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專家分析川普中國和台灣政策走向



哪位顧問影響大?專家分析川普中國和台灣政策走向
2017222
華盛頓— 
在美國總統川普顛覆傳統外交慣例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之後,台灣承受來自北京的進一步外交、經濟打壓,但是在川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電話,表明願意尊重一中政策之後,美中關係逐漸回复穩定。有分析人士說,川普對一中政策的前後說法,對台海兩岸有何影響不能低估。
美國《大西洋》月刊星期一一篇文章指出,川普先前在福斯電視的專訪中質疑一中政策,後來又在與習近平的通話中表示願意遵守一中政策,這種言行反復會讓台灣處於險境,因為他有可能與中國重新談判現狀,但也可能又回到原點。
文章說,不清楚川普在與蔡英文通電話時是否知道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8年來的最低潮,不過自這通電話以及川普質疑一中政策的表態之後,中國航母與戰機繞行台海,北京也加劇對台灣的外交與經濟打壓,許多台灣人開始擔憂台灣成為美中談判的籌碼。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學院中國研究教授卜道維(David Brown)說,台灣是有理由擔心,因為過去在美中兩國幾次談判中台灣都是處於劣勢的一方,而且中國對台灣可以使用的手段很多,最後台海兩岸關係如何發展目前難以預料。
卜道維說;“我們不知道北京未來會做什麼,也不確定川普政府會怎麼做,所以現在還有許多無法估量的情況讓我們很難預測,北京的作為一年後會有什麼影響。”
對於北京近來不斷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外交和經濟打壓對台灣將產生何種影響,卜道維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懲罰手段最後很可能使蔡英文得到更多同情,而不是削弱對她的支持。
卜道維說:“如果要我猜測的話,我會說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積累更多對蔡總統的同情,而不是削弱對她的支持,不過這還有待觀察。”
前英國廣播公司駐北京記者站首席記者郝思禮(Humphrey Hawksley) 星期二在《日經新聞》發表的評論中指出,現在是一個機會讓台海兩岸關係重新開始,建立新的互動模式。
郝思禮說,美國新政府難以預測的亞太政策,為北京和台北型塑新的互動方程式提供一個新契機,如果北京願意給台灣更多外交和貿易空間,那將會增加台灣對中國的信任,並減少未來它對美國的依賴。
郝思禮為他年底將出版的新書《亞洲之水》 (Asian Waters),曾經到中國與台灣收集資料。他說,北京首先可以解除對台灣施加的經濟“大棒”,允許台灣洽簽更多自由貿易協定、允許台灣加入更多國際組織,因為過去北京也曾經在美國的壓力下,打開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奧運的大門,現在它也可以這麼做,例如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及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
郝思禮援引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的話說,台灣“長期以來被國際社會遺棄”,台灣希望得到它應有的尊重。郝思禮說,只有中國能夠幫助台灣達到這個目標,中國“如何對待台灣不僅將決定統一的理想能否實現,整個亞太地區也會對此密切注意,因為它們正在思考應該信任中國或是依賴美國。”
彭博社報導,自川普與習近平通話表示願意遵守一中政策後,美中關係似已回到較為穩定狀態,不過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在白宮裡哪一種看法會得到川普的重視,是被提名為美國駐中國大使的布蘭斯塔德、川普的女婿庫什納、國防部長馬蒂斯等溫和派聲音,還是白宮首席戰略顧問斯蒂芬·班農、國家貿易委員會負責人彼得·納瓦洛等強硬派的聲音。
小布什總統的亞太政策顧問、現任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韓磊(Paul Haenle)告訴彭博社,他不認為美中關係已經恢復穩定,因為“目前沒有人知道,美中關係的重心在哪裡”。韓磊認為,美中關係的發展最終將取決於誰對川普的影響力最大。



「川習通話」背後的美國戰略思考(端木雲)
新頭殼newtalk              /端木雲
發布 2017.02.15 | 18:18
相隔70天,兩通關鍵電話讓美中台三角關係像是坐雲霄飛車一般刺激,也使兩岸關係像是洗了一場三溫暖般的熱汗淋漓,始作俑者就是美國新任總統川普。
去年122日,川普先是史無前例地接了台灣總統蔡英文的恭賀電話,並且主動在個人「推特」上公開。雖然當時川普的身分還是總統當選人而已,但這已是台美斷交30多年來第一次最高層領袖的對話。面對美國國內主流派的批判聲浪,川普不改其直接的個性,再用「推特」發文暗示如果可以用來和中國進行談判,美國沒有必要受到「一個中國政策」的約束。此話一出,儼然挑戰美國過去8任總統所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也引發台灣會否成為美中談判交易籌碼的憂慮。
今年29日,換成川普以正式總統身分接收來自習近平的電話。兩人交換諸多議題看法,但白宮事後只發出一條簡單的聲明,重點在於「應習主席的請求,川普同意信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一切爭端看似回到原點,那3位主角在這齣劇碼裡,究竟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又或者真的成了籌碼?
先來解讀各造的反應。北京由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歡迎川普回到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道路,「一個中國原則」一直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避談對「川習通話」的直接表態,重申台美雙方對此保持密切聯繫與溝通,並且維持很好的「零意外」作法的既有立場。但黃重諺也對近來包括國務卿在內,美國政府多次重申對台灣的支持與對《台灣關係法》的承諾表示感謝。
北京的首要目標是要川普回到美國既有政策軌道,而且絕對不容許涉及台灣的美國「一中政策」有任何可以用來談判的空間。因此就算川普繞了一大圈其實什麼都沒改變,這位充滿生意頭腦、擅長商業談判的另類美國總統,居然賺到北京「請求」他重申一項北京向來都不接受的政策立場。眾所皆知,中國主張的「一中原則」與美國採行的「一中政策」內涵截然不同,對台灣的現狀,前者主張是其一部分,後者僅用「認知」的模糊字眼來處理,不代表「承認」或「接受」。這也是自1972年尼克森與中國簽訂「上海公報」以來美國的官方基調,早已深化成華府主流思維。這也難怪川普只是「有意」拿「一中政策」來談判而已,就招致美國內部鋪天蓋地的批判。
這些美國主流派的媒體與傳媒眼見川普回歸正軌,自然要配合中國媒體消遣一番。諸如川普是「紙老虎」、習近平搞定川普等評論一時四起,多是涉及中國的面子問題以及美國建制派對川普的不滿發洩。但事實上,川普真輸了嗎?
從白宮與北京各自的聲明不難看出,這段針對「一中政策」立場的拉鋸,的確是事前雙方溝通的結果,而且是北京有求於川普。北京要到川普的承諾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如此一來習近平才能對內交待,繼續在國際上「消毒」川普操作「一中政策」的效應。但這只是雙方第一回合的交手,試探性質居多,但川普只用幾則「推特」文字,就觸動北京最敏感的政治神經,甚至還「請求」他回到原本政策立場。從談判下注的籌碼而言,川普根本還沒打出「台灣牌」,北京就如同驚弓之鳥,原形畢露,還得向川普感謝再三。誰的手段較高?不難評斷。
美中元首的初交手給台灣帶來的是既甜又苦、但帶點苦盡甘來的複雜情緒。「川蔡通話」當然是歷史性的突破,拜川普之賜,「台灣總統」這個名詞也獲得免費的廣大國際宣傳。但台北也付出無辜的代價,因為北京為了消除川普引發的「一中政策」混淆,必須立即在國際上強化「一中原則」的鞏固,因此自去年12月起,台灣接連面臨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奈及利亞政府驅逐台灣代表處至首都以外、柬埔寨總理韓森禁止中華民國國旗等事件衝擊。北京不敢直接和川普對幹,台灣卻成為被懲罰的對象。
但有失必有得。如果仔細探究川普政府內部對台灣政策的微變,其實台灣的戰略地位更獲得川普政府的重視。例如,美國新任國務卿狄勒森在接受參議員審查其提名資格時,明確提及美國對台政策立場。參議員卡森問的是美中關係的基礎是三項公報,美台關係則是《台灣關係法》,那川普政府的態度如何?狄勒森的回應除了重申三項公報和 《台灣關係法》之外,還加上對台「六項保證」。
面對「一中政策」的爭議,狄勒森再次強調,美國應該要繼續推持「一中政策」,支持兩岸達成和平且共同同意的結果。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同時「認知」中國對於台灣為其一部分的立場。
過去美國政府從未將「六項保證」列為對台政策的基石之一,但共和黨去年已將其列入選舉政綱,歐巴馬時期美國國會也通過決議文支持此一立場,如今川普政府也清楚表態。而「六項保證」的核心要素是什麼?除了對台軍售沒有最終期限、不會事前與中國諮商等重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這無疑是美國對台灣主權更進一步的再保證。由此觀之,台灣哪裡有輸?
美中台關係歷經歷史演變,期間曾出現許多實質內涵的變化。即使美國仍然維持「一中政策」,如何在此基礎上確保台灣的利益,形塑台灣是美國不可交易的戰略籌碼,才是台灣當務之急。而冷靜、耐心以及有效率的外交出擊,才是避免成為美中交手過程中遭到傷害的最佳戰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