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我是哪兒人?



我是哪兒人?
記者來鴻:我該算是香港人嗎?
凱蒂·沃特森(Katy WatsonBBC記者 發自墨西哥
2017 6 29
我是哪兒人?
駐外記者的生活和遊牧民族有共同之處,每隔幾年從一個國家搬去另一個國家。結識新朋友、體驗新經歷的機會很多,但是挑戰也不少。BBC駐墨西哥記者沃特森即將調任巴西,以下是她對國籍、身份認同、歸屬感的一些思索。
"Where are you from?"字面意思是"你從哪兒來?",實際含義是"你是哪兒人?"
在國外,生人相遇,這個問題經常是開場白。如此簡單,想必大多數人回答時是脫口而出。至於我,很多時候,我寧願沒人這麼問我。
因為,我的回答既冗長、又尷尬。通常是這樣的:"哦,我不是英國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因為我生在香港,我從出生到九歲一直在香港……"通常,說到這裏,對方會插嘴,"啊!一定很有意思……"接下來,人家還想知道更多,比如,你英國父母為什麼去的香港,怎麼在那裏呆了那麼久,等等等等。
我是英國人,但我說不出自己是英國任何一個地方的人,確實有點奇怪。我媽媽是伯明翰人,我爸爸?唉,就連我也記不住他是哪兒人了!我和父親關係很近,他原來告訴過我,但是我從來就記不住他出生地在哪兒。也許這表明,這些事兒對我來說根本不重要。儘管如此,我的"英國身份"確實比較複雜。
Image caption香港:我的出生地
當然了,如果我回答說我是香港人,可能也會被人反問我不是華人,真的能算是"香港人"嗎?
通常,我會選擇告訴提問的人,現在我和伴侶在倫敦有房子,那我就算是倫敦人吧。至少,我回英國是回倫敦的房子。
我這樣的人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第三文化孩子"TCKThird Culture Kid),指的是那些在和父母出生地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中長大的孩子。原來,一個文化和另一個文化結合、生出第三個文化?
香港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開始上學的地方,也是我交了最要好的朋友Anthea的地方。在香港,我們家人的朋友實際上更像是"家人"、不僅僅是"朋友"。香港是啟蒙我世界觀的地方,她讓我愛上了在國外生活、結識新朋友、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毫無疑問的一點還有,香港還給了我學習外語的動力。不好意思,我沒學會粵語,除了能從一數到十和說恭喜發財之外,悲哀。但是我學了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現在還學會了葡萄牙語。學外語把在外國工作和生活提高到新境界,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身邊人的感受,聽他們的故事,報道他們的經歷。
也許我不能從地理位置這個層面凖確地說出我是哪兒人,但是,廣義上講,我的國籍和歸屬是很簡單的:我是常駐國外的人的孩子,我只有一本護照英國護照。
但是現在,我自己把事態搞的更加複雜了。去年11月我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威爾。和我一樣,威爾的父母也都是英國人,但是他生在墨西哥,所以他也是墨西哥人。貨真價實的墨西哥人:他拿墨西哥護照在先、拿英國護照在後。
當然了,肯定有一些人不把他看作墨西哥人,這其中甚至包括醫院裏的護士。當我告訴護士威爾是墨西哥人時,她回答說,"……但那不是真的吧。"當時我心裏有點難過。
你說,該如何給確定一個人的國籍呢?
僅靠出生地?還是在哪個國家居住過多長一段時間?要是這樣算的話,我生在香港,在香港住過九年多;但是後來我又在智利、墨西哥、意大利、巴西、迪拜、美國生活過;我怎麼也不能說是真的英國人吧?
或者,取決於你看上去像不像?要這樣算的話,我肯定不像香港人。威爾也不像典型的墨西哥人:他和爸爸(英國Grimsby人)一樣一頭金髮、膚色很淺。
在墨西哥生活的這段時間讓我更加深刻地思考歸屬感這個問題。
我曾經兩度以墨西哥為家,一次是上大學和出道作新聞。當時我在瓜達拉哈拉作犯罪事務記者,那段經歷讓我愛上了"講拉美故事"。還有一次就是過去幾年,我是BBC記者,在南美成家、立業。
在最近的美國大選競選過程中,"墨西哥人"屢遭重擊。一些墨西哥人告訴我說,我在報道中表現出來的我與這個國家的親和讓他們很感動。
凱蒂·沃特森更多記者來鴻精選:
我兒子有雙重國籍,作為母親,我也可以有永久居留權。我很認真,我認為我應該申請,拿到屬於自己的這個權利。也許這會讓我覺得,在這個我們如此熱愛的國家,我有了""
另外,我對威爾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保護感。特朗普總統的政策給墨西哥人帶來巨大的衝擊,我必須向威爾解釋,他出生的國家是一個美好的地方,這裏的人民很善良。
儘管我也許無法回答我"你是哪兒人",但是和其它TCK不同的是,我並沒有困難回答"哪兒是你家"。我希望威爾以後也會是這樣。
對我來說,家,就是我家人在的那個地方。那個你回來後發現狗狗在沙發上玩兒不屬於她的襪子的地方;那個在上了一天班後回來和孩子共度時光的地方;那個全家一起吃晚餐的地方。
不管是墨西哥、巴西、英國還是其他什麼地方,我希望有些事情是永恆的。
對不起孩子,我給你添麻煩了吧。我盼著有朝一日看看你如何回答:你是哪兒人?




特稿:「香港人」的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蔡曉穎BBC中文網記者 香港報道
2016 3 31
去年12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發佈關於香港市民身份認同感的 最新研究結果67.6%的受訪者認為自已是廣義的香港人(回答「香港人」加上「中國的香港人」),而31.1%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回答「中國人」加上「香港的中國人」)。1829歲的受訪者中,只有13.3%認為自已是中國人。
香港人身份認同並不一直如此強勢。北京舉行奧運的那一年,香港市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達到頂峰,逾51%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何謂「香港人」?
鴉片戰爭後,清廷割讓香港予英國,自此香港與中國大陸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五十年代前,香港與中國大陸沒有邊界,人口流動性極高,難以建立香港本土認同感。之後,港英政府開始設立邊界控制、向香港居民發行身份證,才把香港與中國大陸人口分隔開來。
「香港人」身份由來,一般認為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只存在於精英階層;七十年代,香港土生土長的「嬰兒潮」(baby boomers)一代成長,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香港人的身份,建基在與中國大陸的不同。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大陸是香港的「他者」。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說:「香港人的文化特性是,有半唐番、不中不西等這些說法。」 不少香港人為這種混合特質感到自豪。
香港經濟騰飛,加上粵語流行文化——包括電視、電視劇、流行曲等——變得強勢,這一代香港人視香港為家,獨持的身份認同開始成形。香港的繁榮穩定,對照中國大陸政局的動蕩不安,令香港人認為他們是與中國大陸有別的「中國人」。
香港人特別的身份認同,殖民地政府亦有推波助瀾。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擔任港督期間,大力推動教育、福利改革,亦舉辦香港節、清潔香港等計劃,加強香港人的本土意識。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方志恒解釋說:「麥理浩要凖備香港前途談判,要確保手中有籌碼……最重要的籌碼就是香港人、香港人認同殖民管治。」
雖然本土意識逐漸在香港成形,但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身份並不排斥。羅永生說:「當時的香港年青人對中國有很多憧憬,無論你如何說,她當時的確有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今日回頭看,理想背後可能是另一回事。」
他說:「中國當時很有潛力。她的潛力在於,中國會否實踐一些與香港不同的制度、人民會否(與香港人)不同,這種不同的確顯而易見。當你走到大陸,你會覺得他們純樸、好像有比香港人更強的目標。」
期待與波折
香港身份認同在七十年代萌芽、醞釀,八九十年代則急速鞏固。羅永生說:「當時中國大陸正進行開放改革,依靠香港,香港人在八十年代有相當強的自信,(認為)我們與你們(大陸人)不同,但我有能力為你們帶來好的東西。」
羅永生續說:「當時大陸的態度是,歡迎香港教導他們如何現代化,所以鞏固了香港人的自我認同。」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後,更加強化。
八十年代期間,大部分民意支持繼續接受英國統治。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並決定1997年香港主權交回中國。雖然普通香港人無份參與談判、意願落空,但當時氣氛仍算樂觀的。
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
方志恒說:「當時有一種期待、良好意願,中國慢慢走向改革開放,會帶動政治上亦會走向開明。一國兩制只是過渡性質,中港最終會融合,而融合會向香港的一制融合。其實鄧小平原先也是這樣說的,他說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之後不需要變,因為五十年後會有無數這麼多個香港,到時就會一國一制。」
這就是當時流行的「民主回歸論」。方志恒說:「這就是所謂的同向異速,大家都是向文明的方向走。」
1989年,中國政府鎮壓北京示威的學生,自始在香港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不過,六四事件未有令香港人切割中國人的身份。羅永生說:「當時(香港人)有一種很強的無力感,反而令香港人的認同感抹有一種悲劇色彩,而這種悲劇色彩很有感召力。五星旗下中國大地,只有香港才能悼念(死難者),讓正義事業能維持下去的地方。這個是另一種定位、一個相當強的認同。」
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羅永生說:「以往的有所謂二元的認同,我既是香港人,亦是中國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感覺。例如,我在體育運動上支持中國隊,我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假如中國發生違反人權的事,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變得低了。不過這些已成過去,因為以前還存在拉扯的空間。」
2008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到達高峰。北京奧運展現的蓬勃國力,令香港人為身為中國人感到光榮。
方志恒說:「從2008年開始,中國走向維穩,在經濟上是國家資本主義,政治上是收縮、維穩體系的中國模式,而這種模式與香港是矛盾的。」
方志恒認為,北京對港政策越趨強硬,令香港人認為「一國」壓倒「兩制」,香港的制度及核心價值被中央蠶食。他以廣東話、繁體字、831決定(人大就香港政改的決定)、經濟融合為例,不少香港人認為這都是來自中央政府的壓逼。
方志恒說:「最初為何會有一國兩制?就是承認香港有其獨特性…… 一國兩制原先很寬鬆,對(香港)主體性、獨特性很寬容。而現在的問題是,北京對這些不同的東西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在它看來,這些(香港的獨特性)看似是礙眼的東西。」
梁振英2012年登上特首寶座,但不少香港市民認為他對中央唯唯諾諾,並非保衛香港人的利益。這種印象,由他當選後已揮之不去。
有一種說法指,中國經濟急速發展,香港對中國經濟重要性日漸褪色。1990年,香港的全民生產總值(GDP)佔中國全國生產總值25%,不過到2010年,只佔約2%。港人心裏感到失落,排斥中國人身份。不過,羅永生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
羅永生說:「本土派很多都是年青人,他們根本沒有享受過所謂的在大陸人面前很有優越感(的時期)。十幾二十歲那些,在大陸人面前有多少優越感的經歷?」
本土與排外
本土主義在香港引起不少討論,當中最嚴重的指控是排外、抗拒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不過,方志恒與羅永生皆認為,現在本土主義正在調整階段,未來或能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方志恒說:「任何地方出現一種本土主義、本土思潮的時候,在初期都很容易出現一些走得比較偏鋒、排拒性比較強烈色彩的語言或行動。」
他舉台灣經驗為例。台灣在八九十年代開始講本土化,最初亦非常排拒外省人。但到2000年初,台灣開始提出一種「整合性」的本土論述,強調四大族群──包括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融洽相處;只要認同台灣,就是台灣人。
羅永生說:「本土主義(之前)變成一種次文化,只有少部分激烈的人去做,但現在已邁向了另一台階。」不少本土派支持者參與旺角衝突、梁天琦新東補選取得約15%的選票,這一切都令本土主義進入公共領域,而本土派不得不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不同本土派團體都有意參選九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羅永生認為,只要本土派團體參與選舉,選舉都能令他們步入理性化,修正負面情緒主導的主張──只要選舉還是公平的話。
本土與分離


圖片版權GETTYImage caption有人認為,本土主義不一定轉化為港獨。
香港人身份迅速鞏固,建制陣營亦不得不正視這股民情。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則為本土主義下另一個定義。「本土這東西本來是不足為奇、很正常。」他指上海人、北京人也會為自己的本土文化為傲,所以世界不同地方也有本土主義。「比較極端的人士將本土與港獨、或者分離、分裂的想法捆綁在一起,這樣我認為騎劫本土這詞語。」
周浩鼎認為大眾對「一國」壓倒「兩制」這種說法是有點妄自菲薄。「我們的價值、文化與現時運行的制度其實不單單靠一套法律去維持。法律的維持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樣地重要的是,我們相信自已文化及制度的堅固程度。」
他認為,香港人的利益沒必要與大陸人的利益對立起來。「一國兩制對中國有好處……我們認為,這套制度比較容易與國際接軌,對於中國長期開展發展工作,我覺得我們能夠發揮作用。假如沒有一國兩制的話,對中國沒有好處。」
至於何謂「本土建制」,周浩鼎說:「要更貼近香港人的聲音、貼近香港人的想法去處理任何事情。」他以普教中為例,指廣東話為香港人母語,沒有必要推行普教中。
2047年後,周浩鼎希望「一國兩制」能夠延續。「假設在未來三十年,大家能透過各種方式修補關係,將一國兩制放在運作良好的層面……我相信機會亦大。」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最近亦發表言論,中央政府現時的政策與當初設計「一國兩制」的「河水不犯井水」相去甚遠。周浩鼎說:「我覺得中央應該不時要檢視自已對香港的政策。」
潘多拉的盒子?
方志恒認為,現時本土主義可略分為「本土自治」、「本土獨立」及「本土建制」。至於未來香港的本土主義向那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北京對港的政策。
方志恒說:「假如有機會放鬆一些,(本土主義)可能會洩一洩氣,那種本土抵抗情緒會稍為緩和。但本土主義出現了,我覺得難以收回。」 他估計,假如北京對港繼續強硬,將會推向更多人支持「本土獨立」的思潮。
不過,最近中方官員的言論,看來對港的政策有所調整,香港傳媒更形容北京「吹暖風」。比如,對於旺角衝突,總理李克強未有大力批評示威者;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形容「出了點事」;與《南華早報》的 專訪中,港澳辦副主任馮巍指,在闡述立場及理解香港人的層面上,中央政府有進步的空間。他亦指,激進派有機會在九月立法會選舉取得數席,而且認為他們參與政治後會變得「成熟」。
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加上明年的特首選舉,將會更清楚看到中央的取態。至於香港的本土主義的未來發展,中央政府的決策或許是最重要的因素。
編後語:香港本土思潮的興起背後有何原因?對香港與北京的關係又會產生怎樣影響?在下一篇文章中,BBC中文網將解讀香港主要新興的本土派團體的主張和異同,敬請關注,併發表您的看法。
(責編:高毅)
網友反饋
看到說香港人認同殖民模式這句話也就基本懂了文章的格調。有句話說的好,跪得久了就站不起來了。既然願意當別人的奴才,又何必冠冕堂皇的追求所謂「民主」。本土意識倒不如說是故步自封的態度。港獨?笑而不語。
leo, bristol uk
廣東人口有一個億,光深圳市就有兩千萬人。。。
獨立運動或者披著本土運動外衣的港獨分子,你要獨立,你到南海自己去佔領一個島獨立,沒人理你,搞政治運動,武裝暴動,別忘記還有解放軍駐軍從沒出動過。。。
香港和臺灣不同,臺灣至少有獨立的軍隊,稅收,行政系統。。。就700萬人口的香港,有200萬內地新移民,還有500萬港人有多少支持香港獨立?
搞階級鬥爭,對內,對外,共產黨的手段很多,否則大英帝國怎麼會妥協。。。
年輕人,有民主思維,人權價值都是好的,但是政治是權術的延伸,一齣招就漏洞百出,讓人家看破手腳,對於普通在海外的華人看來,這就是一齣鬧劇。。。
民主,你以為就是開個記者會,喊一喊,香港獨立的口號,就能辦到的麼?
幼稚。
在德華人, 多特
中國應該在香港抓捕那些宣傳,實行香港獨立的港毒分子,甚至擊斃他們
John
鄧小平說他希望將來有無數個香港?將來中國會自然地統一在民主資本主義的「一國」?他是在什麼場合下說的?這話我不認為是真的。
蒙茶茬, New York, US



3 則留言:

  1. 香港人如果真的想追求民主 自由 甚至獨立
    就要在這個時間點 出來對抗中國政權 甚至要有流血的打算
    否則就是玩假的 (事實上在我看來也是如此)

    台灣要支持香港 也必須是在香港發生類似228事件之後
    在這之前 尚未看到港人的決心之前

    必須跟香港保持距離
    因為香港已經成為中國對台灣進行大量人口流入的一個管道

    而且中國是有計劃性的刻意創造港獨議題 在將它 跟台灣獨立捆在一起

    而香港人也是刻意想將台灣拖下水

    回覆刪除
  2. 呵呵 這些對年輕人有用嗎 其實網路時代 個人覺得未來的框架 會不同

    回覆刪除
  3. 可以翻牆看BBC的中國人,在最近禁止VPN以後,剩下五毛和留學生了吧

    五毛先不提,留學生才好笑,有出國跟沒出國都是一個樣子.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