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一開始就設定錯誤





美學者: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一開始就設定錯誤
李逸華   2016.04.19 09:03
華盛頓—
在華盛頓一場有關美中關係的研討會上,有美國學者指出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目標從一開始就設定錯誤,使得美中關係在軟實力的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在美國對外政策理事會舉行的關於中國改革的研討會上,這個機構的中國事務資深研究員馬佳士(Joshua Eisenman)指出,美國一直希望藉由中國經濟改革帶來民主轉型的計劃已經證實失敗,目前美國政府急需重新評估並調整對中國的外交政策,而當務之急是要改變對中國的基本態度,接受中國現有的模式,接受中國拒絕民主化的事實。
馬佳士說:“我希望我們能放棄要改變中國的這種想法,這種傳教式的期盼,希望有朝一日中國能變成基督教國家或解放中國的這種想法一直都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
在這次名為“習近平掌權下:中國的改革與區域的回應”的研討會上,馬佳士說,美國的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應該要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但這麼做不是要美國忽視中國人權或輕視民主價值觀,而是要在與中國就有關議題的交涉過程中找出有效、正確的方法來影響中國的人權狀況。馬佳士說,從結果來看,美中兩國自1990年起至2015年所進行的19次人權對話其實根本效用不大,現在沒有用,以後也不會有用。馬佳士在研討會上說:“我們和中共坐下來談人權時,必須非常實際,必須問自己我們的外交官花時間這麼做是否真的值得。如果我們是和普京談人權,你覺得值得嗎?我不知道,也許值得,也許不值得,也許最終結果是好的,我不知道。但要是我來做決定的話,我會加倍增加美國之音、自由亞洲的預算,我認為那是我們必須要花錢的地方。”
馬佳士在會後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在軟實力的競爭中,美國政府應該以將訊息直接傳達給中國人民為主,積極讓中國民眾了解美國的核心價值,同時盡可能的防止中國政府阻撓人民接受不同的訊息。
馬佳士還說,中國的對外政策一直是有系統並有長期目標的。他表示,中國尋求的不是全球對中國印象的一夕改變,而是要培養在各地對中國“友好”的種子。以許多非洲國家的例子來說,這樣的耕耘正逐漸開花結果,在肯尼亞和南非等國家,當地人民對中國愈來愈友善,這種充滿耐心的“長久之計”所發揮的影響力正是美國政府在製訂政策時所要重視的。



2 則留言:

  1. "這種傳教式的期盼,希望有朝一日中國能變成基督教國家或解放中國的這種想法一直都是不切實際的"
    It is really unrealistic when Christianity becomes politically incorrect in the Us.......

    回覆刪除
  2. 扶植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將近100年就是基於這種錯誤的認知。

    從宋家王朝開始,到羅斯福無條件地支持宋家與蔣介石,中國國庫通羅斯福內褲,宋孔的財產從美援到中國走一圈又回到紐約羅斯福家族銀行,在中國與東北各種礦產的利益,從1927開始就走進最高峰期,涵蓋整個北伐期,二戰前的中國內亂,太平洋戰爭期,國共內戰,韓戰,逃亡到台澎。

    這個佈置的堅固就是根基在要扶植一個美帝式中國政權之錯誤概念,而這錯誤認知,到即使連後來接棒的杜魯門都無法撼動或改變其方向,直到季辛吉的出現才轉方向。整個過程,台巴子就是被山姆大帝當做最典型,最便宜,最容易被糟蹋且不用付代價的好棋子。這就是George Kerr 那本書Formosa Betrayed 所揭發的大貢獻。

    季辛吉的路線,也是同一性質的錯誤概念,不過顏色不同罷了。季辛吉是用來阻擋北極熊的動機出發。而過去羅斯福對蔣介石,那是用來扶植一個傀儡政權的動機出發。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