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用機器人?雇用中國人?
(Ajin 開口)
若俺是一個大資本家,在雇用機器人與中國人之間的職位分配,俺該傾向雇用人或機器人生產?
中國人能和機器人共存嗎?是機器人重要,還是中國人重要?要機器人有工作,還是中國人有工作?嘿嘿,這問題是非常冷酷,既不愛國,又愛國,既貪婪又進步。
機器人的壞處,他們不知該如何愛國,也不可能對上級奉殷獻勤,所以沒味道。機器人固然可以省免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不必要煩惱,但卻也沒有那種吆喝下屬的樂趣。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瑞士機器人創業
石澤:美國的研究者總會試着把技術商業化。而歐洲的研發人員更像藝術家,商業化並不是科研人員的考慮範疇和責任。
【編者按】人工智能(AI)的發展影響着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經歷了過去一年中對AI的憂慮和倫理討論之後,新的一年大家越來越關注AI領域的創業機會,人工智能隨之成為今年創投圈的新風口。那麼,國外的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對中國有什麼樣的啟示?以及中國人工智能創業中需要注意什麼問題等,FT中文網近期組織人工智能專題,編輯事宜,聯繫閆曼 man.yan@ftchinese.com。
福布斯雜誌近日撰文稱「瑞士為加州的重要競爭對手」。本月結束的瑞士機器人產業日(Swiss Robotics Industry Day),瑞士機器人創新領域人士齊聚洛桑,探討了目前瑞士機器人產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展出的專業領域機器人相關技術:專業領域無人機、康復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機器人產品讓人眼前一亮;而在模式識別、光學傳感器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或對未來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瑞士正在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機器人創新中心
瑞士機器人技術之所以處於前沿位置,與其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國際化頂尖人才不無關係,瑞士擁有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一個人口僅為八百萬的國家,培養出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21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蘇黎世聯邦理工(ETH)和洛桑理工(EPEL)是全球排名靠前和歐洲頂尖的理工類大學,機器人領域世界級的教授和大量高素質人才彙集於此。
其次,政府進行了大量高效並有針對性的工作,瑞士聯邦體系靈活地通過瑞士國家科學基金(SNSF)、技術創新委員會(CTI)等不同的部門來鼓勵創新。NCCR Robotics是由SNSF資助,由蘇黎世理工(ETH)、洛桑理工(EPFL)、蘇黎世大學(UZH)和Dalle Molle人工智能研究所(IDISA)組成的研究網絡,旨在加強國家在機器人方面的地位, 以20個實驗室作為核心成員,超過一百名研究人員。作為科學研究與商業化的橋樑,成立於2010年的NCCR Robotics目前在可穿戴機器人和移動機器人領域轉移出了10家創業公司。投資者和企業可以與政府相關機構直接、高效的溝通,感受不到官僚主義或者層級多效率低的情況。
人工智能
再加上,瑞士初步形成了一個產學研有效融合的開放創新生態系統。瑞士除了全球工業機器人巨頭ABB,瑞士在機器人領域有超過25所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圍繞着ETH和EPFL衍生出眾多在技術上具有領先優勢的機器人創業企業。以人口來計算的創業密度極高。
瑞士的高端製造業與ETH和EPFL等研究機構的人工智能、學習、感知方面的研究能力結合,形成了瑞士獨特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同時具有相對硅谷便宜但素質同樣頂尖的技術人才、頗具吸引力的稅收政策,這些因素吸引了眾多科技公司前來投資。谷歌、臉書、蘋果、迪士尼等美國行業巨頭紛紛在瑞士設立研發機構,其中,谷歌建立了硅谷之外最大的研發中心,現有兩千五百人,最終計劃招募五千人。成立於1945年的IBM蘇黎世研究中心,是這其中最有歷史的機構,這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機構去年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製造出世界首個可商業化的人造神經元,標誌着人造大腦研究的一大突破(ETH教授Giacomo
Indiveri教授製造出第一個人工神經元)。憑藉人才和國際大公司的聚集,瑞士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與人工制能的新興企業,儘管規模和程度尚不及硅谷,瑞士已經成為重要的國際化機器人創新中心。
創業冒險文化在瑞士尚待發酵
但是與硅谷相比,要將頂尖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還有一些挑戰。由家族辦公室提供資金支持的風險投資公司Rewired主要關注下一代傳感器、機器視覺等機器人相關技術,該公司合伙人Santiago Tenorio-Garcés和投資經理Jae-Yong Lee認為,瑞士和美國硅谷的一個關鍵不同是在於:硅谷的成功基於創業公司具有很強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美國公司的重要財富,當這些企業成長為巨頭以後又會持續的對整個生態系統投資。瑞士創業企業的冒險精神相對於硅谷企業還不那麼強。美國文化體現在,通過天使投資人的冒險、接受失敗、繼續下一個項目的循環去最大化企業家精神的存續。這樣的冒險文化在瑞士尚待發酵,假以時日,瑞士的創新生態系統會像硅谷的方向發展,企業家精神最終會反哺整個產業,這是他們投資瑞士的原因。
同時,Rewired認為典型的美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之間存在顯著差距,美國的研究者總會試着把技術商業化,思考怎樣把事情做大、怎樣建立下一個蘋果。而歐洲的研發人員更像藝術家,他們把開發的技術視為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傑作。而商業化,並不是科研人員的考慮範疇和責任。這也恰恰是很多領先世界的突破性技術產生於歐洲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原因之一。
瑞士缺少願意冒險的資本
瑞士的另一個挑戰是資本的可獲得性。在硅谷,各種資本包括養老基金都願意對創業公司投資,而在歐洲,資本的可獲得性要差一些,在瑞士,由於政府和私人投資者的支持,種子階段的資金比較容易獲得。由於金融服務業的風險偏好,對創業公司的興趣不大,超過五百萬美元成長階段的資本很難獲得。瑞士雖然並不缺錢,但缺少願意冒險的資本。目前包括政府在內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各界都認為需要改革體制,但涉及到稅制、各部門間合作機制以及文化方面的問題,變化非一朝一夕。瑞士聯邦前總統約翰•施耐德•阿曼在機器人產業日論壇上表示政府將建立規模5億瑞郎的基金鼓勵成長階段的企業留在瑞士。
目前中美在創新領域,無論是人才、投資、技術合作都呈現欣欣向榮的狀態,彼此競爭合作並存,相互開放並促進,使得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呈現出未來兩極的特徵。
美國眾多的高科技巨頭的崛起,提高了人才資源池的價格門檻,目前硅谷最優秀的開發人員的年收入為20-40萬美元左右,這方面瑞士相對於硅谷更有優勢,同樣水平的工程師在瑞士的收入約為硅谷一半。高密度的優秀基礎研發機構、硬件研發優勢、性價比高的人才、有吸引力的稅收制度,使美國巨頭紛紛加強與瑞士機器人方面的合作。近期,也開始在這個領域看到印度投資者的身影。
瑞士是中國與硅谷合作之外的又一選擇。中國與瑞士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定位不同,雙方具有巨大的互補性,在創新方面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與瑞士應加強在機器人產業創新方面的溝通、理解與合作。中國具有(1)強烈的企業家精神。(2)完整的工業體系包括高效、低成本的將產品原型市場化量產的能力。(3)多種需求、多層次並存的豐富而巨大的內部市場,可能衍生出市場中豐富的場景應用。(4)快速開發市場的能力。這些是瑞士將科學研究轉化為商業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而中國應該更多的向瑞士學習在機器人基礎研發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建立高效的產學研合作的創新生態環境。
開放是技術創新中心重要特徵,中瑞雙方的機器人領域相關創新促進機構、科研機構、創業企業以及專註於行業發展的大公司之間均有合作機會。雙方可以加強關注與合作,通過了解消除目前產業界存在的某些不必要的擔憂、互利共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