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民族主義的致命誘惑



民族主義的致命誘惑
更新於20171228 07:49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拉赫曼:美國、中國、印度和歐洲紛紛圍繞國歌爆發了爭論,反映出民族主義者與國際主義者的意識形態鬥爭。
「我不會為任何不尊重我們軍人……或我們國歌的活動添彩。」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在中途離場風波之後如是說。108日,彭斯在現場觀看一場橄欖球賽時,因一些球員在奏國歌《星條旗》(Star Spangled Banner)期間「單膝跪地」而提前離場。特朗普(Trump)政府與知名運動員之間的口水仗或許看似「只會發生在美國」。但類似的圍繞國歌的爭論也出現在了中國、印度和歐洲。
這些圍繞國歌的爭論反映出民族主義者與國際主義者正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場意識形態鬥爭。在美國、中國和印度,對國歌的激進辯護被新民族主義者視為純粹、健康的愛國主義。但對國歌的過度重視也有令人不安的一面,因為這一幕常常與對內反自由主義、對外侵略一同出現。
不久前,中國的全國人大通過了一項法律,明確了「侮辱」國歌行為的刑事責任,最高可判處3年有期徒刑。此舉是中國日益盛行的愛國主義表現的一部分,也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口中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分。此舉還反映了內地政府與半自治香港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在香港近期舉行的足球比賽中,中國國歌遭到了反對北京的抗議者的噓聲。
印度最高法院去年的一項裁定也引發了國內圍繞國歌的爭論。根據該裁定,印度所有影院在放映電影之前必須播放國歌。該裁定的支持者辯稱,國歌是一個擁有幾百種語言的多宗教國家的重要粘合劑。印度自由派人士則擔心,此舉反映出在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下不容異議的民族主義在抬頭,而這導致宗教少數群體和批評政府的人士生存更加艱難。他們還援引了一些暴力事件——奏國歌時未起立的電影觀眾遭到了攻擊。
法國今年5月則上演了一場別樣的國歌論戰。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慶祝勝選的時候,當新任總統大步走上前台時,播放的背景音樂不是法國國歌《馬賽曲》(Marseillaise),而是歐盟「盟歌」、貝多芬(Beethoven)名曲《歡樂頌》(Ode to Joy)這是馬克龍對奉行本土主義和反歐盟路線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中手下敗將的刻意羞辱。
馬克龍與特朗普在國歌爭論中立場大相徑庭這件事意義重大。因為,美法兩國總統分別是當前兩種相對的國際政治理念的最重要代言人。
特朗普今年9月在聯合國(UN)發表演講時提出了一種基於「強大的主權國家」(他反覆使用的一個詞)的國際秩序。這位美國總統還經常抨擊「全球主義」——他的競選團隊將之定義為「一種將對國際制度的忠誠置於對民族國家忠誠之上的經濟和政治意識形態」。
特朗普發表上述演講10天後,馬克龍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馬克龍在巴黎發表演講時稱:「我們不能繼續在國家邊界內只向內看;這將是一場集體災難。」馬克龍將「民族主義、認同至上主義、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視為自己的敵人。
人們很容易認為馬克龍的國際主義理念在全球擁有更多支持。但特朗普式的願景也有國際追隨者——來自一個可被稱為「民族主義者國際」的政客和知識分子網絡。
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駐上海評論人士李世默(Eric Li)稱,習近平治下的中國與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比表面看上去擁有更多共同之處」。兩位領導人都強調國家主權,都決心對抗一種「過於激進的、一刀切的普世秩序」。
李世默認為,習近平和特朗普在反全球化陣營中有很多潛在的「知音」,如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匈牙利總理維克托歐爾班(Viktor Orban)、印度總理莫迪、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以及英國的退歐派。這是一個相當長的名單,突顯了民族主義重新興起的程度。新民族主義者認為,「強大的主權國家」應該成為穩定的國際秩序的基礎,這種秩序能夠矯正烏托邦式精英「全球主義」的過激之處。
但是,認為民族主義者之間能夠和平共處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強人領袖或許都瞧不上國際組織官員和人權律師。但民族主義往往傾向於蔑視外國人的看法和利益。所以,對立的民族主義遲早會陷入衝突——尤其是中美之間。
激發特朗普民族主義的是一種觀念,即美國正處於衰退之中,只有通過對外部世界更加強硬才能實現復興。而推動習近平民族主義的意識是:中國正在崛起,終於能夠一雪前恥。這兩種對立的願景很容易導致中美之間在朝鮮半島和南中國海問題上,或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爆發衝突。
馬克龍在巴黎大學發表演講時警告稱,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可能「摧毀我們正幸福享受着的和平」。遺憾的是,在華盛頓和北京,似乎沒人對此有多少關注。
譯者/何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