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台灣國高中生「工時」世界第一,奴性社會就是這樣養成的



台灣國高中生「工時」世界第一,奴性社會就是這樣養成的
Posted on2016/03/09
科技業界有一句趣言「十萬青年十萬肝,GG 輪班救台灣」,然而台灣其實不只工程師,學生恐怕從小就在「血汗」的環境中長大。長期關注教育問題的綠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今天在臉書上 po  ,指出台灣國高中上課時間為 07:30 17:00,平均上課時間 9.5 小時,堪稱世界第一。
即使不算課後補習,學生在校時間也比勞工還多。王浩宇在文中列出許多國家上課時間;例如阿根廷平均每天上課 4 小時、巴基斯坦 5 小時、德國、墨西哥、加拿大和德國 6 小時,美國、英國、澳洲則為 6.5 小時。
我們時常耳聞韓國和中國學生競爭激烈,放學後還要到補習班報到,但儘管如此,他們的學生到校時數仍稍輸台灣一點──北韓、中國是 9 小時,南韓則為 8 小時。較出乎意料的是法國,一天上課 8 小時,為歐洲少見的例子。


(圖片來源:王浩宇臉書 
跟付出大量勞力的勞工相比,要說學生血汗,或許稍嫌誇張,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學生在學校這麼長的時間裡,都做了些什麼?每個學校狀況略有不同,但大抵都離不開考試、上課、檢討考卷,部分私立學校情況更嚴重,一周五天有四天,早早來到學校後,7:30 考卷就發下來,緊接著 8:10 就開始繼續上課、考試、檢討考卷的循環。
這種課程設計,讓學生的職責不是吸收知識,而是變成應付考試。而美術、音樂等課程因為被認為較輕鬆,就時常讓學生拿來當考試間的休閒調劑,能睡就睡,能混就混。如果一天 9.5 小時在學校的時間,最後是將學生訓練成猜題的機器,喪失對其他領域的興趣、對生涯方向的思考,我們不禁想問,這種安排是為了什麼?
有網友提出,考試的制度是為了鑑別出優秀的學生,題目出的越難,就越能篩選出好學生;而能在越多的科目中拿到高分的好學生,就會被社會期待是好人才。
但問題是,大部分考卷中的題目和知識,出社會後是一點用都沒有。為什麼我們還會期待被這些沒用的知識篩選出來的「好學生」,就一定是好人才?
學校不該將培養出最優秀的學生,當成唯一目標,更不該將考試當成篩選人才的唯一手段,而是應該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三年期間,找到自己真正能發揮所長的領域。如果在在校時間不做調整,又維持一樣的教學作風養出一堆考試機器,那台灣就真的徹底跳脫不出奴性社會的思維了。



2 則留言:

  1. 0730-1630我國小大概都這樣, 國中是0700-1800(非考季,晚餐放人)或是0700-2100(考季,三餐都在學校)
    非考季時非考試課程(美術,音樂,體育等)正常上課,考季時就挪給考試科目使用.
    後來的重考班或專科的上課的時間多半是0800-1700, 相對於升學階段來說算是比較好過了....
    全部加起來不知道考卷有沒有寫到破萬張(還很多人寫更多張的),只是這樣考下來我也沒有進化成考試機器,更沒有變成建中台大的標準高材生.....因為我就是考試考不出來的那種人,以前同學有那種80分努力就100分成績,有40分努力就90分成績,我自認沒有辦法100分努力,但當年90分努力也只能拿到60分成績而已.

    回覆刪除
  2. 現在台北市的國中生,還是一樣7:30上去5:30下課,早自習平均先來兩張小考,這不是國三生,而是國一生。慢慢地練成學習的不是滿足好奇心與求知欲,而是不斷地考卷練習,從分數去驗證什麼方式可以快速拿到高分,然後上了大學自然也把可以陪養人文社會精神的通識課程,當作睡覺,休息課。連大學校長,各學系老師也這樣看,因為他們都是這樣中學考試生產線製造,且是被視為最好的商品才會放到大學的「貨架」上。我們的中學教育,澈底的毀掉孩子的知識慾與批判精神。有識的家長沒有逃脫能力的家長,只有陪孩子渡過這一段,勉勵他走過這段的同時,陪養能力的同時,不要忘記對世界保有「初心」,而那能力,不一定是用5A++,建中,北一女來呈現。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