遲早會厭倦美國外交架構下綁手綁腳的固有限制,並片面地將自身意志強加在台灣身上,特別是當它判斷美國的協防力道太弱,或不再熱中於干預台海對峙的情況下。這可能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
而這一切都讓川蔡熱線變得耐人尋味。批評者堅稱,這次熱線通話想必是主事者不瞭解台灣─中國─美國三方關係的險惡複雜,才有如此草率舉動。這些批評意味著,情勢仍可能恢復原狀,特別是川普在 1 20 日就職後與國務院及其他行政部門的中國通們交手之後。
另一種詮釋
然而,根據幾項重要指標, 還有另一種詮釋角度:
1.     川普與蔡英文通話之際,或許並不瞭解中國台灣美國三方關係的細微脈絡跟巧妙互動,但這點並不意味他完全不理解台灣的處境。早在 2011 年,他就曾在推特上抱怨歐巴馬政府拒絕軍售台灣 F-16 C/D 戰機,據此至少可以斷定他已大致熟悉複雜的台海安全架構。而他怒以推文反擊各界批判川蔡熱線的說法「有意思的是,美國軍售台灣數十億美元,我竟然不應該接這通祝賀電話」更進一步點出他對於相關議題確有涉獵。更重要的是,他在 12 4 日所張貼的反中國推文,文中批評了中國在南海的掠奪性貿易政策以及其侵門踏戶姿態。若將相關發言與川蔡熱線一併觀之,已經主導美國與台灣以及中國關係長達 37 年的「不惹麻煩 (make no waves)」政策,很可能就是川普接下來全盤檢討的對像。這顯然是相當值得關注的改弦易轍。
2.     相當多的客觀證據顯示,與蔡英文通話,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這似乎是經由前美國參議員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鮑勃杜爾 (Bob Dole) 安排,可能也受到美國傳統基金會 (Heritage Foundation) 前會長艾德溫佛訥 (Edwin Feulner) 協助,該基金會是保守派智庫,向來強烈同情台灣的困境。川普指派的白宮幕僚長萊恩斯蒲博思 (Reince Priebus),也可能參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通話就在川普會見亨利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後不久發生,而季辛吉是交涉中美事務的老前輩,他一直認為中美聯合共管 (joint Sino-American condominium) 是世界秩序運作的最理想原則。川普明顯偏愛杜爾與佛訥的親台路線,而非季辛吉觀點,此舉形同針對美國外交決策機制裡的親中派發出了警訊;考量到先前的大多數美國領導人傳統上均較為推崇前朝季卿的立場,這點尤其顯得脫離常軌。約莫在川蔡熱線的時間點,季辛吉也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會面,這究竟是弔詭或是巧合,耐人尋味。
3.     川普絕對是外交政策的「破舊立新者」,圍繞在他周圍的,多半是美國外交及安全政策的非傳統思想家。其中最為另類的,莫過於已退役的邁克爾弗林中將 (Lt. Gen. Michael Flynn), 他以鮮明的反伊斯蘭態度而聞名,也對俄羅斯領導人普丁的立場深表同感。(先前他也曾經宣稱北京政府支持激進伊斯蘭分子,引發不小的爭議,由此可以窺知他對中國的立場)。弗林可望接任國家安全顧問一職,對於美國外交政策方向與執行產生重大的影響。另一位是川普的幕後軍師,布萊巴特新聞網 (Breitbart News) 前執行總裁史提夫‧巴農 (Steve Bannon),他的反穆斯林立場與弗林難分軒輊。川普提名擔任國務卿的雷克斯提勒森 (Rex Tillerson) 則是川普再三推崇的商場謀士,同時也與俄羅斯關係熟稔,並為艾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敲定了不少重大交易。至於亞洲事務方面,川普的顧問也包括一批強而有力的台灣擁護者。名單中首位是加州大學厄文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彼得納瓦羅 (Peter Navarro),他在書籍與影片裡嚴厲批評中國操縱匯率以及公然在南海耀武揚威。納瓦羅在 12 21 日奉命主導新近成立的辦公室 (全國貿易委員會),負責美國貿易及產業政策。他的任命也是某種明確信號,代表川普的「提防中國崛起」思想可望成為新政府整體外交政策的基調。川普另一位密友,五角大廈核心鷹派人士白邦瑞 (Michael Pillsbury),在他近期談論中國軍事發展的專書 (百年馬拉松 (The Hundred Year Marathon)) 裡揭露了中國戰略野心的驚人布局,並且嚴厲批評美國面對中方精心策劃的政策誤導竟無積極作為。還有一位是曾任海軍陸戰隊軍官的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博明 (Matt Pottinger),具備相當豐富的在華實地經驗;博明將成為負責亞洲事務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主管,受命於弗林。
4.     尤其是因為巴農帶來的強烈影響,川普甚有可能打破美國在外交政策領域長期以來的實務措施不僅是在歐洲與俄羅斯方面,還包括中國。畢竟,在過去 40 年當中,儘管類似的措施在國內外都犯下不少過錯,但大抵仍由美國外交政策體系予以默許。在競選期間,川普多次嚴厲批評中國擅自操縱匯率以及其他掠奪性貿易政策,並且承諾一旦當選,將會對中國進口課徵 45% 的高關稅。雖然這很可能只是習慣性誇大的競選語言,不爭的事實是,選民將他送進白宮,正是為了看他消滅一切因循苟且的陳規「徹底清理 (華盛頓) 門戶」,一如他以激情口號向支持民眾所宣告的那樣。單就這種虛無主義的觀點來評估,巴農似乎是唯一適合將川普推往這個方向的人選。若是如此,美國與台灣勢必開展更加緊密互動的新路線,儘管中美關係看似神聖不可侵犯,但與中國的往來終將受損。
可以肯定的是,後續也將浮現很多行動試圖阻止中美關係崩潰,同時修補華府與台灣的關係。姑且不論美國外交體系的建制派對此將如何因應,美國商界人士勢必頑強抵抗這樣的新劇本,並尋求眾多的媒體界友人協助捍衛自身既得利益。就算不瞭解媒體在此間所扮演的角色,只要看看各界對於川蔡熱線的恐慌反應,就能明白。另一個極具說服力的例子是發生在 MSNBC,明星評論員瑞秋梅朵 (Rachel Maddow) 大聲譴責川普的外交政策無知,甚至警告「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諷刺的是,梅朵表面上擁護的進步觀點,反倒更為吻合台灣的民主精神,而非中國的逆行倒施。這當中的矛盾,她自己倒是絕口不提。
不過,除了媒體,川普的交易世界觀還有另一個問題:他認為一切事務都可以比喻成商場上的交易,而且必然能攤在檯面上公諸於世。川普在 12 11 日明確地把台灣問題也視同一樁交易,甚至告訴福斯新聞台的記者,他認為美國現在不應該「枉受『一個中國政策』所束縛,除非 (斜體是筆者添加) 我們還能跟中國談判其他的事情,包括貿易在內。」這種大剌剌開出條件的作風,以及不惜將台灣貶為殺價籌碼的可議言論,意味著特定情況下川普仍然可能作出損害台灣利益的交易,特別是報酬夠豐厚的情況下例如,他的名字會被銘記在地緣政治史或宏觀經濟民族英雄傳裡流傳百世。台灣充分運作的民主制度,對他來說不值一哂。他唯一關心的,只有自己。
在其他迫切問題當中,北韓可能是另一個川普交易的對像。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川普當選後不久的白宮會面中告訴他,為了世界和平與美國安全,最需要處理的單一威脅,莫過於北韓核武庫的快速發展,包括其透過彈道導彈,將致命武器投射至南韓及日本境內目標的能力。更糟糕的是,華爾街日報表示,川普也獲知了平壤當局幾乎有能力擴展導彈射程,一路延伸至美國西北區塊,涵蓋西雅圖市及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據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此發展顯然扭轉了原有的地緣政治遊戲規則,特別是鑑於北韓領導人善變且難以預測的個性。
假如華爾街日報報導無誤,川普極有可能因此重新評估自己在競選期間對中國撂下的狠話,特別是他一再提起的承諾,即針對中國進口課徵 45% 的關稅。這點反映出美國長期以來的迷思,即壓制平壤當局的唯一方法是把控制北韓的任務委交由北京當局,因為中國、也唯有中國足以影響北韓行為,轉而守護美國利益。奈何根據過去 15 年的經驗,這套方法很少奏效。但在盤算北韓政策的選項上,大多忽略了此一現實。
以上所述顯示,川普的生意人心態對於台海關係將有何影響。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在川普就任總統後不久的某個時間點 (可能在另一次北韓核武試驗後),北京當局會向他鄭重承諾,在經濟及政治方面對平壤當局施壓,迫使北韓別無選擇地解除武裝或以其他方式削弱核武力量。中方想必會以工於算計的方式做到這點。首先,它會強調自身對抗北韓勢必蒙受巨大風險,包括可能動搖北朝鮮金氏政權甚至於導致其崩潰,引發數百萬朝鮮難民湧入中國東北邊境,以及如何為朝鮮半島建立的親美新政府鋪路。幾乎可以肯定,中國勢必據此索求相當可觀的報酬,亦可能涉及台灣。除此之外,這也可能牽涉到台美軍售終止,或者更糟糕的是,在這場盛大交易中預留伏筆,好讓台灣最終由中國順利併吞。
川普會不會同意這樣的交易?有可能的原因之一,在於這位新總統顯然很容易接受奉承阿諛,這反映了他強烈自戀以及渴求旁人肯定的心態。中方想必也已經摸透了這一點,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他們不會充分利用這點,進而滿足自身的利益。是以川普的性格弱點恐將成為台灣新政府面臨的最大危險,就算同時考量了川普本人的反中偏見以及若干親密顧問的親台觀點,情勢仍不容樂觀。不管他最終是否會淪為獵物,對於心繫台灣或立足台灣的任何人士而言,這都是在川普總統任內值得加倍關注的問題之一。

溫逸德曾於 2005 年至 2014 年期間擔任美聯社駐台特派記者。

1 則留言:

  1. 沒人能知川普想幹麼,但是可以確定中國肯定不好過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