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會因「森友事件」下臺嗎?
2017/03/24
大石格:東京的豐洲,大阪的森友。現在日本社會最關心的就是這兩件事。二者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對安倍政府造成了負面影響。安倍獨大的政治體制是否會被動搖?發生「森友政變」的可能性有大多?
各大媒體的內閣支持率全部降低
筆者匯總了日本各家媒體3月實施的內閣支持率調查結果。雖然降幅有所不同,但所有媒體的調查都顯示安倍政權支持率全部下降。《讀賣新聞》的調查甚至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內閣支持率既是政權運營的引擎,也是制動器。在2007年7月的日經調查中,安倍第一次內閣時期的支持率降至27%,到了9月就被迫下臺。
再往前追溯,1989年4月竹下登的內閣支持率在共同社的調查中降至3%。由於與當時導入的消費稅稅率相同,被諷刺是「消費稅的詛咒」。
不過,仔細回顧日本戰後史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那就是「政變」一般容易發生在參議院選舉前夕。支持率一降低,執政黨議員就會擔心在下屆選舉中自己的政黨會落選。然後就開始更換黨魁。
所有的國會議員都會擔心,但在選舉時間不確定的眾議院,這種狀況就比較少見。參議院選舉的日期是固定的,每3年一次在夏季舉行,黨內容易出現「換掉黨魁」的想法。
上述的竹下登首相辭職是在參議院選舉的1個月前。2001年的森喜朗是在3個月前。
現在的安倍政府即使支持率持續走低,但參議院選舉在2016年7月已經結束。眾議院距離2018年12月任期屆滿也還剩1年零9個月,目前並未發展到人心惶惶的局面。
另外,2018年9月還有自民黨總裁選舉。即使不把任期內的安倍強行拉下臺,也可能出現安倍不再參加第3屆總裁選的可能。
在任期內被迫辭職的話會留下怨恨。副首相麻生太郎之所以討厭石破茂,是因為麻生擔任首相時石破是倒閣的領頭人。瞄準後安倍時代的每個人都應該會記得這段過去。
如果遵循這個規律的話,日本政壇現在還不到「政變」時期。
派系轉弱不會出現內訌
3月23日,日本國會對森友學園理事長籠池泰典進行了證人問詢。應該會有觀點認為籠池可能發表爆炸性言論,增強在野黨的勢頭。這也可以通過過去的事例來思考一下。
筆者用圖表列出了自民黨1955年誕生之後發生的主要貪污案。其中,致使時任首相被迫辭職的是1988年的利庫路特賄賂案(Recruit),竹下登于次年辭職。
在野黨官員經常「要求解散眾議院」,但目前暫時不會出現這種局面。首相擁有解散權,不會在支持率低下的時候使用這把「寶刀」。麻生在2009年7月解散了眾議院,當時的支持率為20%,但其實是任期正常結束後的選舉。
日本政壇大部分「政變」都是自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的結果。即使內閣支持率下降會成為導火線,但主要原因仍是非主流派系為了逆轉形勢而企圖發動的黨內「政變」。
安倍晉三的祖父岸信介首相於1960年7月辭職。當時的在野黨發起倒閣攻勢,雖然岸信介在1956年1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敗北,但2個月後石橋湛山首相因病辭職,岸信介因此在一片慌亂中登上了首相之位。本來執政黨內就有一半人反對岸信介。
在小選區制度下日趨弱化的派系已經不具備抗爭的力量。在自民黨內部,就森友問題公開發聲的人只有極少數。
麻生太郎將成替補隊長?
儘管如此,為什麼在自民黨內部可能引發「政變」的聲音還會擴散呢?其原因是參議院議員鴻池祥肇指證森友學園的籠池試圖賄賂他。而且在不久前,共産黨的小池晃參議院議員曝出了鴻池事務所的會面紀錄。
鴻池與同樣擔任過日本青年會議所會長的麻生關係親近。安倍經濟學並非完全失敗,如果因為安倍個人的醜聞而辭職,下一屆內閣將繼承安倍政權的政策。這樣的話,麻生很可能作為「替補隊長」再次出任首相。
鴻池並未展現出倒閣姿態,一切只是猜測。也有傳言稱,為了消滅「政變」的萌芽,這是引出不贊成安倍獨大勢力的一種手段。
政局經常會因為只言片語而波動,這正是政治的困難之處同時也是有趣之處。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大石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