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四彈性之矛」攻「四不變之盾」



「四彈性之矛」攻「四不變之盾」






2 則留言:

  1. 當一大堆機器人變成城市公民時,畢竟沒有人需要再雇用自然人勞務了,那麼機器人的生產,賣給誰消費?機器人需要消費嗎?沒有消費,何須生產?

    人類文明都已經抵達討論如此震撼顛覆觀念的境界了,而台灣的勞工政策依然還停留在「四彈性之矛」可以攻「四不變之盾」。

    簡單說,「四不變」與「四彈性」根本是矛盾關係的。要不變,就不能有彈性。要彈性,就不能有不變,這樣簡單道理是腳趾頭思考的範圍。

    勞工政策不從勞務人權的概念出發,僅奢求勞資雙方不吵架,思路邏輯根本完全不理解勞資根本是辯證的力偶關係,忽略「供是為了需」「有需才有供」經濟流量動能的最基本來源。最聰明的資本家想的是如何讓普羅大眾勞工永續消費來加速市場流通量,而不是如何從剝削血汗錢來增添利潤。

    英德團隊應該教育的是傳產的企業主,如何讓員工享受最大利潤。員工有利潤才可能有消費,有消費才能造成經濟流量加速。若僅覬覦如何從勞務榨取利潤,最後結果消費降低,扼殺市場流通量,死掉的是資本家自己啦!

    回覆刪除
  2. 幾天前有一報導日本六百多個村落將會消失,假設日本沒有台灣腹地太小的問題,可以維持農漁業生活,不需一定這樣,所以大都選擇過大都會的生活。為何?為自己過日子,很多姑嫂也要上班,看過老公開BMW載老婆到M上班領$125/hr薪水。很多服務業的工作像做家事或更簡單,所以很多人樂於工作。不是說不用理會貧富差距很大,也不是頂端就一定堅持如此,但很多人過的很快樂,或許是自私的沒有未來的快樂。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