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四面受敵的中國對台灣的啟示




四面受敵的中國對台灣的啟示

王俊評 20170714 00:00:00

中國在南海同時受到美國和越南的挑戰,中印邊境局勢又極為緊張的形勢。(湯森路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4日在莫斯科與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舉行會談時表示:「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這不是習近平第一次說這句話,但在同一天,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在第九屆「德里對話」(Delhi Dialogue)致詞時呼籲,印度應在東協的政治與安全事務扮演更大的角色,讓中國陷入在南海同時受到美國和越南的挑戰,中印邊境局勢又極為緊張的形勢,比往常有更急迫拉住俄羅斯的需求。  

印度越南一搭一唱挑釁中國

印度與越南近來近乎一搭一唱聯手挑釁中國。先是印度為了防止中國在位於中印不丹三方邊界交會處,不丹與中國存有領土爭端的「洞朗(Donglang/都克蘭(Doklam)」重要戰略高地建築公路,破壞邊界地區的「現狀」取得戰略優勢,在6月中由邊防軍出手阻止工程進行,甚至指責中國入侵不丹,引發雙方在從未發生領土爭端的錫金段(Sikkim)邊界展開嚴重的軍事對峙,至今仍無緩解跡象。

越南也趁著印中邊界對峙的機會,在南海地區重新允許石油公司展開探勘,這似乎就是造成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在6月下旬無預警取消原訂與越南軍方舉行的對話,直接返回北京的主要原因。越南完全無懼於范長龍的憤怒,以及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將在78訪問香港五天,依然在75允許與越南政府簽署開採合約的跨國石油公司「塔里斯曼-越南」(Talisman-Vietnam)在南海主權爭議海域進行探勘。中國自2016914日以來至今年515日,先後與越南四位最高領導人中的三位發表聯合公報,意圖拉住越南,阻止其在南海「生事」的努力,已然失敗。由於越南長期與印度保持戰略合作,並在去年9月將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越南對印度的呼籲可視為意欲聯手對付中國,使其疲於奔命。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海軍於72日再度對中國控制下的西沙島礁中建島實施航行自由作戰FONOP),也在5派遣濱海戰鬥艦(LCS)科羅拉多號(USS Colorado)前往越南參與第8屆「越南海軍聯誼活動」(Naval Engagement Activity Vietnam),暗示美國支持越南的立場。而北韓緊接著在74日的首次洲際彈道飛彈(ICBM)試射,觸犯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今年1月初就職前對北韓核武議題畫下的「紅線」,致使一直採行仰賴中國壓制北韓路線的川普顏面盡失,在個人推特(twitter批評中國在北韓核武議題對美國說一套做一套,並暗示要重新檢討與中國的貿易協議。

北戴河會議前的這個月

顯然,在攸關十九大權力佈局討論的北戴河會議召開一個月前,中國在外交上遭逢空前挑戰,「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顯然比以往要多了一份不得不的懇求意味在內,中國承受不起與俄羅斯的關係生變,必須極力維持住這個唯一可能仍保持友好態度的戰略「大後方」。

然而俄國的支持能被中國信任嗎?歷史上,俄國是最擅長透過國際戰略操作,從中國身上謀取利益的列強。雙方雖然在1996年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又在20145月將這個關係冠上「全面」,但所謂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也不過就只是雙方為了避開美國壓力的一項工具,雙方對各自重視的勢力範圍小心保護,不願對方涉入過深,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戰略合作。

中俄原本針對中亞即有嚴重的心結。上海合作組織(SCO)自2001年成立以來,也始終把宗旨侷限在反恐、不結盟,未能進一步整合。習近平開始推動一帶一路後,「心結」更加嚴重-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三國在2014529日締結「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但是中俄在過去兩年每次談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卻始終沒有具體行動。

中俄根本談不上戰略合作

此外,2016年南海仲裁公布前後,俄羅斯始終未曾與中國一起站在視仲裁非法的立場,反而為了維護自己在東亞海域的航行自由利益,強調依照國際法保護全球海洋秩序的法治。更令中國不滿的是,印度與越南都和俄國保持極良好的關係,也是俄國軍備的主要買主,特別是越南近年來在南海建軍的三大主要裝備-獵豹級(Gepard)護衛艦、基洛級(Kilo-class)潛艦、Su-30MK2V戰機-全部來自俄國,等於向中國宣告以代理人的形式插足南海。

日本媒體在6月下旬曾報導,有觀點認為北韓彈道飛彈技術的背後來源是俄羅斯。若屬實則中國與俄羅斯繼續在朝鮮半島合作無異與虎謀皮。然而眼前中國除了強化與俄國的聯合,也無更多其他好辦法。但俄國抓住機會索價也是必然,這次習近平訪問莫斯科,「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Russian Direct Investment Fund, RDIF)就宣布,將與中國國家發展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合作啟動一個100億美金規模的新基金,用來投資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

過去數年,俄國一直尋求從中國獲得更多投資,但成效不彰。然透過這次中印邊界對峙與尚未正式起波濤的中越南海爭端,就能建立一個100億美元規模的投資基金,可見得中國當前在國際局勢中的壓力與無奈。反過來也可知,在國際爭端上動武與否,對中國是極為艱難的決定,它有太多其他引爆點要照顧,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很有可能會導致整個火藥桶爆炸。而所有引爆點當中,最惡毒的就是俄羅斯。

中國困境無法顛覆兩岸框架

對臺灣來說,眼前的局勢有兩項啟示。首先,國際政治的「現狀」,是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動態均衡」,可能是沒有任何一方占優勢的平衡,也可能對某一方較為有利的不平衡。這一均衡絕非恆久不變,時時刻刻都因各方的軍事、經濟、政治等物質力量變化,或區域整合、多邊安全架構帶來的國際規範變動,而發生改變。如果認為原有的均衡對自己有利,就必須設法從均衡發生變動的主要層面,出手阻止競爭的對方獲利,以維持原先的狀態。印度與不丹的作法就是如此:修築道路可以增強中國在爭議邊界區域部署軍力的能力,如要維持原先的「現狀」,最直接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阻止中國修路。

臺灣如認為兩岸關係需要「維持現狀」,就必須仔細定義這個「現狀」在政治(國際與內部)、軍事、外交、經濟,乃至規範等各層面的狀態,方能理解均衡的發展趨勢朝向何方,變化的重心何在,應採取何種方式應對均衡的改變。

當然,印度與不丹能夠這麼做的部分原因,在於印度數十年來與中國有激烈的邊界衝突,現在執政的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的態度又相當強硬。如果是中國在南海修築人造島鏈,情況就不是這樣發展,也因此讓該區域既有的「現狀」被破壞,均衡開始朝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但越南顯然不打算就這樣接受,雖然在去年下半年暫時因菲律賓轉向親中路線而遭到牽制,但其並未因此受挫,仍一方面繼續軍事建設,另一方面堅持自身立場,並等待時機尋求大國之力相助。

因此對臺灣的第二個啟示就是,作為一個相對弱小的行為者,不應認為可以透過中國的困境來徹底顛覆兩岸關係現有的框架,這個框架的存續與否只能由美國之類的超強決定。臺灣應有的戰略思考是,要發展為中國所有爭端中最難被中國啃下來的骨頭,才能以此力量作為後盾,活用國際局勢與外交來保住自己的生存與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