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在1966年預測2000年的生活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75866?full=y

在1966年預測2000年的生活

BBC最近公布視頻,記錄了1966年的青少年對2000年的種種預測。那時的孩子對未來非常沮喪,悲觀派遠超樂觀派。

更新於2018年1月11日 07:16 英國《金融時報》 喬納森•馬戈利斯

英國廣播公司(BBC)檔案部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段6分鐘視頻短片 (置於文章之後),成了最近節日氣氛的亮點之一。視頻中,一個班級的青少年在1966年試着預測2000年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

這段來自BBC《明日世界》(Tomorrow』s World)節目的短片,上線四天內的點播量接近50萬次,吸引了4000多條評論。對於那些對未來學感興趣的人,這段視頻令人神往。

1966年的那群孩子們對未來非常沮喪。悲觀派遠超樂觀派,比例為6:1。悲觀派主要擔心核末日,其中有幾個人認為那是不可避免的。

他們反覆提及人口過剩的問題,以及自動化和計算機帶來的失業問題。(其中一個孩子說,「必須對此採取一些行動。」)他們還提到了工廠化農場,還有因整齊劃一統一和配給造成的無趣——以及必須依靠食物丸為食的前景。

兩個孩子勉強算是對氣候變化感到不安。其中一個男孩認為,在軌衛星干擾了天氣,將造成海平面上升「300至600英尺」。一個女孩認為,太陽將燃燒殆盡,在地球上開啟一個冰河期。

另一個男孩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思路:「人們將在更大程度上被視為統計數字,而不是實實在在的人。」另一個孩子想象道:「我可能會去參加一個計算師的葬禮,或者如果一枚核彈出了問題,我會在洞穴內生活,外出打獵謀生。」我喜歡這個想法。

人數處於劣勢的樂觀派談到了種族和諧,提到富人和窮人仍會存在,但兩個群體和諧相處,還提到了更好的建築設計(「房子會更圓,而不那麼像方盒子」)。有一個女孩的樂觀比較籠統:「人們認為地球會爆炸,但不會的,」她說道。

大體上,看過這段視頻的人都找到了合乎自己願望的內容。

如果他們最大的擔憂是氣候變化,他們便會抓住1966年的受訪者提到天氣這一點,認為他們的觀察力超級敏銳。那個說我們到2000年都將只是統計數字——並非特別精闢的一點——的孩子,被那些認為我們都是受谷歌(Google)和亞馬遜(Amazon)擺布的可憐蟲的人譽為真正的先知。

「這些孩子說得太對了,」一名Twitter用戶評論稱,「他們所說的幾乎一切都說到了點子上!」

「真的是一些非常聰明的孩子,」有人在Facebook上寫道,「非常清楚地看到動物和人類的未來。他們甚至可以獨立思考。」

《明日世界》里的孩子似乎認真而且善於表達,但他們的猜測反映的只是當時典型的悲觀擔憂。我和那些1966年的青少年年齡相仿。我記得,小時候的我們知道當時有一場核軍備競賽,但我們討論的大多是「美國化」和政治。另外視頻中還缺少對當時的正面事物的討論,比如空間探索、科技奇蹟以及文化變化。

至於孩子們的預測被證明準確,我不能認同——儘管我一直是個樂觀者,對21世紀充滿熱情。

那個擔心自動化及其對就業影響——當今的熱議話題——的男孩可能看似非常有先見之明。或許他確實如此,並且說的完全是自己的想法。但是同樣地,自動化是上世紀60年代報紙和電視上廣泛討論的話題。即使當時我只有11歲,但我仍然記得當時家裡有關自動化的討論。

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經濟學家本•塞利格曼(Ben Seligman)所著的《最臭名昭著的勝利:自動化時代的人類》(Most Notorious Victory: Man in an Age of Automation)是1966年頗為重要的一本書。該書的章節標題包括:「無人工作」(Work Without Men)和「我們等待的創傷」(The Trauma We Await)。時任美國總統林登•B•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甚至在1964年成立了科技、自動化和經濟進步國家委員會,並將其放在優先地位。

對我而言,《明日世界》這段視頻突顯了我們應該如何警惕根據當前潮流進行預測。趕時髦的擔憂很少被證明是真正的先見之明。

已故的英國科學作家阿德里安•貝里(Adrian Berry)是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以及英國星際航行協會(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的成員。他甚至認為,人類對想象中的危險感到擔憂,而恐慌程度往往與真正的危險成反比。

那麼,我提名的2018年頭號無厘頭擔憂是人工智能(AI)——過去一年AI主導着未來預測的議程。

有很多理由相信AI不會像很多人所擔心的那樣變成可怕的怪物。我見過的第一線AI專家——比如亞馬遜的機器學習主管拉爾夫•赫布里希(Ralf Herbrich)——相信,針對這項技術提出的說法誇大其詞了。赫布里希以及其他許多人都表示,AI就是機器學習,而後者是高級模式識別;「接管世界」既不是設計宗旨,也超出它的能力。

我不想顯得油嘴滑舌,但是,之所以不要太相信當今流行的對AI的擔憂,正是因為這是一個流行的擔憂。如果你想預測未來的真正麻煩,我建議你把目光投向其他領域。

譯者/馬柯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