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做三件事柯文哲就可改變台灣



【姚 人多專欄】做三件事柯文哲就可改變台灣       2014-01-14 12:30
「柯文哲現象」背後還反映了有很多民進黨支持者,對於政治的失望與不滿。二一四年的台灣很有可能是一個分水嶺,之後,沒有民進黨的選舉不再是一件不能想像的事。               姚人多
從政黨與社會的關係來看,整個二一三年,對民進黨來說,是相對黯淡甚至有點失落的一年。以前,民進黨總是帶領社會往前衝;而現在這個 黨則逐漸被社會邊緣化。以前,民進黨總是幫社會與國家思考出路:現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民進黨的路線已逐漸失去興趣,甚至,大多數的人根 本不在意蘇貞昌到底為社會思考了什麼。

民進黨眼中沒有公民社會

事實已經擺在眼前,這一兩年之內,民進黨已經快速地失去過去那種感召、組織與動員社會良善力量的能力。這是蔡英文在她的元旦反省文稿中, 想說卻始終說不出口的重點。這個政黨不再是正義的代表,不再是進步的勢力,甚至,不再被正義與進步的力量視為同盟或伙伴。與社會上的良善 價值漸行漸遠,這對民進黨這樣一個推動台灣民主化起家的政黨,無疑是一個嚴肅的警訊。

不過,當所有人都看出民進黨逐漸被邊緣化之際,蘇主席對民進黨的處境倒是顯得老神在在。同樣是今年元旦的文稿,相較於蔡英文的反省,蘇貞 昌對過去一年民進黨的表現則顯得自信滿滿,甚至他覺得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關係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蘇貞昌對當前局勢的錯估或無知,大概就解釋了為什麼民進黨會用今日這樣方法處理所謂的「柯文哲現象」了。

在民進黨當權者心裡,「柯文哲現象」是台灣政壇上一段短暫的插曲,而且「公民社會」是一個虛無飄渺的概念。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選舉期 間是沒有公民社會的,台灣的選民全部都是一群等著接受政黨資訊與政治動員的被動參與者。兩邊劍拔弩張之際,只要政黨旗子拿出來揮一揮,該 歸隊就是會歸隊。而且,當前局勢之下,人民對馬英九執政普遍不滿,這是民進黨的大好機會,說什麼也沒有理由要把首都市長「禮讓」給一個不 想入黨的醫生來參選。

民進黨將從選舉缺席

這就是民進黨今日的最大盲點:他們認為,民進黨終將成為國民黨八年無能執政之下的最大受益者。游錫堃這樣想,呂秀蓮也這樣想,所以他們紛 紛從政治冷宮裡跳出來活動筋骨,飢渴地想要抓住政治生涯的最後一絲絲機會。

然而,這些人都拒絕承認一個事實,所謂的「柯文哲現象」,絕對不只是一個講話直白的政治素人之崛起,它背後還反映了有很多的民眾,尤其是 民進黨的支持者,對於政治的失望與不滿。

一個沒有從政經歷的醫生卻比曾經擔任副總統的人有更高的民調,該反省的不是社會,而是民進黨本身。以前,披上民進黨的綠色彩帶是一項光 榮,現在,至少在首都台北,卻逐漸變成負擔。過去,沒有多少人相信第三勢力是一個可行的政治選項,今天它卻逐漸地變成一個事實。換句話 說,二一四年的台灣很有可能是一個分水嶺,從這一年開始,沒有民進黨的選舉不再是一件不能想像的事。

一四年是不是台灣政治上的分水嶺,這個問題不只取決於民進黨的作為,它還取決於柯文哲本人在未來幾個月之內的行動方案。如果醫師能 夠成功地做到以下幾件事情,那麼台灣政治有可能將會因為他的出現(線)而有一番新的契機。

首先,他應該提出他對市政的看法。幾個重要的市政議題,他必須有所表態。比如說,松山機場的存廢,或是未來都市更新的計畫。到目前為止, 他是一個比政治人物還「政治」的素人,不管是他的演講或是他面對鏡頭時的回應,他的所有發言都是在談政治局勢以及權力的策略與實踐,甚少 觸及實際的政策內容。他談論政治的方法也許辛辣,也許勇敢,但是,如果是用這種方式來選舉,就算選上了,頂多只是幫台灣政壇增加一個過度 政治化的政治動物而已。

其次,他應該要給予自身一個清楚的價值定位,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政治社會學很基本的議題,他要代表誰的利益來發言?他的社會基礎到底在哪 裡?富二代的帝寶連勝文再怎麼會裝,也不可能裝成社會弱勢者的代言人,在這種情形之下,柯文哲是否要採取中間偏左的立場,來規劃他的市政 理念與藍圖,我相信選民對這一點是有所期待。

不只是一場首都選舉

第三,他必須盡快整合公民社會的能量,說服廣大而多元的公民團體,在選舉時堅定地站在他身後,給予情感上及組織動員上的支持。這就牽涉到 他對許多議題的看法,比如說,核四的存廢、多元成家的方案、學費漲價的問題,以及土地徵收的態度等等。想要當公民社會的代表,在這些問題 上,他完全沒有閃躲的空間。這不單純是一個首都市長的選舉,他想成功就必須把格局拉高,否則,很快就會回到藍綠基本盤的對決。

一旦醫師做到了以上三件事情,台灣的政治將會因此而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