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那些期望讓中國統治的退將,一知道北京也要進行年金緊索,嘿嘿,大概就會住嘴了!
中國養老金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正在向現代國家轉型。作為中國人,當你辛苦工作30多年後,能否按時領到退休金,能領到多少退休金,目前可能還是個未知數。這取決於你退休時會有多少年輕人在工作,養老保險基金能否有更高收益,更取決於養老改革的成敗。
中國養老基金正面臨收不抵支的危局。據中國財政部數據,2015年,中國3.5億城鎮職工參保繳費21096億元,增長12.7%;基本養老金支出22227億元,增長16.7%;如果當年沒有3893億財政補貼,已入不敷出。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這種入不敷出自2014年就開始了,當年缺口1323億元;未來缺口還將更加嚴重。
財政收入彌補養老金缺口難度在加大。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降至個位數,2016年僅為4.5%,年均兩位數的增速將一去不返。同時,作為儲備基金的全國社保基金現有兩萬億積累,但鑒於每年數千億的支付缺口,長期看也難以為繼。如果不改革現有養老保險體制,距離養老基金耗盡將不會太遠。
這種養老金支付壓力源自快速的老齡化。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出現了“未富先老”。中國人均GDP現為8000美元,不足美國的七分之一,但老齡化程度遠高於美國當年。這會讓中國的現代轉型更為艱難。2012年後,中國勞動人口以每年數百萬的規模逐年減少,老齡化加劇,養老金支付壓力劇增。
2017年3月1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中國養老保險省級差異很大。廣東等沿海省份養老基金積累能保障50個月的支付,而東北和西部特困省份當期收不抵支,累計結餘也基本上用完。沿海省份平均10人養1人,東北和西部省份低至1.2人養1人。
中國人口預計在2025年達到峰值,不會超過14.5億人。2016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2.31億人。據官方近期公佈的《“十三五”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預計,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增至2.55億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17.8%;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超過4億,占比達32.8%,每3人中有1個老年人。
税收
中國養老保險以省為主統籌。據人社部《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2015年,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陝西和青海等6省份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入不敷出”。而2014年底,只有河北、黑龍江、寧夏3省份當期收不抵支。2015年,入不敷出的黑龍江省甚至撤回了委托社保基金管理的150億元個人賬戶資金。
更麻煩的是,中國養老保險體系嚴重“碎片化”。2016年,中國3.78億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近一億人領取退休金。同時,還有5億農民和城市未穩定就業居民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前者待遇經連續十一年上調,月均達到2000多元,而後者自2009年啟動後,月均待遇100元左右。
就“城鄉居民養老”體系而言,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財政支付的基礎養老金,相當於政府的養老補貼。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養老金,主要靠個人繳費,籌資標準很低。2015年,該體系的保費收入708億元,財政補貼達2044億元。這意味著,超過三分之二由財政出資,而養老金支出的年增速超過34%。
2015年初,中國還啟動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自2014年10月1日起,為3800萬機關事業職工辦養老保險。目前改革已推進到縣級,制度模式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近似,單位按工資基數的20%繳費,個人繳8%;為激勵公務人員,還要求同步建立職業年金,相當於補充養老保險,單位按8%繳費,個人繳4%。
由於這3800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大多由財政發工資,其養老保險及職業年金所需費用,也將主要由各級財政承擔。該群體的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繳費相加,占到其月工資的40%。這一改革勢在必行,但也對未來的財政支出造成巨大壓力。
由此可見,中國養老保險體系主要分三大類,一是作為主體的3.78億城鎮職工;二是待遇很低的城鄉居民群體,約覆蓋了超過5億人;三是正在籌建的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涉及3800多萬人。此前已退休或離休的機關事業人員還有近千萬,只能“老人老辦法”,養老金待遇多在在職工資的80%以上,甚至更高。
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碎片化嚴重,待遇也很不公平;同時,無論是城鎮職工還是城鄉居民,養老金支付風險均很大,每年需要數千億財政兜底。與此同時,中國職工養老體系還存在巨額的歷史欠賬。這個欠賬也要靠財政或劃轉國有資產彌補。
目前已退休的數千萬國企職工,其工作時並沒有繳納社會保險費,他們在國有企業創造的財富全作為利潤上繳了國家,但退休後卻要領取養老金。於是,養老金只能從在職人員的繳費中支出,並由財政補助。據經濟學家2002年估算,國企對職工養老的隱性負債已達數萬億元,占1997年GDP的46%乃至94%。
如此碎片化、不公平、欠賬多的養老保險體系,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但是,改革當前覆蓋8億多人的養老保險體系,其規模和難度也是史無前例。從常識出發,提高年輕人的參保率,提高養老基金收益率,延長退休年限、適當降低養老待遇,已變得不可避免。道理雖然明白,但改革的路徑卻依然存在巨大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