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家醜不可外揚






2017/05/2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

通過日文媒體得知一名留學美國的中國女留學生在畢業典禮上致辭時説:中國霧霾很厲害,出門要帶口罩,到了美國感覺美國空氣清新,不需要帶口罩,不僅如此,美國的言論比中國自由。云云(大意)。沒想到這一番話激起了千層浪,可能是有人把這個留學生講話的視頻上了網,惹來很多人的批評,甚至是謾罵。而另有很多人則認為她説了真話,説得很好。更有一些人為這位大膽的女留學生的前程擔心,勸她不要回國了,就此留在美國得了。
   
  説實話,這是一段極其普通的講話,是個人的感受,應該並沒有冒天下之大不違。中國的主要大城市裏的霧霾是否嚴重有PM2.5的實際觀測數據為證,中國的言論空間比40年前有明顯改善,但是否令人滿意,你知我知。這位女學生到美國留學,把個人的感受直率地説出來應該沒有犯大忌,因為説的都是真話,而且不涉及政治。
   
  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就是:兼聽則明。一個國家裏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結果一定是悲劇。去年是文革開始50週年,文革結束40週年,那個黑暗的年代的人和事不應該被忘卻。那個年代,居民區都有高音喇叭,每天早晚都是播放的同樣的政治宣傳和偉大領袖的英明教導。而當年中國社會,無論是經濟,還是人民生活都每況愈下。似乎唯一支撐中國人精神的就是一種空泛的烏托邦式的宣傳。我不懂朝鮮話,但我相信今天的朝鮮人民過著我們40年前的同樣生活。
   
  有學者研究,為什麼有的民族、或國家振興了,而有的國家就漸漸衰亡了?他們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就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興亡關鍵看其有多大的包容度(inclusive)。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中國的習主席到場發表講話,號召推進全球化。什麼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內含就是包容不同的價值觀。所以,今天的全球化和中國的古人提出的兼聽則明是同樣的意思。
   
  那麼,這樣一位中國的女學生把自己在美國的真實感受説出來,為什麼不能得到包容呢?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批評她的觀點,但不可以謾罵,不可以扣帽子。當年,法國學者特克維爾到美國考察美國社會的民主進程,將其看到的寫成了一本書《美國的民主主義》。那麼,我們中國人有沒有同樣的寬容心呢?大千世界裏的萬物都是多面體,你觀察到的和我看到的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才要兼聽。
  
當然,我不能不説:這位女留學生可能犯了中國社會的大忌,那就是家醜不可外揚。中國人不願意聽批評話是有傳統的。70年代,文革後期,有一個意大利人叫安東尼奧尼,應該是一個電影導演,得到周恩來的邀請到中國來攝影採訪。我想周恩來的原意應該是希望通過這位意大利人的鏡頭向世界傳達一個信息:中國社會很穩定,經濟在發展。實際當時的中國經濟已經頻于癱瘓,社會也極其不穩定。

  但事與願違,這位意大利導演拍攝了很多中國的陰暗面,比如他的鏡頭裏出現了城市裏穿著破破爛爛的拖大糞車的工人。我在國外的視頻網站上看了這部紀錄片,應該説這部紀錄片是今天研究文革後期的重要史料。但當時中國人非常不能接受這部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狀況的紀錄片。等他離開中國,中國人就對他群起而攻之,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批判安東尼奧尼的運動。
   
  其實,一個人和一個民族是否有寬容心,那要看是否有度量和自信。我想起一個笑話:有人跑去跟一個愛罵人的台灣作家説:「你跟我們大陸的那個愛罵人的作家差不多」。這位台灣作家一聽就不幹了:「他能跟我比嗎?我罵的都是能讓我坐牢的人」。後來這個傳話者把此話告訴了那位大陸的作家,這位作家不急不忙地回答:「我也敢罵能讓他坐牢的人,他也敢罵能讓我坐牢的人嗎?」這個富有寓意的段子也有美國和蘇聯的版本。
   
  話扯遠了,還是回去談談那個留學生的談話。我們這些在國外生活時間長了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的電臺和電視臺報新聞,主要是good news(正面新聞),可是,國外的媒體從來不報good news,都是bad news (負面新聞)。本來呢,新聞的主要職能就是批評和監督,但在中國新聞的職能是宣傳、歌頌和正面引導。所以,這位中國留學生犯了一個大忌:家醜不可外揚。但是,她是否就應該就此留在美國,我想這是她個人的判斷。我個人認為今天的中國社會雖然頗有不如人意的地方,還不至於把她弄去遊街戴高帽子。因為如果那樣的話,中國要批鬥批判的人就太多了,沒準被批鬥的人不比批鬥的人少啊!


1 則留言:

  1. 家醜不可外揚 X
    不可以說實話 O

    不過這作者似乎看外國的新聞還是只看到bad news而已,但很多bad news原本就只是把某個出問題的人事物,實話實說的搬上新聞而已; 我不認為這算壞消息,因為事實就擺在那邊,說出來就是要為了引起公眾的注意力.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