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外交的軟與硬
2017/03/20
美國川普政權在3月20日已經上台整整兩個月。給國際秩序帶來巨大影響的外交和安保事務正在國務卿蒂勒森等實幹家的主導下探索現實路線。一方面,貿易政策和移民政策依然以「美國第一」為盾牌堅持強硬路線。川普表現出了軟硬兼施的姿態。4月將迎來首次中美首腦會談,川普外交的方向變得更加不確定。
「握個手吧」,3月17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與川普總統首次會談伊始,這樣對川普説,但川普面無表情地看著前面,沒有作出回應。究竟是沒有聽到梅克爾的話,還是不想與歐洲的盟主友好相處呢?跟梅克爾的會談與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時微笑著握手19秒形成了鮮明對比,氣氛甚至籠罩著一絲不安。
川普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撤回了在選舉過程中反覆批判NATO「落後於時代」的言論。但另一方面,對於國防費沒達到成員國目標的德國,迫使其增加了負擔的費用。在兩人不斷相互譴責的難民問題上,梅克爾認為「應該給(難民)重建生活的機會」,但遭到川普拒絕,川普認為「要把國民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持了一貫主張。
梅克爾訪美前推敲了與川普的會談戰術。與跟川普在佛羅里達的別墅打高爾夫球和共同進餐,專注於構建關係的安倍不同,梅克爾與川普之間的交流僅限於在白宮的工作餐。針對這樣的梅克爾,川普通過軟硬兼施的方式與其對峙。
川普在選舉中提出美國第一和強大美國,呼籲在外交和安保等領域採取強硬對策。現在政權上台已經兩個月,負責外交和安保的內閣成員開始全面行動。軟硬兼施的策略初見端倪。
針對不斷通過導彈開發和實驗做出挑釁行為的朝鮮,美國將對朝政策轉換成強硬路線。放棄了歐巴馬前政權的可以説是和睦政策的「戰略性忍耐」。先發制人攻擊朝鮮核設施等也被列入選擇範圍。朝鮮稱彈道導彈發射是「為攻擊駐日美軍的訓練」(7日朝鮮中央社),對此外交相關人士稱:「已經越過了底線」。
「中美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危險的水平」,剛剛結束訪華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18日在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談後舉行的記者會上這樣明確表示。好像也已經向中國説明瞭轉變對朝政策的方針。蒂勒森16日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表示,「朝鮮不改變現在的態度的話,就不會進行對話」,給戒備朝鮮的日本吃了一顆定心丸。
推動川普當上總統的是白人勞動者等支持者。在易於讓支持者感受到美國優先成果的貿易政策上,也將邁向強硬路線。
日美歐和新興市場國家參加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3月18日在德國閉幕。美國直到最後仍堅持貿易政策,呼籲在聯合聲明中刪除作為G20共識基本表述的「反保護主義」,寫入暗示貿易不均衡問題的「自由公平的貿易」。根據美國的主張,「對抗保護主義」這一表述從聯合聲明中消失。
美國在作為G20會議另一個焦點的外匯政策上,曾表明「對競爭性貨幣貶值的擔憂」。不過,在中日兩國表示反對之後爽快取消。
在1月20日川普政權上台之後,按競選承諾宣佈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此外,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也將啟動重新談判。對於支撐美國推進自由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川普政權表示未必遵守其爭端解決程序。
「要取得選舉勝利,需要強有力的語言。不過,相關言論和政權實際政策有所不同」,曾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弗林在總統選舉之前的去年10月訪問日本,對日本政府高官如此表示,暗示將轉向現實路線。
川普2月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時表示尊重「一個中國」政策原則。而去年12月曾對這一原則提出質疑,令中國感到警惕。不過,川普政權的對華警惕感根深蒂固。據稱,蒂勒森曾向安倍表示「目前正在形成充滿爭端的關係」。面對中國,美國採取硬軟兩種姿態。
川普曾將日本定位為「不公平貿易國」,與中國和墨西哥相提並論,列舉為攻擊目標,但在2月首腦會談後停止了批評。同意在財政、金融、貿易和投資等廣泛領域展開全面討論,探索現實路線。
在川普政權內部,掌握外交和安保政策主導權的人物仍未確定,這導致美國外交的搖擺不定。作為親信、倡導極端排外主義和孤立主義的白宮首席戰略師和資深顧問班農在包括外交在內的廣泛領域産生影響力。另一方面,曾擔任石油巨頭首腦的蒂勒森、曾在美軍中晉陞為上將的國防部長馬蒂斯等實幹家在推進現實路線。
而在貿易政策上,除了作為知日派的商務部部長羅斯和對華強硬派、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之外,還有被提名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的對日強硬派羅伯特·萊蒂澤。川普外交受到政權內部的權力鬥爭影響,或將顯示出複雜走向。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永澤毅、川合智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