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小論革命Revolution―你要法式還是美式




小論革命Revolution你要法式還是美式
黃鼎文 (旅日醫師)  2016-03-23 19:28
2016年的大選早已落幕,可是對於國家未來的想像,討論並未結束。若回顧現代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仍然左右著這個討論的內涵。如果說現在政體的正統性源由自辛亥革命,而在1949年後失去這個正統性的一個原因是黨國體制的反革命性,而被一個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集團取代,顯然,掌握革命的話語權影響人民的認識至深。不過,這裡的「革命」,已經不能用漢語上單指改朝換代的意涵來解釋。還是得來看看Revolution 這個舶來品。
終結數百年封建體制,在短時間內試圖用共和的體制謀取全市民的自由與平等。就這個意義來說,法國大革命是具有著代表性的。1789年攻佔巴士底監獄跟國民議會的人權宣言當然是重要的事件。但不常被提及的,其實是在18世紀以中產階級帶領的經濟成長,有能力在教育文化上繼續熱心的投資,豐富了社會活動的內涵。讓圖書館、文化沙龍、咖啡館、文藝協會等等的地方,成為形成公眾言論的中心,讓市民參加政治,進而影響政治領域的變化。然而,透過對舊體制的全面否定,革命政權成立後的一連串的措施;包括統一語言、度量衡,創設公共教育體系及制定共和曆;雖然有利於國民國家的形成,過分強調平等主義並強行改革方案的結果卻也成暴民政治的淵源。
漢娜·鄂蘭在《論革命》中指出革命的目的在自由,只有以爭取自由為目的的革命才不是單純的叛亂。這裡的自由指的是市民參加公領域的權利。當然革命的過程有時需要暴力的,但和軍事政變、宮廷鬥爭的最大不同點在於革命的目標在解放對自由的壓抑,形成新的政治形態。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獨立革命就不只是一個脫離大不列顛王國的軍事行動而已。合眾國憲法的成立,正意味著從一個不具強大約束力的殖民地體制來重新樹立一個新的權力體系,保障市民參政的自由。同時,美國建國的國父們,在新的合眾國裏,透過相互約束和共同審理的原則,正如盧梭在《民約論》中提到的社會契約的原理,來構築權力。這個自由的創設是美國獨立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相對於法國大革命,從對下層階級的同情心出發,對既有的封建體制的積極剷除以達成各市民的平等變成是革命的唯一目標,結果是變成了羅伯斯比爾領導恐怖政治的根源。未以鞏固新的體制來保障市民的自由是法國大革命失敗的原因。
近來重新發現並評價日治時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和大陸歷史觀不同的進程,間接促進了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在這個延長線上,現存黨國體制在二戰後在台為鞏固政權所作所為,仍需要轉型正義的檢視。但不可否認的,中華民國政體做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其作為統治正當性來源的辛亥革命,其神話性被不斷的提及。如果這個革命並不是像換皇帝般單純的改朝換代,那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遺產呢?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傳頌這個神話嗎?還是我們要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革命故事呢?


1 則留言:

  1. 不論何種形式的社會主義都不是我們自己的,也不一定適合我們,只有建立起符合國情與適合國家未來發展的秩序與文明才是最實在的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