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缺工降臨亞洲 台韓星港最嚴重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031
缺工降臨亞洲 台韓星港最嚴重
作者:黃維德編譯 2017-02-20 經濟學人
大缺工的問題,即將降臨亞洲。《經濟學人》指出:及至2030年,若想維持工作年齡人口的佔比,最需要輸入勞工的分別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四小龍、和澳門,都需要超過3成以上的勞工都需要仰賴移民或移工。
在光彩奪目的上海,這些仲介商匿名又低調,好讓自己隱身暗處。它們處理非法但需求極高的產品:人,明確來說,是為中產階級提供幫傭服務的菲律賓人。一位仲介表示,菲律賓家庭幫傭會完全聽從指示,當地幫傭則比較挑剔,而且通常只會處理一件事,例如,如果他們負責清潔,就不會照顧小孩。
菲律賓人工作勤奮,讓他們十分受歡迎;香港的菲律賓領事館估計,超過20萬名沒有正式文件的菲律賓人在中國擔任幫傭,每月收入為5,000人民幣,遠超過他們能在家鄉賺取的收入。至於法律問題,仲介則會告訴你不必太擔心;罰款可能會非常高,但很少有人真的被罰款。
菲律賓擁有充足的勞動力,中國則需要家庭幫傭。
這突顯了兩項亞洲的人口趨勢;南亞和東南亞那些貧窮、人口年輕的國家,深受低薪和失業所苦;位於它們北方、較為富有、人口開始老化的國家,則需要更多勞動力。



理論上,解答就在問題之中;數百萬年輕勞工應該往北和往東移動。獲得勞工的國家可受益於他們提供的勞力,他們的母國也能受益於匯回的薪資,以及勞工帶回國家的技能。然而,亞洲的移民「模式」傾向於高度限制,以阻擋而非管理移民為目標;移入通常極度受到抑制,強烈不鼓勵永久居留,亦難以取得公民身分。
全球約有半數人口居於亞洲,但只有34%的外移者來自亞洲,也只有17%的移民移居亞洲。
離開母國的亞洲人之中,約1/3去了亞洲的其他地方;但即使亞洲兩端的收入和人口組成差距巨大,2/3的亞洲內部移民還是會留在母國所在的地區,例如南亞人會移往南亞其他地區、東亞人會留在東亞等等。
大多數的移民勞動力並不穩定。舉例來說,泰國可能擁有多達500萬移民勞工,許多人沒有簽證,在建築和服務產業工作的人尤其如此。3年前,打擊非法勞工的謠言傳出後,約20萬柬埔寨人逃往邊境,建築等產業隨即陷入癱瘓,促使泰國快速扭轉政策,讓勞工得以申請暫時性文件。
部分勞工根本不願申請,因為申請太昂貴又浪費時間;不過,仍舊有數百萬人願意承擔在泰國非法或半非法工作的風險,因為家鄉的薪資實在太低。
中國一向能藉由鄉村居民移往都市,來滿足自身的勞力需求。但在中國人口老化之際,外國勞工也開始填補缺口;每年春天,非法入境前往廣西協助收成甘蔗的越南人,可能多達5萬人。2015年,廣西省政府在其中一座城市展開計畫,將越南勞工帶進當地工廠,隨後廣西其他地區也開始推行此計畫。
中國仍舊是勞動力的淨出口國,但平衡正在快速改變。接下來30年,中國的工作年齡人口將減少1.8億;中國應對此事的方式,亦將成為形塑亞洲移民模式的重要力量。製造商可以將工廠移往勞力充足的地區或是投資自動化,其他產業就沒有辦法這麼做。ILO預期,中國未來會需要額外2,000萬名家庭幫傭。
勞動力崩壞即將到來,並不是專屬於中國的問題。
及至2030年,若東亞想維持工作年齡人口的佔比,需要輸入2.751564歲的民眾。東南亞得輸入600萬,但這個數字掩蓋了巨大的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都需要勞工,緬甸、印尼和菲律賓則有太多勞工。
另一方面,南亞就算損失1.34億勞動力,扶養率也不會惡化;單是印度,就有能力輸出超過8,000萬勞工。
新加坡、南韓、日本  作法各不同
部分國家已經變得比較有彈性。新加坡的勞動力之中,約40%為外籍勞工,其中近半數拿的是只能從事幫傭或建築工作的簽證;為了避免外勞拉低國內薪資,雇主在雇用外勞時得支付外勞稅。
這類財務誘因有助控管外勞流入,亦有助鼓勵外流,確保暫時移民不會變成永久移民。
2003年,南韓推出配額機制,讓多屬勞力密集製造業的小企業,得以雇用貧窮國家的外籍人士,最長雇用期為410個月。為了確保外勞不會超過居留期限,外勞得預先支付返國的費用,雇主也會扣留一定比例的薪資,在他們返國之時交還。目前南韓的外勞約96.2萬人(佔勞動力3.5%),約1/4為這類暫時性勞工。
日本一向偏好出口資本而非進口勞工。日本跨國企業在東南亞各地設立工廠,好將工廠帶向外國勞動力。但這個做法有其限制;有些人口老化國家特別需要的服務,就是無法藉由貿易取得,例如幫傭、照護等。
香港靠外籍幫傭,釋放女性勞動力
香港則開啟大門,引進外國的照護人員、保姆和幫傭。香港在1974年即推出幫傭輸入機制,同一年,菲律賓也剛巧開始推行政策,鼓勵民眾前往海外工作。及至2015年末,香港已有超過34萬外籍幫傭,平均每7.3個家庭就有1位;其中仍有超過半數來自菲律賓,亦有44%來自印尼。
雇主必須提供膳食、前往香港的旅費,以及至少每月4,310港幣的薪資;將這些成本含括在內,再加上住宿這項隱含成本,外籍幫傭的收入低於每週工作60小時、領取最低薪資的香港人,但也遠高於在家鄉工作的收入。
及至2000年代中期,超過半數擁有大學學位的香港已婚母親會雇用外籍幫傭;外國人承接了傳統上由妻子和母親負責的家務,也讓許多當地女性得以追尋家庭之外的職涯。在就業方面,政府常擔心移民會取代當地人,而非與當地人相輔相成。
香港的外籍幫傭同時辦到了這兩件事;他們「取代」當地女性,接下原本不會有收入的家務,但在此同時,他們亦有如強大的輔助力量。
外籍幫傭可能還會帶來其他正面的副作用。美國的研究顯示,移民流入會降低孩童照料的成本,並小幅提升大學畢業當地女性的生育率。因此,移民有機會為人口老化的亞洲社會帶來三重好處;外籍勞工本身就會增加勞動力,能幫助當地女性更完整地參與就業市場,亦有助增加未來的勞動力。亞洲沒有好好把握這些好處,實在太可惜了。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