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AI 視角:自動化並非就業殺手 人工智慧創更多機會




《大家論壇》AI 視角:自動化並非就業殺手 人工智慧創更多機會

20180120

皮薩里德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
貝金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主管  麥肯錫公司高級合夥人

19世紀初手工紡織工人摧毀威脅自身生計的機械織機以來,關於自動化的爭論總會讓人聯想關於未來就業的黯淡情景。面對另一個自動化時代將來臨,我們該對自己未來的生計感到多焦慮呢?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估計,根據一個國家的發展水準,自動化的進步,將在2030年推升全球3~14%的勞工改變職業,或提升自身技能。

科技進步催生新產業

1990年以來的第一波日常工作技術變革,歐洲約10%工作已經消失。隨著影響更廣泛範圍的人工智慧技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不斷進步,該比率可能在未來幾年再增加一倍。

歷史經驗顯示,工作轉變浪潮都是一波接著一波,首先是由農業轉向製造業,接著是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但在整個過程中,生產力所獲得的提升,都會被以創造新研發、就業機會、生產力等再投資,隨著更老式、低生產力的工作被更先進的工作取代,經濟成長也被推動。

例如內燃機車雖然淘汰馬車,卻催生了許多新產業,包括汽車經銷商、汽車旅館等。1980年代電腦消滅打字員,但是也讓呼叫中心服務代表、軟體發展人員等許多新職業應運而生。

須考慮人民怕丟工作的焦慮

由於新技術所帶來的深遠經濟、社會效益往往比失業受到較少關注,所以必須特別指出自動化技術,早已展現出了改善人們生活的能力。201711月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就證明,人工智慧系統在肺部X光檢測肺炎方面優於放射科專家。

中國、德國等其他國家陷入生產力成長停滯、適齡勞動力銳減的時代,自動化可以提供急需的經濟擴張。更高的生產率意味著更快速的經濟成長、更多的消費支出、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儘管如此,所有關於人工智慧自動化的討論,必須考慮到大眾焦慮情緒。即使新的職業可能會取代那些因自動化流失的工作,薪資水準也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追趕上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現實狀況。

19世紀初,薪資水準停滯將近50年之後才重新成長。這個狀況可能有點極端,但對於低技能勞動者來說,當前的過度期令人沮喪。由於人們對不平等現象日益嚴重的憂慮不斷增加,政府得重新開始研究為失業勞動者提供收入、工作轉換支援的政策。

展望未來,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應牢記五大要務。

第一:是要毫不猶豫地擁抱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即便有辦法去減緩變革的腳步,但屈服於這種(安於現狀的)誘惑也會是一個錯誤。在全球競爭的影響之下,阻礙技術在一個領域內的擴散只會阻礙整體繁榮。事實上,我們最近的估算顯示,如果各北歐經濟體無法在人工智慧推廣上跟上鄰國的步伐,那麼其GDP年增長率可能會下降0.5個百分點。

第二:當務之急是要讓員工具備正確的技能。關於工作未來的辯論往往忽略了勞動力市場將如何演變,以及此舉究竟是改善還是加劇了在發達國家本已非常嚴峻的技能錯配問題。根據經合組織最近的研究,發達經濟體中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勞工未能充分發揮其技能,或無法履行現有職責。

未來的工作不僅需要更多的認知技能,還需要更多的創造力和社會技能——如培訓、輔導。據我們估計,除非勞工技能組合能升級,否則今天的不平等狀況在10年內可能會加倍惡化,導致生產力大幅度下降。

大規模提升技能需要父母、教育提供者、政府,雇主和雇員之間的協調,並把重點放在低技能人士身上。不幸的是,在過去20年中,針對勞動力市場的公共開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在美國下降0.5個百分點,在加拿大,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區下降了超過3個百分點。

第三:關注勞動力拓展的機會。與舊的工業機器人不同,新的技術可以與人類安全有效進行互動,人類有時需要對機器進行培訓,並提高演算法、機器間的密切協作機會,例如,診斷演算法將有效提升醫生的行醫水準。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都應該尋求在所有部門間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互補性。

第四:人力任務被替代的速度有多快,企業就必須多快地進行創新和新市場機會開發。例如在第一波機器人技術浪潮中,德國,瑞典等國家採用CAD(電腦輔助設計)機器人來替代汽車行業職位,但他們同時又從亞洲回流了其他的工作,甚至創造了新的電子下游就業。同樣人工智慧提供了無數創新並進入全球價值鏈的機遇。只有快速抓住這些機會我們才可以確保新老工作能順利過渡。

最後,我們必須將人工智慧帶來的剩餘生產力,再投資於更多的經濟領域。這種再投資也正是過去那些技術變革能有利於就業的主因。如果沒有強大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今天的生產力提高可能不會再以一種促進消費,以及拉動對勞動力需求的方式進行再投資。對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儘快確保有強勁的再投資激勵措施,並盡可能實施。

自動化已經被扣上了就業殺手的壞名聲。儘管如此,為了確保其產生的收益能超過其潛在的破壞性,私營和公共部門行為者必須發揮強有力的聯合領導作用——並將自動化新時代的五大必要條件擺在首要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